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沧州市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2020-02-15 22:21:28赵荣秀沧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2期
关键词:沧州产业链新冠

赵荣秀(沧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新冠肺炎疫情对沧州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总体影响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武汉暴发,1-2月在全国各地相继扩散,各地纷纷进入疫情防疫“战时状态”,采取最严格管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对各地产业经济造成冲击,第一季度尤为严重。根据沧州统计局 2020 年公布的数据,第一季度沧州地区GDP为823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亿元,下降5.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3亿元,下降5.2%;第三产业增加值505.6亿元,下降4.5%。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沧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措施。“六大新动能”“五大新引擎”动能恢复强劲,减小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冲击力,虽然地区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出现一定降幅,但低于全国全省平均下降幅度水平。从2020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1-2月份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出现较大降幅,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本地无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企业行业的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政府出台刺激经济落地见效,从3月份经济开始回暖,4月份后呈现稳步增长,受疫情影响程度将进一步降低,但考虑国内外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沧州市全年 GDP 增速、就业等造成明显冲击。

(二)对服务业影响

近年来,沧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带动沧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本次疫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疫情暴发和重点防控正值春节期间,对服务业产业冲击最大。为了减少聚集,一季度商场、酒店、影院、教育培训等机构关门歇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游览、娱乐文化、传统商贸零售等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4.5%,导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出现下降情况。但随着平台经济、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等新经济、新零售、新业态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有效降低了疫情对服务产业的影响,如仓储和邮政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三个行业在第一季度均实现正增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居民刚性需求的不断释放,必将有力推动服务性产业恢复发展。

(三)对制造业影响

疫情对制造业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纺织、服装、皮革、家具、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冲击较大,这些行业劳动人员多,疫情防控难度大,人员复工率和产能恢复率极易受到疫情影响;二是产业链中上游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环节在省外,或生产产品主要销往国外的制造业企业,包括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等产业,很容易受到疫情防控期间原料供给和产品销路的影响。受疫情影响,沧州市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1%,其中制造业下降8.5%。尽管如此,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为了应对疫情,医疗保障和防护等企业加快药品、疫苗、试剂研发生产,促使生物医药产业一季度增加值未降反增15.5%。新冠疫情危机给沧州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困难,但也给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疫情对沧州产业发展的风险

当前疫情影响下,沧州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风险:一是产业链“割裂”风险。如对金属制品、汽车制造等产业链企业来说,受疫情影响会出现原料紧张、物流不畅、需求延后、库存积压等诸多问题,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将受到冲击,整个产业链存在断链的风险;二是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的风险。疫情影响下,诸多行业企业受到冲击,城乡居民收入降低,消费价格上涨,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消费主要模式由线下转到线上,实体消费市场出现短期冷清,旅游、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三是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沧州中小微企业多,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冲击也最大,复工复产难,同时受到还贷、支付工人工资、厂房租金等影响,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应对疫情的对策建议

应对疫情对产业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开展“三创四建”和“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沿海经济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化危为机,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保沧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时尚服装服饰等“六大新动能”,培育激光及智能制造、先进再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等“五大新引擎”,打造汽车、生物医药、绿色石化等产业集群,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搭建产业链协同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跨国、跨省域、跨市域甚至跨界交流合作,提高产业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聚焦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疏通堵点,增强产业链抗击疫情影响的韧劲,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开展“暖企助企”帮扶活动

政府应积极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制定务实管用的阶段性政策,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用工、原材料短缺等实际困难。出台落实惠企政策,开展减税、减费、减租、减支专项行动,帮扶各类中小企业走出疫情。充分调动市场的激励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快培育在线营销、在线服务等新模式,用好各类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积极与国内外采购商、终端消费者开展供需对接。

(三)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围绕2020年沧州市重大项目,举办“集中开工仪式”,以全市集中开工的项目为引领,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抢抓政策机遇,利用网络招商等方式,谋划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完善简化线上审批程序,提倡网上办、掌上办。关于疫情防护和民生发展的重大紧急项目,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可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确保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重点项目立即复工复产。

(四)刺激拉动消费需求

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稳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出台促进消费政策,采取发放消费券、补贴汽车购置税、举办购物节、景区免门票等形式,千方百计刺激消费。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便捷消费渠道,创新商业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网上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娱乐、智慧商圈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平台。

(五)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就业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产生影响,就业难与用工荒相互交织。一方面需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大力倡导“互联网 + 就业服务”新模式,积极搭建线上招聘就业平台。出台积极的产业人才发展政策,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全国的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就业,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产业融合平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深化合作,建立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六)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社区防控、集中隔离、医院救治”三级联防体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化公共卫生数字化建设,构建全民健康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医科类高校建立对接机制,引进培养专业公共卫生人才,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综合素质。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市-区-机构”三级医用物资设备储备体系,加强备信息管理,打通信息平台、大数据等各个环节。

猜你喜欢
沧州产业链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38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中国酿造(2019年9期)2019-10-08 05:44:02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