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
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管理、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随着全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竞争性领域,许多学者认为,那些首先认识到创业教育价值的高校,将在创业人才培养、创业研究以及创业孵化等领域抢占先机和竞争优势。随之而来的构建以创业教育、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为闭环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跨学科实践环节作用尤为凸显。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背景型人才转向对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倒逼高校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与之匹配。商科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模仿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而是结合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探析商科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商科”实践教育体系。
2005 年麻省理工学院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源于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研究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将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项元素作为生态因子,链接成一个生态系统即创业生态系统。”①2010 年,百森商学院艾森伯格(Isenberg)教授指出,创业活动最容易成功是基于创业者处在一个能够获得各种要素的网络体系,包括所需的人力、资金、专家资源、政府政策鼓励和保护的创业环境,将其称为创业生态系统。我国学者林嵩(2011)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大学生创业企业与其创业支持者,及其所处创业支撑环境构成的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②
由此,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创业主体大学生与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信念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构成的相辅相成的统一体”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创业参与主体和创业环境。创业参与主体包括直接参与主体和间接参与主体:企业是直接参与主体;提供技术和人才等支撑的大型企业、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是间接参与主体。创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市场、制度、其他支持要素。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促进了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商业变革。所谓“新商科”是在现有商科发展的基础上,回应科技、社会、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新商科”在传统大商科以经济、管理为核心,工商融合、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基础上,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探索与工科、理科等跨学科技术融入式的教育模式。国外创业教育以“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为典型,整合资源与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采取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基础的聚焦模式和以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广谱模式,以创业过程为核心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团体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初期就呈现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双轨并进”的布局,相继取得显著成效,但还缺乏国外社会、学校、政府多方整合的联动机制,未形成良好的跨学科融合性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综合“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聚焦与广谱模式相结合,突出高职特色、区域特色,整合“校、政、行、企”资源,构建以财经管理商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商科”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打造多方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践教育生态系统。
本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实践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创业生态理论,探寻新商科人才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学校立足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现有各专业群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多元复合型大商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学科—专业—产业链体系、新商科人才输出体系、立体化育人体系、实践生态资源联动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文化生态体系“五位一体”构建,实现产、学、研有机联动,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
学校整合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联合体,通过专业基础平台、能力训练平台、综合实践平台三大载体,构建“通识教育、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实践核心教育、综合实战演练、人才输出”五个阶段多层级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平台
学校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依托,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通过“地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标准、规格与要求”的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四融通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建设内容是开发新商科课程群,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堂教学等有效途径探索,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平台。
(2)能力训练平台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仿真实训模拟、专业技能实训演练、岗位认知实习实训以及创新创业项目模拟训练等内容建设,搭建学生就业创业核心技能实训平台,培养学生核心创新实践能力。我校通过专业调研以岗位能力分级模型进行商科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将岗位能力分级模型融入新商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以素质课程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实习实训五阶段的完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真实企业案例、仿真实践环境和创新技术平台为支撑,培养新商科创新人才,最终以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3)综合实践平台
学校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以跨专业与跨学科的综合实训模拟为依托,构建各专业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战演练平台。一是综合仿真实训模拟演练。通过综合新商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以金融、管理、会计、物流、电商、营销、人力资源、连锁经营和大数据应用等十个专业商业环境搭建,组织进行综合实训锻炼,实现学生对企业全面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二是专业技能实战演练。搭建金融、会计、营销、电商、国际贸易等各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实战平台,通过建立技能大赛体系,完善大赛学分转化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大赛,并通过大赛打造学校的大商科实践教育体系品牌。三是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及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育,以创新思维引领人才培养。
(1)构建新商科人才输出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针对大商科人才培养路径,从创业、就业、升学三个方面为学生搭建系统性对接支撑平台。一是我校充分发挥金融行属院校血脉之缘、整合校友资源,成立“全国金融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建立大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用人绿色通道,实现就业创业信息服务资源共享。二是通过国际合作、3+2 专本衔接等方式拓宽学生学历教育通道;三是我校现有的“金融服务业大学生创业园”以“互联网+”思维搭建创业融资与创业孵化平台,促进学生创业成果转化、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学生创业实体项目及投资者提供综合性服务。
(2)“校、政、行、企”深度融合联动机制建立
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我校先后获批吉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作为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创新,现代学徒制突破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一体化共同育人机制,我校在“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校金融、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四个专业分别与5 家合作企业成功签约。基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建设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并重的师资队伍;实现校企联合制定教学方案、开发课程体系等相关机制。
②混合所有制创业学院。2016 年4 月,我校与中科招商集团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探索共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中科创业学院”。我校是吉林省第一家与该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中科创业学院作为我校创新发展的“特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实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的闭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④。
③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学校坚持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服务行业,进行金融智库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吉林省重点领域金融安全研究基地、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东北亚金融博物馆等7 大省级科研平台。通过整合学校、研究机构、投资机构、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各界资源,搭建有机联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打造实践教育生态环境。
(3)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构建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我校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以“内培外养、专兼结合”原则,通过人才引进、专项进修、互兼互聘、一线锻炼等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并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资源,建设内外互动的立体式育人服务体系。通过“走出去培养自己具有行(企)业、职业岗位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骨干指导教师;把学生带到行(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中,个性化、定制化实践内容;选聘招聘高层次、高水平领军人才,引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⑤。
(4)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建设
学校突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打造校园创客空间,聚集创业群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与此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客训练营、学术论坛、创业大讲堂、项目路演节等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此外,还定期通举行5 月创新创业活动月、9 月开学季创新创业实训周、10 月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及7 月暑期金融三进、普惠金融、“暑期三下乡”、“有奖征文”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历届“互联网+”、“挑战杯”、“用友杯”、“移动创客”、“创青春”、“梦想杯”等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新商科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立足学校、政府、行企和社会,构建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横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通识教育阶段、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阶段、创新实践核心教育阶段、综合实战演练阶段、人才输出对接五个阶段多层级教育,从专业、职业、创新创业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养,通过调整各模块配比及融合学校及地方特色,形成针对各类型各层次大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纵向从学生、教师、学校、各界资源四个维度建打造实践教育生态体系。学生层面强调专业知识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实践综合应用技能培养提升,满足社会对多维度复合型大商科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层面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培养提升,为学生成长提供长效引导;学校层面强调顶层设计与体系搭建、品牌提升与氛围营造、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同时学校、研究机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界资源整合联动,为整个实践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全面支撑。
注 释:
①刘振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51.
②董华,褚庆柱,秦国欣等.青岛市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综合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01.
③张辛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05):118.
④杨伟,钱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7,(08):70.
⑤高同彪.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