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火致病”论治慢性肾炎

2020-02-16 03:05李秋子马晓燕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阴火清阳升阳

李秋子,马晓燕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阴火”的产生也不例外,正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所言“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则心火独盛”[1]。“阴火”即是由于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内伤等病因,在脾胃内伤虚损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认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1];又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1]。可知“阴火”产生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内损而致的气火关系失调。脾胃之气不足,则化源乏力,元气失于充养,气机升降失常,精微下陷,引动下焦阴火僭越。元气与阴火相对立,一正一邪,元气虚损则阴火亢盛。这种火热邪气在体内上冲下达,内走外窜充斥全身,窜入心中为心火,窜入肺中为肺火,窜入肝中为肝火,窜入肾中灼伤肾阴为相火,窜及全身为虚火,虽然阴火有不同的代指,但其本质一样[2]。

1 阴火与慢性肾炎

《脾胃论》有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1]脾胃位居中焦,为调节气机的枢纽,上归心肺、下输肝肾,使清升浊降、气机调和。脾胃失健,水谷不化,不可上输而流于下焦,则生湿浊;脾胃清阳不升,侵袭下焦,阻塞气机,引动相火转化为病理之“阴火”。《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所言“肾间受……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暗含“阴火”伏藏于肾,位居下焦之意,发病之时阴火从肾间上冲危害人体。

2 失于封藏,精微外泄

正常人体靠脾气散精,灌溉四旁,若脾虚清阳之气不升,则水谷精微下输膀胱,随小便而出。正如《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所言:“若脾胃虚衰,阳气虚则不能上升,真气下溜,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1]若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病程日久则脾损及肾,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导致精微外泄,在临床就表现为日久不愈的蛋白尿[3]。因古籍中没有病名与蛋白尿相对应,而蛋白质属于精微物质,故将蛋白尿归于“精微外泄”。

3 失于固摄,阴血妄行

脾胃功能受损,脾不摄血;或脾胃衰弱,湿浊下流,阴火内盛,灼伤肾络,使之结构损伤、功能障碍,络伤血溢,皆可致尿血,正如《医学心悟·尿血》所言:“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出焉。”再加上湿热、瘀血、热毒等影响,致使血尿迁延难愈。

4 失于运化,水湿泛溢

水肿为慢性肾炎的常见表现,也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到:“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肾主水,肾阳的蒸腾作用使得膀胱气化正常,津液布散周身;然脾胃气虚,阴火内盛,灼伤肾络,致使脾肾两虚,化湿不力,郁久化热,湿热夹杂阴火更盛,加重脾肾亏虚;如此往复,肾主水功能失职,津液失于蒸腾,聚于下焦,发为水肿。

5 失于制约,肝风内动

阴火内盛,火性炎上,阴火上冲,引动肝风;或阴火灼伤肾阴,致肾水亏于下。肝肾同源,肝木失养而肝阳独亢皆可出现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脉洪大而头痛”“气高而烦热”皆可归于此类。

6 临证治疗

由上可知,阴火不同于阳明腑实之阳火。单纯应用寒凉、清利、攻下之品,阳火可去,阴火则愈炽。脾胃枢机不利、元气不足是一切疾病进展的缘由。元气是先天之气,寓藏于肾,但临床中依靠单纯补肾来充养元气疗效甚微。因脾胃已伤,而补肾养阴之品多滋腻碍胃,脾胃之气虚弱,则虚不受补反增其害。所以临证治疗时应配合健脾,脾胃功能健旺,水谷得化,后天以养先天,元气得以充养,则可抑制阴火再生。孙洁等[4]研究李东垣治疗阴火病用药规律时发现,药物的归经以脾经为最,从用药的性味来看,辛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可知李东垣在治疗时重视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6.1 益肾健脾,益气升阳

针对慢性肾炎脾胃内伤,元气虚损,清阳下陷,阴火上冲,可将益肾健脾、益气升阳作为基本的治则之一,辨证治疗,疗效肯定。邹燕勤[5]认为,益肾必健脾,健脾必补气,补气健脾益肾为慢性肾炎治本之法,常用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之类益肾健脾汤剂,方中多以生黄芪为君,用量30~40 g,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辅以太子参、怀山药、党参之属,甘淡平缓,制约黄芪温燥之性,又可防苦燥之品戕伤元阴。薏苡仁、茯苓、白术皆有健脾利湿之功,既可健运脾胃之气,又可清利谷气下流产生的湿浊。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黄芪主要成分黄芪甲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抗肾脏纤维化、保护肾脏、延缓肾病进展的功效[6]。杨天仁[7]在益气升阳治疗大法的基础上,提出治湿二法、治中三法、治火三法。治湿二法为益气升阳除湿法和益气升阳燥湿法,用升麻、苍术、葛根燥湿健脾,防风、茯苓等升阳除湿,多用于水肿及便溏症状较重的患者。治中三法分补中、和中、调中,补中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使清阳得升、元气得养;和中法用生姜、人参、白术、 黄芩、葛根、柴胡、橘皮等药组成的生姜和中汤使清升浊降;调中法则在补中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通畅气机的药物如柴胡、苍术、升麻、木香之类;此三法多用于治疗消化道症状突出的慢性肾炎患者。治火三法为散火、泻火及甘温除热,散火法以“火郁发之”为宗旨,治用升阳散火汤加减,其中炙甘草与人参甘温益气,升麻、防风、葛根等风药使清阳升而阴火散;泻火法则在散火的基础上加入了苦寒泄热之品,如黄连、黄柏、黄芩等;甘温除热法以“劳者温之,下者举之”为立法原则,常用补中益气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健脾升阳,益气固表,人参、白术、甘草共为臣药,共奏补气健脾之效,陈皮理气机,当归养阴血,再加轻清辛散的柴胡、升麻以助清阳上升;此三法多用于热象明显伴高血压的慢性肾炎患者。

