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欢 WANG Ling-huan 李蕾 LI Lei 唐燕 TANG Yan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1]。由于疫情呈现暴发性增长,加之患者需要入院隔离治疗,使患者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紧张、焦虑、恐惧、烦躁、自卑、愤怒、孤独、无助等等不良反应一一外显,除了对病人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与护理外,心理干预也十分重要[2]。我院在疫情期间收治了25 例新冠肺炎患者,现将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我院自1 月22 日至2 月26 日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5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0 例,患者中有四对夫妻,一对父子,年龄最大85 岁,最小27 岁,平均年龄50.6 岁。危重症3 例,重症5 例,普通型14 例,轻症3 例,目前已治愈出院20 例,余下5 例已转为普通型,可望近日出院。
1.紧张、焦虑、恐惧感。23 例患者均有明确的疫区旅居史或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在确诊成为新冠肺炎患者后,感觉灾难瞬间袭来,超常紧张、过分恐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应对机制,导致心理失衡。患者怕自己的病很严重治不好,怕肺炎治愈后又复发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担心家人朋友中会再次出现感染者,怕医护人员为防自身感染不尽力医治。患者日间焦躁情绪明显,夜间睡眠不佳,经常处于惶恐、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
2.烦躁、自卑、愤怒。病人被确诊后,自己要接受隔离治疗,承受疾病折磨,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为周围人群造成严重威胁的传染源。特别是2 例没有明确疫区接触史及3 例在武汉经商远道回家过年的患者,时值春节,还宴请了不少亲朋好友聚餐,造成多人被隔离。为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者要实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的亲朋好友要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患者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了惹人讨厌的人,自我价值感突然失落,因而感到自卑。被传染的患者会产生愤懑情绪,埋怨别人传染自己,怨自己倒霉。这些患者表现为易激惹、爱发脾气,迁怒护士,拒绝戴口罩,经常打铃呼叫医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譬如饭菜不合胃口,快递无法及时送达等等,更会因为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
3.多疑、孤独、无助。患者入院后进入隔离限制区,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新入院患者采取单间收治,环境陌生,活动受限。关系亲密的家人均在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无人陪护。特别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信息来源有限,迫切需要有个说知心话的人,以解除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年纪轻的患者,信息来源多样化,网上的新增、治愈和死亡病例的消息时时刻刻刺痛着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测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特别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化验结果,打什么针,吃什么药,他们都想知道。
1.掌握沟通技巧,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患者确诊后入院,不仅担心自己的治疗效果,还担心家人朋友发病。入院后环境陌生,医护人员因防护要求,防护服、护目镜“全副武装”,造成感官上与病人距离拉长的错觉。对此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加油字样,向病人做自我介绍以及环境介绍;如患者病情允许,讲解疾病知识与隔离和消毒事项;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明确告知诊治方案;在污染区配备智能手机,展示专家团队会诊、诊治的画面,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重视,让患者确信住院期间会得到最好的治疗、护理与生活照顾。对于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的老年病人,每日早晚提供与家人的视频时间,互问安好,互相鼓劲,彻底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缓解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治疗和抢救的效果。
2.做到共情,建立信任、尊重的护患关系。患者住院往往比较仓促,多是在发热门诊就诊后进留观病房,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直接收入隔离病房,病人所有的密切接触者都会被严密隔离,更有整个小区都处于隔离状态,家人、朋友及邻居都处于恐慌和迁怒状态;而重症病人常伴有严重的缺氧或严重呼吸窘迫的症状,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些都会让患者感觉自卑、恐惧、孤独无助,甚至会迁怒医护人员。此时,护士要充分理解病人,接纳病人,主动巡视问候,监测体温和指氧饱和度,床旁交接班,观察药物和给氧效果、呼吸机参数;同时为病人提供有效的生活护理,如喂饭、饮水、翻身拍背、口腔护理、更换床单,大小便的消毒处理;以实际行动告知患者不会因为疾病传染性强而嫌弃他们,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位来自武汉的男性患者,重症,高热、乏力,还非常不配合。使用无创呼吸机时经常扯掉面罩,改成高流量吸氧后每天呼叫护士100 遍以上,还拒绝佩戴口罩,扯护士的防护服,经常说自己倒霉。我们的护士不仅没有厌恶和歧视,在得知他的家人都仍在武汉,非常体谅患者由于心理上的孤独恐惧,缺乏安全感,导致病重迁怒于人的情绪宣泄。护理团队给予他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了解关心生活需要,请营养食堂精心配置营养餐;主动联系家属,获知家人情况;严密观察病情与治疗效果;帮助佩戴口罩,病室开窗通风,进行规范消毒;与他交流其他病友的情况,给予积极正向的鼓励,明显缓解了患者心理失衡,使病人感到安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之后我们进病房时,碰巧他没戴口罩,他会说“请你稍等,等我戴上口罩,我怕传染给你们”。出院那天,他还特意请人送来一盒得之不易的3M 口罩,并一再叮嘱“请你们在照顾好病人的同时,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
3.建立正性应对方式,减少病人的负性想象空间。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等多种途径,尽量为病人提供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疫情发展和控制信息,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负面影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夫妻、父子搬至同一病室,减少孤独、无助感,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4.充分应用支持性语言和肢体语言与病人交流。经常对病人讲治疗效果不错,恢复得很好,再坚持一下,大家都在盼望你的康复出院等支持性语言。有一位女性患者,住院14 天时,症状已非常轻微,但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没有转阴,每天吃不下,睡不着,整天就用酒精棉球擦拭小餐桌、床头柜、卫生间,情绪非常低落。护士对她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称赞她很坚强,能承受住如此突如其来的疾病,现在恢复得非常好,症状已基本好转,要吃好睡好,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一定会战胜新冠病毒。结果她一端起碗,就对自己说“我很坚强”,一碗饭全部吃光;拿起酒精棉球,就说“我恢复得很好”,转身去追剧。一周后,三次咽拭子和大便核酸病毒检测均阴性,顺利出院。而对于重症上辅助通气的患者,我们的鼓励以非语言交流为主。每天会拍拍病人的肩,握握病人的手表达理解和关爱,向病人竖起大拇指表达鼓励,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孤独和无助感,以最好的状态加速康复。
COVID-19 是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患者缺乏心理准备,所受的心理创伤比肉体伤害更大,持续更久。巨大的心理压力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其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护理中发现,护士在遇到病人的病情突然变化时,一定要沉着镇静,这样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