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与贵州地区湿热病的治疗

2020-02-16 05:04:51廖前花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运化气机脾胃

廖前花,李 兰

(1.贵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1)

湿热病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湿与热互相搏结,熏蒸弥漫,笼罩于外,机体若感于此邪气,则外束肌表,内遏脾胃气机,影响脾胃之纳运,蕴遏熏蒸侵害人体的症候。其发病不外乎外感湿热邪气,脾受湿困,脾虚反生湿,内外相引而为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怠惰乏力、面色萎黄、汗出异常、食不知味、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身热不扬、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或弦数等。该病好发于初夏雨后,天空放晴,湿郁久而化热,湿热蕴结于体内,其特性黏滞,故见病程缠绵难愈,且易与他邪夹杂,如暑气、热邪、寒邪、风湿之邪等。贵州地处高原地区,云量多,经常会出现夜雨、秋雨现象,雨湿较盛,且该区的饮食文化以辣为主,日久则损伤脾胃;加之当地人平日嗜油炸之物,则痰湿内生,为患湿热病之根源,故贵州地区湿热性疾病尤为多见。

《素问·保命全形论》中提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素问·异法方宜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1]可见,疾病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但这类外界因素无法改变,因此治疗该病需从改善人群体质出发,对其饮食习惯进行指导及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求人的主观行为要与自然节律相协调,个人的健康与万物的协调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如西部干燥,饮食应滋阴凉润;北方多寒,饮食应以温热滋补之品为主;南方多湿热,饮食上禁忌辛辣刺激油腻,应多食清热利湿食物。根据中医整体观中三因制宜的原则,对贵州地区湿热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1 贵州气候特点与湿热病邪

“天无三日晴”是说贵州阴雨天气比较多,位于副亚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由于地势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常年降雨量充足,时空分布不均,处于东南季风区向西南季风区过渡的地带内,春、秋、冬三季易受云贵准静止锋的影响,表现出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的特点,偏湿润[2]。贵州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少,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降雨日一般在180天以上,是全国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3]。长夏、初秋时节外感湿热病邪,气候暑湿,加之阴雨天气较多,或暑气下降,湿气蒸腾,相互胶着,故易形成湿热病。中医学认为湿邪重浊,具有易困滞清阳、黏滞胶着、阻遏气机等特点,侵犯机体,致脾胃运化失职。《湿热病篇》中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2 人群体质及生活习惯与湿热病邪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云贵高原东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贵州人喜食辛辣之品的饮食习惯。辛辣之物性属阳,易化燥生热,湿性属阴,一阴一阳,互相裹结,停留在体内,如油入面,缠绵难分,从而导致湿热病病程长且复杂难愈。因脾主运化水湿,湿邪困脾则脾不健运,脾不健运则湿不易去,致使病势缠绵难愈,变化多端,且致病范围广泛,可夹杂热、寒、暑等外感之邪,或食、积、气、瘀等内生之邪等。病程日久,侵犯脏腑,伤及筋骨,失治误治,预后大多不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曾提出:“脾胃一伤,五乱互作。”

3 因地制宜在湿热病中的应用

关于湿热病的诊治,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临证思维,临床各有效验,如启上闸、开支河、导下元之论[4]。根据中医整体观中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贵州地区气候特点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湿热体质应治以分消走泄。分消走泄法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正是分消走泄立法的核心思想所在[5]。分消走泄法是指运用清湿热调气机类等药物畅达气机,消除体内痰湿热邪,因势利导,使停留在全身的湿热邪气分消而散,驱散于体外的一种治法[6]。李兰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贵州省名中医,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其结合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特点及人群饮食习惯,基于分消走泄法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临床应用于湿热内阻之诸病,屡获奇效[7-8]。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法、宣畅肺气法、开达膜原法、芳香化湿法、宣痛经络法、宣清导浊法等,常用药物包括茯苓、白术、厚朴、藿香、黄连、黄芩、陈皮、半夏、佩兰叶、薏苡仁、茵陈、泽泻、滑石等。贵州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脾胃湿热型患者较多,素体脾胃有损,在此基础上再遭受湿热之外邪的侵犯,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同气相求,内外呼应,使得体内水湿不能运化,最终导致气机失调。临床常见反复发作的湿热病,以一般治法难收良效,采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 验案举隅

赵某,女性,78岁,2019年11月22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灼热疼痛,胀满不舒,胃中嘈杂,反复发作2月余。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痞满不舒,食后加重,胃中嘈杂,时觉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热不扬,纳呆眠差,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且滑腻,脉濡数。诊断:胃痛(湿热内阻)。治疗原则:分消湿热,予以湿热分消饮加减,拟方如下:槟榔10 g、姜厚朴10 g、茯苓10 g、炒苍术10 g、草豆蔻10 g、藿香10 g、胆南星10 g、玉竹20 g、石斛20 g、川芎10 g。7剂,每日1剂,早中晚分次口服。11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胃痛较前减轻,食后仍觉胃胀不舒,舌淡红,苔薄黄,脉濡数。继续守方加减:在前方基础上加白术10 g、薏苡仁10 g、柴胡9 g、百合10 g、夜交藤10 g。继服月余,并嘱患者饮食清淡,少食油腻、辛辣、炒炸、冰冷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诸症悉除。

按:方中槟榔、厚朴、苍术、茯苓健脾胃、行水湿、除胀满;藿香合胆南星芳香祛湿醒脾胃;佐以草豆蔻燥湿行气又健脾;玉竹、石斛养胃阴,川芎行气通络,引药入经,周行全身,以祛血分湿热之邪。诸药合用,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之功效。湿消热散,气机畅达,通则不痛,实为分消走泄法的经典运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性、季节性及体质性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如湿热体质之人易患湿热病。鉴于地域、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传变和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辨清湿热之轻重,兼顾脾胃之相辅相成的生理特性,用药上不可偏激。在理法组方方面,以健脾化湿为总原则,不可随意加用滋腻之品,避免助湿累及于脾,适得其反。《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如若能在平时护理、保养好脾胃,使脾气充实,正气充足,那么机体就不会轻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四季脾旺不受邪。除药物治疗外,该病患者还应注重日常饮食起居的调养,可以粥饮促进机体恢复,少食辛辣、黏滞、寒凉、肥甘之品,不禁食,亦不贪食,即所谓保胃气,存津液。

猜你喜欢
运化气机脾胃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