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020-02-16 12:42王正婷魏清琳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筋病灶关节

王正婷,杨 焕,魏清琳*

(1.甘肃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20)

经筋分布于人体体表,网络全身,虽无十二经脉表里属络脏腑,但其包裹肌肉,连接骨骼,内入体腔,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濡养九窍、主司运动、保护内脏及保持内脏位置稳定的作用。现代研究[1]发现,经筋可在针刺麻醉时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临床上可应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头面五官疾病等,尤其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1 经筋理论

1.1 经筋释义

经筋二字分解而言,在《说文解字》中“经”解为“织”和“径”,指织物的纵线;“筋”则解为“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释名》中云:“筋,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指出经筋是人体纵行线,有主筋与分筋之分,与身形和肌肉组织及其运动的关系密切[2]。《辞海》中可言筋有大筋、小筋、筋膜等。筋最早可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可以看出经筋的早期循行分布及治疗病症;在《灵枢》以前,筋常单独出现[3],而如大筋、小筋,宗筋、项筋、维筋、缓筋、筋膜、筋络、筋纽等复合词则见于《灵枢》。经筋一词最早亦可追溯至《灵枢·经筋》,对于经筋的论述较为全面,包括起止部位、结聚布散、循行路线、生理功能、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4]。《难经》《针灸甲乙经》对经筋理论进行补充,形成较为完备的经筋理论。

1.2 经筋循行分布特点

经筋的循行与十二经脉伴行,有手、足三阴三阳之分,却无表里属络关系。手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结于贲;手之三阳经起于手指,结于角;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结于頄;足之三阴经筋起于足趾,结于阴器,由此可见,经筋的起止均起于四肢末端,循行路径均为上行[5],呈向心性的分布。观其主干及分支,部分经筋没有分支,但总体而言阳筋分支多于阴筋,且分支多集中于头面、躯干部位,强化了体窍之间的联系。此外,突出与脊柱关系密切,如“足阳明之筋……属脊”“足太阴之筋……着于脊。”脊柱是维持人体结构的主心骨,与人体站立、行走、俯仰、转侧密切相关,当经筋发生病变,可出现“脊反折、项筋急”“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的表现;部分经筋间通过相合、相交互相联系,此外部分经筋左右呈交叉分布,如“足少阳之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名曰维筋相交”,可用于指导临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治疗方法;经筋多分布于人体体表部位,不入脏腑,未与任何脏腑发生联系[6],但也有少数入于体腔,如“足少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杨上善将其述为“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这样以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加强机体内外联系,在维系内脏位置相对稳定上作用显著。

1.3 经筋生理及病治特点

1.3.1 生理特点 十二经筋,内入体腔,外联四肢,决定其生理特点主要有三点[7]:第一是固护人体卫表,抵御外邪侵入,主要分布于体表和四肢内侧,与经脉、络脉共同护卫体表,如《灵枢》所言:“筋为刚,肉为墙。”表明经筋刚强、健硕,肌肉充实如墙,能有力地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损害。第二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及感觉。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头角、脊柱、肩、肘、腕、膝、踝等骨关节部位,约束骨骼,构成人体骨架,充分体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意,在《素问·五脏生成篇》曾言:“诸筋者皆属于节。”《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曰:“筋也者,所以束筋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表明经筋与关节关系密切,为临床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提供指导。第三是健运五官体窍,维持体腔内脏位置相对稳定而不易发生变化。经筋的支筋结聚于头面,布散于目、舌、口、鼻、耳、阴器等部位,深入体腔,布散于胸腹,可以维系内脏稳定,发挥各自功能。

1.3.2 病治特点 对于经筋的病理表现,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细记载,论述为“其病”及“当所过者”,表现为筋急、转筋、筋纵、不能俯、不能仰,归纳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阴急则俯不伸”“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可见本病因阴阳、寒热变化而发,经筋病主要为筋纵及筋急两方面[8],临床上以感觉异常、关节部位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为症状的运动系统疾病为主,但也有涉及到神经系统疾病及体窍内脏病。

关于经筋病的治疗原则,《灵枢·经筋》中记载为“治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即以局部为施术部位,火针快速针刺,以疾病治愈决定针刺次数,而手少阴经筋不用燔针;对于“以痛为输”的理解,有“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的记载[5],后孙思邈将其命名为阿是穴;另有文献记载[9]治疗筋病时宜“筋守筋”“病在筋,调之筋”“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并有“关刺者……以取筋痹”“恢刺者……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等[10]刺法用以刺筋,临床上以经筋理论为指导,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经筋疗法,以柔筋、松筋、解结之法恢复经筋自身功能,通过整体调节治疗经筋病[11]。

2 临床应用

2.1 颈椎病

又称为颈椎综合征。颈椎是联系头颅与躯干的重要部分,有学者建立颈段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模型[12],将人体枕骨、颈椎骨和肩胛骨比作“弓”,肌肉、韧带、颈部筋膜和关节囊作为“弦”,人体通过自我代偿机制实现平衡,当平衡失调则出现异常表现。在《内经》中所言骨强筋弱理论充分显示颈椎的平衡稳态[13],现代研究认为椎间盘、椎体和相连韧带属于内源稳定,附着于颈椎的肌肉是外源稳定,失去平衡即可出现颈项部僵硬、疼痛,肌肉痉挛、活动障碍等表现,而颈椎病的发生与十二经筋中的手足三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关系密切。张悦等[14]运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选择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后,证明针刀对于本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推拿及牵引二者的联合。梁丽珠等[15]坚持“循经筋”及“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应用经筋远道刺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起到解结的作用,恢复平衡稳态,其有效率达83.3%,优于电针治疗。

