兰 波,牟新利,刘昱宏
(重庆三峡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 404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合作交流日趋紧密,对精通业务同时亦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为适应时代需求,我国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2007年明确提出提高双语教学的战略要求[1],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增强了双语教学的考核。在这类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例如推行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项目合作(以下简称“双百计划”),开展双语教学以培养具有国际标准、国际视野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属于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地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换机制机理,具有较强的技术前瞻性、实用性、基础理论性等特征[2]。总体而言,国外的技术以及课程教育等优于国内的,因此需要多学习国外的精华内容,尤其是那一类具有应用潜力的环境微生物技术。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通过新技术新信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此过程中,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提高语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国外优秀教材,获取高端前沿技术。
基于自身特征和教学目的性,《环境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前者要求实现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丰收[1],养成用外语进行思考、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而后者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
本文基于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环境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希望对环境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提高有所帮助和贡献。
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决定了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其发展高度,对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对教师而言,由于不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同,双语授课的效果截然不同。对于英语水平有限的高校,双语教学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降低教学效果。同样的,对于学生而言,其外语水平更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双语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环境微生物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目前,国内中文版的《环境微生物学》教材倒是不少,但是缺乏适合双语教学的理论性教材。常见的中文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环境微生物学》(郑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环境微生物学》(乐毅全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环境微生物学》(任何军和张婷娣主编)。国外《环境微生物学》的经典教材有《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M.T. Madigan主编)、《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I.L. Pepper主编)。国内的教材系统的介绍了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但是对英语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前瞻性涉及较少;国外的教材系统用英文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兼顾了专业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但是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不具普适性。总之,目前还十分缺乏能广泛适用于中国不同层次高校的《环境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材。
环境微生物课程本身具有知识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与众多专业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地理学等课程)密切联系和交叉,因此学习难度较大。然而,很多教师在双语课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模式,以教师讲述式教学为主,缺少充分的课堂交流与互动。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挥,甚至导致学生对环境微生物课程本身内容理解的效果甚微,影响了环境微生物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即使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刻意增加了教学互动,但双语教学仍以阅读及翻译为主,很少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语思维方式进行综合训练。当然,教师采用这类方式也有苦衷,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较好的进行英语口语互动。英语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的脱节,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维持母语”、“双语过渡”和“完全浸身目标语”模式[3],具体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要取决于师生的英语水平。我的教学对象是二本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大二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够过多地涉及到英文授课。因此,我根据不同授课内容采取了“维持母语”和“双语过渡”这两种模式。对于重难点较多的课程章节,例如环境微生物学的合成代谢、参与的物质循环、微生物与污染治理等专业性较强的章节,采用“维持母语”的模式,关键性的词汇要用英语交流。这样既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亦能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重难点较少的课程章节,例如环境微生物学的绪论、分类、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等章节,采用“双语过渡”的模式,增强英语交流。
经过比对和阅读,本课程最终不指定国内的《环境微生物学》专著作为主要教材。前文提及的几本国内专著均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它们都系统性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了解本门课程的主题内容均有很大帮助。同时,我还采用了I.L. Pepper主编的《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作为辅助教材,因为这本书不仅图文并茂,能极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科学前瞻性,对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有很大帮助。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课程理论基础均相对薄弱,教师可以考虑汇编一册《环境微生物学》领域重要的英语词汇表作为辅助材料供学生查阅。
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外,还要多采用多元化教考模式,例如提问启发式、互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辩论、翻转课堂[4]、PBL(Problem-based learning)[5]及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慕课、微课等)[6]。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率,但是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之或多或少的英语授课,容易导致学生紧张而产生疲惫感和乏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及当下十分火热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2],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我们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英文字幕的视频后讨论某个特定问题,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再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清除学生的知识盲区。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专题课件,并用英语在全班讲授,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表达能力。又如,我们借助互联网教学深化教学工作。互联网教学能够快速统计成绩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互动性,极大地便利了教学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设置知识趣味竞答或者课堂考试,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在此类环节中适当增加英文表述,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与表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很多学校都已经在有序的逐步推进双语教学。通过分析总结《环境微生物》双语课程的问题和经验,做到以学生为本,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深化双语教学模式,为环境领域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环保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