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02-16 10:47熊志浩杨思敏李明静冉国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治未病正气艾灸

蒋 凡,熊志浩,程 斌,杨思敏,鲁 熹,李明静,冉国平,罗 玲*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2019年12月末,在湖北省武汉市局部暴发的新冠肺炎病势凶险、危害性极大。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少数患者伴肌痛、腹泻,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1]。中医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国家政府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指出:“住院病人来自于隔离点,隔离点的病人来自社区,所以中医药必须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干预、全程干预,把新冠肺炎消灭在萌芽之中。”仝小林院士强调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治未病学早期起源于中国古代对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之中,《内经》最早把传染病定名为疫、疠,如《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2]并把“治未病”思想作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提到:“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提出医者要能提前预见病邪传变规律,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素问·热论篇》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又提出在疾病恢复期可通过调理饮食以防复发。可见,中医“治未病”的三个治疗阶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及愈后防复。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新冠肺炎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新冠肺炎的病因及病机演变

1.1 时令异常,寒湿交困

武汉地处长江流域,市内江河纵横,水域面积辽阔,给湿邪创造天然的生存环境。武汉地区2019年岁末属于暖冬气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冬时应寒而反大温,冬行春令,且局部地区阴雨连绵,气温骤降,中医认为人体在阴雨连绵的湿性环境下易受影响产生内湿。天时异常,寒湿交困,是导致疫病出现的核心因素。

1.2 正气不足,体虚易感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正气”就是人体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多易感外界不正之气。从临床发病人群来看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多易感且预后较差[1],《灵枢·百病始生》云:“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两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因此,机体正气不足、体虚易感,合于时令异常,是疫病产生的关键因素。

1.3 病势缠绵,凶险多发

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云:“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新冠肺炎感染的患者初期多为卫分、气分证,表现为干咳、身热不扬、肌痛乏力、身重如裹、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符合湿邪的致病特点,湿邪易阻遏气机、蒙上流下,损伤人体阳气,故出现身热不扬、肌痛乏力等症状。湿邪黏滞,故该病潜伏期长。因此初期以湿阻太阴肺脾为主要病机特点。若此时未及时救治或体虚感邪较重,湿毒之邪进一步侵袭机体,耗伤营阴,伤及营血,甚则逆传心包,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危重者出现多器官衰竭,湿毒疫邪伤人易损伤正气,临床恢复期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气短乏力等以肺脾气虚为主的症状。

2 未病先防,避之有时

2.1 顺应自然,起居有常

《灵枢·本神》提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养生应该顺应四季的自然规律。暖冬气候会造成人体相火不藏,浮越于外,精气难以收藏,易造成伤津。相火过旺,津液不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的起居应遵循天人相应观,与四时阴阳消长相一致,因此人们宜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藏精。现代研究[3]表明,睡眠在免疫系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增强免疫力。起居养生主要是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及采取一系列形体锻炼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4],疫情期间居家可练习深呼吸、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功法锻炼身体,增强人体正气。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晒太阳,保持房间干燥温暖,破坏病毒的生存环境。

2.2 调摄饮食,药膳保健

《黄帝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湿邪是新冠肺炎致病的重要因素,若嗜食肥甘厚腻辛辣食物,则易酿湿生热,致使湿热内蕴,积滞肠胃,或过食生冷,或过饥过饱,均易损害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水湿运化失常,中枢气机失调。因此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间,不仅要饮食有节,同时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养和食疗,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维持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并辅助药物治疗,进而帮助体弱易感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脏腑功能[5]。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在医院院长、新冠肺炎湖南省级中医救治专家组组长陈新宇教授指导下,制定出以下两种药膳:沙参麦冬甲鱼煲由沙参5 g、麦冬5 g、玉竹5 g、扁豆5 g、银花3 g、甘草3 g、甲鱼250 g左右组成,诸药相配,可清养肺胃、育阴生津、健脾化湿;黄芪党参乌鸡煲由黄芪10 g、党参5 g、茯苓5 g、白术5 g、紫苏叶2 g、陈皮1.5 g、甘草3 g、乌鸡250 g左右组成,诸药相配,可益气养胃、健脾渗湿、理气化痰。