2.2 肩周炎

肩关节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其为活动度最大的关节,由骨性结构、肌肉、韧带、关节囊共同构成,由于关节囊较为薄弱,关节的稳定依赖于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容易因长期劳损在关节周围出现阳性反应点,即“结筋病灶点”。有学者依据经筋理论探讨肩关节周围的结筋病灶点[16],发现手三阳经筋、足太阳、少阳经筋以及手太阴经筋分布于肩部,其中结筋病灶点频率较高的点为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且出现频率与肩关节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密切相关。李梦等[17]依据经筋及皮部理论,选用手三阳经筋及肩髃、肩髎、阿是穴,采取经筋排刺加以电针治疗肩周炎,配合规律康复手法,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侯献兵等[18]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顺筋刮痧,突出“以痛为输”的取穴特点,寻找结节点或条索状物,以火针点刺至病所后拔罐,酌情配合梅花针点刺,坚持康复锻炼,点面结合以改善局部病灶点的粘连、挛缩及缺血等病理变化。

2.3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的内外源性稳定与运动[19],从解剖学上看是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等骨性结构以及包绕于骨结构的肌群、韧带、关节囊等筋性结构决定的经筋理论认为“膝者,筋之府”,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多数结聚于膝部,包绕于膝关节四周,以足部经筋多见且在关节处形成结聚点,而当膝关节周围的经筋生物力学失稳时,则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继而发生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下肢筋骨力线改变,后期可见肌肉萎缩及异常步态,即中医所言“筋急”“筋纵”“痿证”等。秦伟凯[20]基于经筋理论,以经筋结聚点为主,选用铍针刺激关节外痛点治疗膝骨关节炎性疼痛,认为铍针治疗后评分、压痛数据、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具有微创性强、安全性高的优势。侯春福等[21]循经筋寻找结节及条索状物,根据经筋理论及《内经》的“解结”“燔针劫刺”原则,以燔针射频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以清除经筋节点病灶,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及僵硬程度,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元永金等[22]运用关刺与齐刺配合,施术于膝骨性关节炎的结筋病灶点,针至局部病灶明显变软后留针,以松解有关筋膜链,有效率达97.67%。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筋结与足少阴经筋及足三阳经筋密切相关,解剖上韧带归于“经筋”范畴[23],病因为风寒湿着于筋骨关节发为痹,还有筋伤劳损及跌扑闪挫致使气血不通,易反复发作,甚至粘连。《灵枢·经筋》中言:“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主要以腰部疼痛、腰椎俯仰不利为主。金理柜等[24]以局部筋结压痛及放射痛点,用毫针与超威针刀经筋解结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超微针刀经筋解结疗法能发挥其切割优势,迅速有效实现解结。张春侠等[25]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齐刺滞针经筋刺法、常规滞针经筋刺法、齐刺经筋刺法进行治疗,以经筋病灶点为施术部位,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明显,且齐刺滞针经筋刺法组疗效最好,本法牵拉筋结,使气至病所,松解局部粘连以达到治疗效果。

2.5 其他

经筋理论在运动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除了上述列举的疾病外,临床还应用于多种疾病。如邹瑜等[26]在腰部皮下找到痛性筋结点,运用经筋挑刺法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使局部通而不痛,舒缓腰部筋急状态,从而治疗腰肌劳损急性发作。安军伟等[27]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针刀医学提出的经筋层理论,在第三腰椎横突压痛点处施用针刀,实现整体调控,以改善疼痛及功能活动。盛国滨等[28]运用经筋理论,采用毫针配合电针直接干预伸腕伸指、拇指伸展、伸肘、肩外展结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选取疏密波,可以缓解疼痛、消除水肿,改善关节活动。崔海峰等[29]治疗足跟痛,在结筋病灶点施以关刺配合恢刺法,同时刺激浅深两层组织,证实其疗效优于毫针针刺提插捻转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经筋可上溯至《灵枢·经筋》,在《针灸学》中经筋的定义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但随着现代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发展,针对经筋是经脉附属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诸多医家进行了相关研究与讨论,代表性的有薛立功所著的《中国经筋学》和《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在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上详细论述了二者的异同,促使更多学者重视经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经多方研究证实其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国外提出肌筋膜链理论[30],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与中医中经筋理论的生理功能、分布、临床治疗具有同质性,另有肌筋膜激痛点与经筋病灶点异同研究[31],前者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总结出的理论,后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在经络系统基础上形成的体系,经筋结点有条索状、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等。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与挑战,经筋理论的机制研究在逐步深入,目前已有学者探讨[32]在动物上完成经筋病造模,可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对疾病明确的病理组织器官变化紧密结合,以进一步进行机制研究,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缺乏大样本、多中心机制研究数据用以支撑临床;②对于经筋理论及经筋疗法的取穴、操作以及临床适应证缺乏国家正式标准,仅为个人意见;③对于疾病的治疗,大多停留在疾病当前状态,应在原有经验及理论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立体角度进一步研究经筋层次与疾病发展阶段及程度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行整体调节,把握疾病未来变化趋势。对于以上问题还需当代中医学者及医师通力合作,借助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经筋理论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发挥其特色。

猜你喜欢
经筋病灶关节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钛缆捆扎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