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连续体”设计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0-02-15 09:33杨莉辉
英语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文本阅读教学

杨莉辉

引言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管是以任务的形式还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其实质是问题的设计(唐明霞2016)。如果不能很好地关注到问题的序列,而只是孤立地、局部地问答,那么这堂课就没有整体性可言,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葛炳芳2013)。这里的问题序列就是“问题连续体”。

一、“问题连续体”的概念及设计现状

“问题连续体”是指根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系列连续发展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提升;从主题上看,所有问题都服务于一个主题。一个有主题、分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的“问题连续体”犹如“脚手架”,引导学生从熟悉文本信息入手,到挖掘内隐于文字背后的事实,最后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形成对文本新的认知,启发学生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问题连续体”是一种学习策略,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他们能对文本形成连贯的信息链。对教师来说,“问题连续体”是一种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内化信息,发展思维,促进语言学习(马一希2016)。因此,“问题连续体”通常由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组成:(1)事实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聚焦文本的基本信息。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通常不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转化,对思维层次的要求比较低。(2)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纳。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评判性问题:这类问题不能在文中找到固定答案,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就文本的某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从而促进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葛炳芳、梁美珍,等2013)。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和总结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核心主线。有的教师过分关注文本的细枝末节,把阅读材料作为语言点和句子结构的载体,或者对文本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把握不到位,在提问时缺少能统领全文的主线式问题,导致问题之间脱节,有的甚至与主题无关,这样碎片化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了解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2)缺少相互关联的问题。问题之间相互独立,设问只针对某个段落,缺乏内在联系。(3)缺少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有的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只是针对字面信息提问。这样,只是考查了学生提取文本细节的能力,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次理解上,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忽视学习主体。在设置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水平,而是一味地求新求难。

二、“问题连续体”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一根主线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整体阅读无疑能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特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文本脉络,凸显整堂阅读课的核心主线。

(二)前后关联

在围绕主题的基础上,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由浅入深的。即问题要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律,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提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其思维从浅层向深层发展。

(三)强调思维

问题不应只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次,而应围绕问题情境,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学生的任何一次语言活动都是思维的反映,但是思维有高、低层次之分,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连续体”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思维,有进一步阅读的热情。

(四)落实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教学中的一切问题设计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忽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过易或过难的“问题连续体”设计学生都不愿或难以回答,最终导致阅读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问题连续体”设计的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笔者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执教的一堂课作具体分析。授课内容是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Unit 8 The Taiwan earthquake。本课是一堂阅读课,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蒂米(Timmy)的孩子在1999年台湾大地震中幸存的经历。标题The Taiwan earthquake是文本的文眼,本堂课设计的亮点在于紧紧围绕该主题展开。本堂课设计的“问题连续体”如下表所示:

?

问题1、2、3旨在了解该事件的过程和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细节性问题,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这三个问题位于“问题连续体”的低端;问题4考查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用文本信息加以佐证的能力;问题5是分析类问题,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隐于文字背后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问题6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结合文本反思自身。笔者围绕这6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read between lines,read behind lines直至read beyond lines达成阅读目的。

课堂实录片段一:导入

在本堂课中,教师首先从图片和声音入手,复习几种自然灾害的名称,从而引入地震,进而利用图片讲授本堂课的部分目标词汇,为后期的阅读扫除词汇障碍。

图片解读犹如赛前热身,接下来,学生正式进入文本阅读。首先,要导入标题:The Taiwan earthquake。抓住文章的标题,就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主线,接下来就可以顺着标题展开教学活动。

课堂实录片段二:思维导图

以The Taiwan earthquake为文眼,让学生预测各自想知道的问题。通过填写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探索兴趣,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启发他们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课堂实录片段三:问题1、2、3

理解记叙文首先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围绕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主人公蒂米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感,回答一系列考查字面阅读能力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快速查读,定位主要信息。这类问题是文本理解的基础,能检查学生查找和识记文本基础信息的能力。它们位于“问题连续体”的底端,是推理、评判类问题的根基。

课堂实录片段四:问题4

Earthquake是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好素材。那么,作者如何通过蒂米的经历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些信息直接浮于表面,而有的信息则需要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推断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完成句子的方式降低活动的难度。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不直接引用文章的句子,而是把相关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从而培养他们概括、提炼、加工信息的能力。

课堂实录片段五:问题5

问题5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是基于文本作出的合理推断,体现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构建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参与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这一理念。

课堂实录片段六:问题6

问题6是读后拓展活动。这个问题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教师可以此切入点设计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通过蒂米的经历,思考自己面对灾难和困难时应有的态度,充分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完善心智,同时给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促成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

四、“问题连续体”设计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整堂课的设问完整、有序。标题是设问的触发点,问题驱动每一次的阅读和思考。一组“问题连续体”涵盖了针对不同阶段的阅读目的而设计的多种思维角度的问题类型,使每一次的提问都清晰地指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连续体”,以“问题连续体”引领课堂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在细读中升华情感 在探究中激活思维——《蜀相》课堂实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