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耦合路径探析

2020-02-16 04:21夏玲商丘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3期
关键词:财会工匠供给

夏玲(商丘学院)

前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 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 年李克强总理在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被大加着墨,所隐含的现实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现实中,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急于求成的物质供给源源不断,然而,对物质的需求已经由量转化为质。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折射到财会人才培养领域,体现了新形势下对财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要求。传统的人才粗放式的培养模式已经落后,难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于财会人才培养的诉求。

新形势下,将工匠精神融入财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实现人才培养精细化、柔性化,是形势驱之,更是高校乘改革东风,实现特色办学、特色强校的有效路径。

工匠精神的复兴与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从个体层面而言,是指个体以敬畏、热忱和执着的态度,以至臻完善的标准,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从宏观层面而言,工匠精神是指行业、社会内,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价值内核。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目前需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近些年,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工匠的生存环境被大批量、专业化的机械化生产破坏,工匠精神被慢慢被稀释,能称之为“大国工匠”的人才更是寥寥。而这种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正是中国工人的传统优良品德,是中国工人伟大精神的一种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视域下财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财会人才供给结构性不平衡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化向大众化再到普及化转变的过程中,人才输出的数量逐年增多。在财会领域,从各个大小规模的招聘会以及人才招聘网站上的信息可知,高层次的财会人才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反而突显“世有伯乐,而无千里马”的人才需求窘相和困境。因此,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非人才供需饱和,而是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对人才供给的层次和水平也提出了更迫切的诉求。“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对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为改善人才供给的新动力和契机。

(二)重职业技能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是实务性和操作性特点比较强的专业,财会人员掌握着企业经营运行的命脉——资金,能够反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脉象——资金运动。虽然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机制,但近年来,财务和审计造假的案例层出不穷,不禁引人反思,是不是我们在专业培养上、在根源上就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不是忽视了“德、技合一”“德、技并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教育?而这些诉求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三)实践环节薄弱,实习流于形式

近年来,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几乎是必备要求,这也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上,不乏敷衍了事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对财会专业学生实习结果的评价只是单纯的以实习报告的书面形式,实习的效果和实习的质量缺乏有效地跟进和反馈。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但是合作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实习的重视,实习单位的选择缺乏目的性和财会职业相关性,实习岗位多为行政性岗位,并未接触到财会专业的实质性工作,因此通过实践途径验证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传统型师生关系发生变革,师生关系淡化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近年来,这种传统型的师生关系逐渐削弱。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向普及化化过渡,高校逐年扩招,师生比逐年加大。在授课单位的设计上,很多高校出于经济性的考虑,采用大班上课,师生关系因此而淡化,这样就会出现学期结束,老师和学生形同路人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冲级的加剧以及学费制度的改革,学生的消费意识增强,有些民办高校将学生作为顾客,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大目标,盲目信奉学生评教的绝对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不敢严、不敢管”,以妨影响评教成绩。

工匠精神与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耦合路径

(一)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

一方面,财会人才供给方面。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市场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逐渐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层次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财会人才供给层次较低、质量较弱。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时,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出更为优质和高级的人才,不能再为低层次人才的高库存状况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财会人才的需求方面。在市场供需理论中,供需存在相互制约的,即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内生性。因此要求高校在财会人才供给的结构和层次上应该具有适应性和发展性,能动态地反应在财会领域的行业标准、行业发展以及行业动态。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期允许积极试错,不断尝试,勇于突破。

(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匠心”和“匠术”并重

职业道德可以分为两个维度:“职业之道”和“职业之德”。一方面,关于财会专业“职业之道”,即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等维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旨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等方面梳理和完善学生的系统理论体系,同时辅以实践、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通过模拟仿真实训,使专业理论在实践环节得以夯实和验证。另一方面,关于“职业之德”,即财会人员的职业品德,涵盖职业素养、职业良心、职业责任和职业自律。这些品质具有一定的内隐形和稳定性。

(三)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动态监控

工匠精神的植入和渗透需要真实的实践情景,而学校能提供的大多数是理论学习,实训也仅仅是仿真模拟的形式进行,终究不是企业经济运行的真实环境。此外,实训环节无法纳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情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践实习中能接触到企业真实而又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此,能切实学习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处理和分析,培养对经营结果的盈亏认识和财务分析。具体落实中,高校应避免校企合作形同虚设、“校热企冷”等现象,注重实习企业的选择性、校企合作的系统性、稳定性以及发展性,实时跟进学生的实习动态,科学评价实习效果,有效进行实习反馈,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和师傅。前者无须赘述,后者的身份取决于财会专业的技能星和实践性等特色。因此,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创造“匠心”和“匠道”的氛围和环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把自己锻炼为“匠人”: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及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首先,高校应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保持合理的层次结构;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终身学习理念,倡导教师不断学习,在科研领域不断进步;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制定教师进企业的政策支撑,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

结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水平逐步提高。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以来,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累累硕果,这些无一不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机遇:有“大国工匠”,才会有“大国重器”。以此为契机,高校应勇于突破,改革创新,为培育“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财会工匠供给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工匠神形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2017年全国商务财会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工匠赞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