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由Selinker 于1972 年提出,用于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母语向目的语过渡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发展,由母语过渡,逐渐靠拢目的语。Selinker 认为“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认知中的必经之路”。从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来看,国内外学者虽对中介语性质的理解与阐述不同,但大多认可可变性(variability)与系统性(system-aticity)这两个特点。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用以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中介语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的学习现象(Selinker、Lashmanan,1992),也就是说学习者无论接受什么样的指导与解释,其母语系统倾向不会改变。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概念界定包含了六个方面的特征(Selinker、Han,2001),即发展的停滞、中介语各层面出现石化特征、石化特征长久且具抵抗力、与学习者年龄无关、中介语形式反复出现、持久的中介语特征可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刘微,2015),无论学习者如何努力,总会面临一种过早停止的学习状态,表现出徘徊不前的状态,这就是石化现象,一直以来是语言教育中研究的难点。
教学总结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双元音发音不到位、吞音以及与母语混淆的现象,比如,将后元音[a:]与母语a 混淆,双元音[ei]错误发音为[a]或[e]等;长元音与短元音也易混淆,如,[i:]误为[i];受母语习惯影响,鼻辅音[]误为[n]。此外,学生受母语拼音学习的影响,汉字拼音通常由声母与韵母组成,且韵母有相应音素,但在学习英语中,有些字母不发音,比如,please[pli z],受母语拼音影响,有学生发音为[pli si],在发音中添加了相应音节。汉语拼音一个音节通常以元音结尾,受此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习惯在结尾加”er”的发音。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时态和语态变形、人称与数的变化、谓语动词的单三变化、名词复数、不定冠词与定冠词等内容,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和错误,而且,这种现象会一直贯穿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比如,语法学习中,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结尾加”s”,而谓语动词以”s,z,sh,ch,tch,o”等结尾时,则加”es”,但依然有不少学生出现诸如”He get up every day”这样的错误。此外,时态和语态学习中,也会出现诸如“It can use as a good guiding book”这样的错误。对于冠词学习,不定冠词a/an 与定冠词the 的运用需考虑诸多因素,但这在汉语学习中无如此语言规则,进而致使学生容易出错。
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跨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语义的理解与表达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来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英语常用短语、短句、谚语等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较为突出。依靠汉语语义直接表达则会出现错误,比如,“Love me,love my dog”,应表达为“爱屋及乌”,而非“爱我,爱我狗”。也有学生将“红茶”直接表达为“red tea”,这类依靠汉语意思来表达的母语负迁移,久而久之则易产生石化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语言的固式思维中存在“中英词汇一一对应”的观念,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跨文化意识则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浓茶”应为“strong tea”而非“powerful tea”,“金鸡报晓”应为“Golden rooster heralds the break of the day”,而非使用“cock(公鸡)”。再比如,“想成功,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表达为“To be successful,you have a lot of roads to walk”,而非“To be successful,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由此可见,由于存在跨文化问题,很多英汉词汇在文化外延上并不对等,这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母语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汉语在句式表达上注重意合,强调语言表达中词语、句子以及意思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英语表达中,却注重形合,强调表达中句子本身的语法手段,这使得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母语的语序特征较为明显,从而出现错误。比如“虽然……但是……”用成“although…but…”。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又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容易将母语语法应用到英语学习中,进而产生句法混淆的情况,这也是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中介语石化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中英不同语言背景下,语篇中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句子衔接词的运用不加以分析与思考,而是直观依照汉语句子衔接模式,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发生。在汉语的表达中,我们不习惯使用过多的关联词,有时为了语篇的通顺、表达的简洁,有些关联词会被省略,但在英语语篇表达时,缺乏关联词则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晰,句子也显得特别松散。比如,“If you don't want to use this computer,you can use that one.You'd better make a backup.The data will lose.”虽然从母语思维层面理解也通顺,但对于英语表达而言,句子松散,表达不清晰。
有研究认为,语言迁移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母语对目的语学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作用。从语言学理论的理解来看,母语语言规则根深蒂固,母语语言的惯性思维潜在地影响学习者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结果,当母语语言规则干扰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规则时,表现为母语负迁移。母语语言规则中语法、语义、语音、习惯表达等迁移到中介语,进而影响学生英语学习,使学生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英语学习进度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母语语言负迁移对中介语石化的影响越来越弱,学生英语学习中对母语的依赖性减小,进而“中式英语”的错误也随之减少。
训练迁移是指受英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英语教育体系理念、英语教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训练迁移也是中介语石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认为(郭晓红,2015),英语教师训练不合理、教学资源选择不合理、英语教师中介语石化现象等训练负迁移因素,是影响学生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教学中过分强调某个语言现象而产生的诱导性错误,如,强调write 的过去分词为written,则有学生将write 的现在分词写成writting。尤其是不结合语境后跨文化知识的训练,容易造成学生“生搬硬套”,对英语产生错误理解。
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教育体系中“语文学习”策略的影响很大,比如,词汇、语法的背诵记忆策略,语文学习中的背诵记忆法直接应用于英语学习中,直接影响学生中介语发展过程,一旦运用不当,就会将英语简化。例如,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习惯于母语简答句的表达方式,而将这种方式用于英语学习后,容易产生中介语石化现象。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取的回避策略、简化策略等,也是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学习策略影响因素。比如,从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发现,学生英语写作中该用定语从句的地方,往往以两个简单单句代替,而一旦这种学习策略长时间应用,则会导致学生中介语的定语从句方面的错误石化现象。
语言学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一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或者英语水平有限时,学生在交际时容易采取回避或简化策略,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为了完成正常的交际交流,学生在非英语文化环境下,由于不可避免的要用到不熟悉的语言材料,这使得他们会不自觉地采取替代方式来完成交际目的,而频繁使用则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出现。比如,用指示代词替代定冠词,用单个动词替代动词词组,用简单句代替复杂句等。在频繁使用中,学生虽然认识到不足,但由于能够实现交际目的,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使用,从而形成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现象。
从前文分析可知,学生英语学习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在语音、语义、形态、句法、语篇表达等层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而语言迁移、训练迁移、二语习得学习策略、二语交际策略等则是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针对这两个方向进行重点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从语言学理论来看,学生英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英语教学需要营造合理的英语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境效应的作用,引入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适用语境和背景知识,以避免学生石化现象。二是发挥协作与会话效应,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讨论与交流,相互交换正确的语言知识,从而避免石化错误。三是采取意义构建的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在原有任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进而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综上所述,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常见现象,其表现形式与特征、影响因素较多,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辩证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进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这有助于中介语石化的控制,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