6.2 根据病邪兼夹加减用药

脾虚易生湿,而在“阴火”内盛的情况下,郁而化热,则成湿热,此类患者可加生薏苡仁、茵陈等药物清热利湿。湿热日久伤气损阴,并可兼夹风邪,招致外湿,此时可加入祛风药,偏于寒者可用紫苏叶、桂枝、麻黄等;偏于热者可用蝉蜕、桑叶、牛蒡子等。现代研究表明祛风药可通过抗炎、免疫调节等从多个方面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愈炽盛,元气愈虚衰,日久则血行乏力,滞而成瘀。通过肾脏病理检查发现,慢性肾炎的病理损害多为增生性或硬化性病变,发病过程中血脂升高、凝血因子含量升高,血小板活化,血浆内皮素含量增高而易呈现高凝状态,肾小球有微血栓形成[9],这也证明了血瘀的客观存在,此类患者可适量加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三七等。实验观察发现,这类药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可以减轻肾脏反应性炎症,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滤过状态,增强肾小球排泄功能,改善肾血流,故对肾脏病变有恢复作用[10]。湿热、血瘀蕴久不化皆可酿而成毒,因此清热解毒药如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之类也为临床常用药。这类药有抗炎、解热作用,能抑制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可截断抗原的产生,阻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少肾脏病理损害[11]。对于久病或顽疾可选用虫类药,如僵蚕、水蛭、虫等对于减轻蛋白尿及水肿均有效。

7 病案举隅

患者申某,男,32岁,2019年11月6日初诊。患者慢性肾炎1年,于当地西医院治疗半年余,症状未见好转,遂来诊。刻下:腰酸痛,口苦,心烦,腰膝酸软,乏力,纳少,寐可,尿泡沫多,夜尿频多,4~5次/夜,便溏。查体:双下肢指压痕(+),舌红,苔黄腻,脉弱。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2+),镜检红细胞:15~20/Hp,肾功能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腰痛病(气阴两虚兼湿热证);方药:玉肾消旦汤加减:组方:黄芪30 g,白术15 g,党参20 g,菟丝子15 g,山萸肉15 g,鳖甲15 g,钩藤20 g,穿山龙20 g,半边莲20 g,夏枯草20 g,石韦20 g,车前子20 g,白花蛇舌草30 g,蜜桑白皮15 g,墨旱莲20 g,狗脊20 g,续断15 g,僵蚕12 g,川芎15 g,茵陈30 g,土茯苓40 g,薏苡仁30 g,女贞子15 g,熟地黄20 g,五倍子15 g。14剂,水煎服,1剂/d。

2019年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患者腰酸痛及口苦症状好转,仍觉乏力,夜尿2~3次/夜,大便稀溏;舌质红,苔略腻,脉沉。复查尿常规:尿蛋白(1+),镜检红细胞8~12/Hp。24 h尿蛋白定量:0.56 g/24 h。上方加仙鹤草30 g、葛根20 g,继服14剂。

2019年12月4日三诊:乏力症状改善,大便调,无其他不适感;舌质红,苔白,脉沉。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镜检红细胞:3~5/Hp,24 h尿蛋白定量:0.36 g/24 h。上方去薏苡仁,将女贞子改为20g,继服14剂。此后该患者长期于门诊随诊,24 gh定量波动于0.25~0.36 g/24 h,镜检红细胞波动于0~5/Hp,自述各项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不适。

按:此患者已明确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腰痛病(气阴两虚兼湿热证),病位在脾肾,以气阴两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初诊时患者以蛋白尿、血尿及湿热之标实症状为主,故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先治其标,辅以补肾健脾,予薏苡仁、茵陈以清热利湿,半边莲、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降蛋白,续断、狗脊补肾强腰,山萸肉、五倍子补肾固涩,熟地、墨旱莲、女贞子等滋补肾阴,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助运以防药物滋腻碍胃。二诊时,患者湿热证有所缓解,故重在治疗本虚之证,加葛根以升脾胃清阳之气,以助脾胃恢复枢机。该患者治疗以补肾健脾、益气升阳为根本,辅以养阴清热利湿,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8 结语

“阴火”是慢性肾炎病情发生和进展的致病因素,可使脏腑功能失调、精血津液代谢紊乱,并随着个人体质寒化或热化,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益气升阳药物的使用是通过药品的性味斡旋中州,恢复脾胃清阳之气,从源头抑制“阴火”再生,因此从脾胃论治慢性肾炎也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思路之一。

猜你喜欢
阴火清阳升阳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浅析“阴火”
疏风升阳治失眠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