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长艳,邱建伟,陈红军,张 蕾,李克文,文 瑾,陈志国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娄底市第三中学,湖南 娄底 417000)
有机化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化学、材料、环境、农业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还能通过适当介绍有机化学领域中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1]。
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导,注重课堂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这种教师向学生填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在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感情绪。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线教学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它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生动活泼的“情境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式的学习资源不仅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线教学缺乏全面的教学监督,绝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规定课程,教学效果也有待改善。基于此,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同。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利用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学习和良好的学习过程监督体制,发挥在线学习优势,达到注重知识体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本文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基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引进的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对有机化学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2-4]。
有机化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5]。
1.1.1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多数分布在班级的中上游阶段,进入高校后化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开课前要参考学生入学成绩、与班主任沟通、先导课程成绩及任课老师反馈等方式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班级上课活跃度等信息,并初步制定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次,受中学阶段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走访学生了解本班来自不同地域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互联网自主学习的认知度,为有机化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教学依据。
1.1.2 授课内容分析
有机化学是一门综合有机化合物来源、性质、反应、机理、合成等内容的自然科学。传统教学过程的课时量有限,无法将繁多的教学内容详细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特别是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课时量严重压缩的前提下,授课效果更是不尽人意。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结合恰好弥补教学任务重与授课时间有限这一不足。因此,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授课内容拆分成符合本班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重难点知识讲授及学习通学习内容拓展等两大知识版块,充分利用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时间,达到既保证主体知识的学习效果又满足知识拓展的要求的授课目标。
1.2.1 教学资源设计
教师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资料。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课前要明确课堂教学教什么,学习通平台学习学什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要达到何种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不是将繁重的有机化学学时内容进行简单拆分,更不能套用传统教学内容与思路。它是在发挥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要求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合理发放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供学生自学,组织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阶训练,提供趣味性任务传记加深学生对人名或代表性反应的印象,发放具有代表性、前沿性的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等。教学资源的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
1.2.2 学习活动设计
理想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相关。在学习活动设计环节明确教学的目的、教学步骤、活动内容等。结合超星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提前观看学习视频,初步进行线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发放相应题目在线答题并答疑,通过讲解和练习进行课堂巩固。课后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发放相应练习题和趣味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达到课后巩固与知识拓展的目的。随后通过学习通内置的师生交流,完成学习效果调查及课后答疑,并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每一章节结束,设立章节检测,并由学生分组完成不同题型的讲解,考察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合理学习活动的设立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的兴趣,推进对有机化学混合式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课时少、学习任务重的弊端。实践表明,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有机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延伸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师生交流,丰富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与学习模式,提升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时效率。虽然目前还处于教学实践探索阶段,但是基于学习通的混合教学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是未来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