2.3 养性调神,调畅情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采访时说:“面对来势凶猛、感染性强、危害性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普遍感到焦虑、恐慌。”“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思伤脾,恐伤肾”,过于焦虑、恐慌不仅引起气机升降失常,还影响脾肾功能。《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医原·百病提纲论》曰:“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脾肾受损,水湿代谢障碍,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十分不利。因此,人们要有正确认识,理性看待疫情发展趋势,以保持内心宁静、志意和达,科学防护自身安全。正如《黄帝内经》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代圣贤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内心恬淡、少私寡欲、精神专一、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则病邪难以入侵。通过情绪调适,使心念正则不惧邪气入侵。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属火,火旺则生土,土旺则脾强,脾强则湿邪自除。因此,心若当其位,则神不失守,五脏六腑便有主持,身即周正。如心不当位,精神失守,一旦身体失其正,病毒易乘虚而入[6]。

2.4 艾灸养生,固护脾肾

艾灸在中医防疫历史中应用十分广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可通过艾灸改变自身内环境,增强机体正气,固护脾肾,使水湿代谢正常。《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通过温热的穴位刺激,起到温阳祛寒、健脾除湿、疏通经络等作用。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断瘟疫病令不想染,蜜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说明通过艾灸熏蒸可达到消毒隔离的作用[7]。《扁鹊心书》指出:“人以脾为母,以肾为根。”居家观察者可艾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固肾培元,健脾除湿,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艾灸关元,于无病时可预防保健,补火温阳、补益正气,于既病后可病盛防危、防病传变[8]。临床可参考中国针灸学会关于《新冠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根据不同证型施灸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恢复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现代研究[9-10]表明,艾叶中的有效成分及艾灸中的挥发油具有抗病毒和抑菌、平喘、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

3 已病防变,积极治疗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后积极干预,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相关并发症,即治其未传,防护为先,治其未发,把握时机[11]。目前尚无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中医药早期介入治疗在减轻发热、咳嗽等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疗效[12]。中医药应辨证论治,根据其发生、发展、转归分期治疗,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入里。2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期”采用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国医大师薛伯寿认为,清肺排毒汤方为麻黄汤、五苓散巧妙相合以祛寒利湿,合用射干麻黄汤及橘枳姜汤宣肺理气;小柴胡汤祛半表半里之邪,又通利三焦,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顾护消化功能,加藿香芳香化湿,用石膏防郁而化热,可预防、早治疗,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大大提高治愈率[13]。新冠肺炎早期为寒湿郁肺证,用解表化湿、芳香辟秽之药,以散寒除湿、宣肺解表;中期湿毒化热入里、疫毒闭肺,用苦寒清热药以宣肺解毒、通腑泻热,配以苦杏仁、桔梗等止咳化痰平喘;重症期邪毒内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内闭外脱,治疗以芳香开窍、益气固脱为重,此时还可配合血必净注射液等活血、通络、解毒;恢复期以肺脾气虚为主要病机,故多以黄芪、麦冬、沙参等补虚药以强正气、祛余邪[14]。有研究[15]显示,治疗重症肺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能显著降低重症肺炎患者28天病死率及相对死亡风险。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属“邪气”,而中医药在防治上注重扶正与祛邪,根据病邪特点及个体感邪差异辨清先后主次,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达到早期治愈、防止传变的目的。

4 愈后调理,防止复发

重症患者大病初愈,处于正气尚虚、余邪未尽的状态,多表现为气短乏力、纳差等肺脾气虚证,此时若调理失宜,容易复发。《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因此应忌强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清淡饮食,可予以西洋参、北沙参、玉竹、山药熬汤补气养阴、健脾补肺,也可做一些导引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练习逐步做到心静体松,动静相兼,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精足气通,气足生精,以恢复肺脾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八段锦功法能通过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循环速率及调节心理情绪来提高人体各项生理功能[16]。同时也可通过中医特色疗法,如刮痧、拔罐开宣肺气、祛邪除湿,通过艾灸健脾固肾、提高机体免疫力[17]。以上共同协助机体恢复脏腑功能,尤其是肺脾功能,防止疾病复发。

5 结语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集“预防、治疗、愈后”于一体,指导中医药早期介入,并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实现遏病于萌芽、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防止传变、愈后不复发的目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对临床治疗新冠肺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治未病正气艾灸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清风正气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