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荣(武汉晴川学院)
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成为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力。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上海以外的部分高校也开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课程育人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十大育人”体系之首。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潮流,是引导学生高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多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培养人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高校教育需要不断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同步,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高校教育需加快在专业课程导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同频共振。
思政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的表现只停留在公共必修课课程的设置上,课程结束,集中思政教育的机会便明显减少,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太片面、非常态、形式单一等问题。思政教育就是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人”“德”在“才”之前。具体问题表现在:(1)学生角度,民办类高校相比较公办高校而言,录取分数偏低,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不足;(2)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积累的足够经验才能使得课堂具有艺术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思政教育的“大道理”渗透到试卷上,更要内化于心,渗透到学生心里;(3)部分专业课老师认为专业课不涉及思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中存在目标不全面,思政目标缺失;(4)课堂边界清晰,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师生深度沟通交流较少,缺少大课堂学习氛围;(5)欠缺文化自信,教学中未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规定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明确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思政目标,解决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育人价值。
思政目标的设置可设定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中具体分为公德目标和私德目标,公德目标要“兼济天”下,发现并传播正能量,私德目标要“独善其身”,做有理想有抱负有信仰的有为青年。分目标则嵌入到各知识模块中,它的初始状态是收集分享碎片化的思政元素,最后要整理成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可行性的资源。
避免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两张皮,避免思政教育假大空,不能直接上成一堂思政课,要结合受众学情针对性实施。初步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积极提取《电子商务概论》中知识模块中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政元素与知识模块的融入点和融入时机,探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双互”教学模式中,“一互”是互联网,“二互”是师生互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可以突破教材思维,丰富思政元素收集的来源和渠道,从而淡化课堂边界,使得老师和学生除了在线下课堂进行交流外,更要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充分沟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引发深层次思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正向思维、赋能师生的大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对新事物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知识模块嵌入思政元素时要体现出“旧”和“新”相结合,保“旧”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汲取思政营养,比如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内容模块的学习,向学生适时传递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明白创业的不易、守业的艰辛,创新是电商的主旋律,将来步入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心理落差会比较小,思想上会比较成熟。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德能力,为学院和学校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建立一支能胜任课程思政教育任务的新型教师队伍。思政资源的收集整理不是老师单方面完成的,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前期碎片化的思政案例收集需要大量的数据,可更多地依赖学生完成,中期的嵌入知识模块,涉及思政元素的分类整理,最终实现质变,拟从2020级和20201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实施,争取继续保持下去,让思政资源流动起来,保持常态化更新状态,真正服务于电子商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商务概论”初步设想,旨在为更好地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探索,希望这样的设想在后续的实施中能不打折扣,能真正彰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为学校建设意志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