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方式探讨

2020-02-14 15:44宣泓
财会学习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监控系统

宣泓

摘要: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完成科学研发,实现自身职能的重要物质和经济基础,而科研固定资产在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长,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量也在不断攀升。然而,与此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就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资产运行监控系统以改进资产管理方式,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促进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就如何运用资产运行监控系统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监控系统

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和物质保证。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可以分为办公固定资产和科研固定资产。科研固定资产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以及专门的科研管理经费,主要包括科研设备和相关的专用于科研的设施等,是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特别是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越来越严格。2007年和 2015年,财政部先后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两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2015年,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除了资产配置的合规性以外,对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使用的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对科研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中利用率往往不高,比如調剂处置不及时造成科研固定资产积压闲置;使用管理不善造成科研固定资产状况不佳;以及资产重复购置。

因此,通过综合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对科研固定资产实际运行状况的了解和管理,就成为了提高和改善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一、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有多种成因,既有科研活动和科研资产自身的特点,也有科研事业单位的制度问题。

(一)科研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科研活动由于研究内容多样,涉及学科广泛,所需要的科研资产种类繁多,同时这些资产还需要有很强的专用性和针对性。科研项目课题组在申购科研资产的时候,一般只着眼于当前需求实施购置计划。而当项目完成后,新的项目因为研究内容的变化,要求购置全新的科研资产,之前已购置的资产往往因为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而闲置不用。

同时,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造成科研固定资产的更新淘汰周期也随之加快,购置的资产可能过了几年就无法满足一些高精度的科研需求。这都会造成科研固定资产的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此外,对于科研单位,除了科研项目课题组自身的资产购置计划外,单位几乎每年都有统一的科研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结果就是单位和下属课题组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安排,各自为政。[1]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资源的浪费。

(二)科研固定资产自身的属性

区别于一般固定资产,大多数科研固定资产并不直接用于经济用途,因此难以单独或整体评价其经济效益。有些科研固定资产的使用没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在某些科研事业单位,有一类关键性的科研资产,即使每年中只使用几次,利用率偏低,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它一些研究项目就无法开展。[2]

由于科研固定资产的这些固有属性,造成现有管理体制缺乏对资产实际使用方式和状况的监控手段,对于科研固定资产的实际运行状况,是否处于长期闲置不用、偶尔使用、正常在用和超负荷运转状态均无法掌控。因而也缺乏对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导致单位管理部门无法通过量化手段考核科研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进行对应的管理。

(三)科研活动的时效性

由于科研活动的时效性,对科研固定资产也必须及时地进行调度、处理和更新,这样才能既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又能使资产不至于闲置浪费。当某项课题研究结束,对于不再继续使用的科研固定资产,应当尽量找到适用于其它课题的途径;而对于落后的科研固定资产,应及时申请淘汰处置,避免影响科研质量;对于多余或闲置的仪器设备理应及时清理,调剂给其他单位使用。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科研仪器使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调剂的沟通渠道。科研用固定资产往往是通过研究课题购置,因此科研人员往往会因传统理念影响,将资产视为自身或自己课题组而非国家所有,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和积极性。而对落后和闲置的仪器设备,也不及时申请报废淘汰,造成国有资源的浪费。

(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

现有资产的存量信息是合理配置资产增量的重要条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单位往往不重视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之间的联系,在预算申报时缺乏合理规划,夸大资产需求,不考虑在用资产的情况和新增资产是否真正需要。在预算实施时,为完成经费的使用,盲目购置,不考虑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造成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降低使用效率。

(五)信息不对称造成内部监管缺失

科研事业单位中,对科研固定资产存在三个层面的管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者。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理论上应当对资产情况具有最全面的了解,然而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往往更加重视对资产购置过程中的管理而忽视资产交付后的后续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限于人力和资源有限,在资产交付使用部门后缺乏对资产使用、维护及处置的进一步跟踪和监管手段,往往只掌握科研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入账和报废两个阶段的静态数据,对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一无所知。对资产的实际工作状况信息最清楚的往往是使用者。而使用者往往认为购置的资产是自己的,只要不拿回家,就可以自由支配,对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在意。因此,在科研资产使用、维护和调转过程中,只要使用者不申报,或不通过清查手段,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就不能了解资产的实际状况,管理就无法避免的会浮于形式,出现监控不力的情况。最后造成对存量资产只有数量和原值的统计,忽略了实物损耗缺失造成的有形毁损和技术淘汰落后形成的无形毁损,造成资产名存实亡,有些资产实际已经毁损或缺失了重要部件,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却长期挂账未做报废处理。这就导致科研资产的流失和国有资源的浪费。

科研资产利用率低下的根源,是无法实时掌握资产当前状况的动态数据。

二、通过资产监控系统提高科研资产利用率

2017 年,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发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用开放共享的方式达到挖掘现有科研资产的潜力,提高利用率,解决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问题。而只有建立在对资产实施掌握的基础上,资产的开放共享才能得以实现。

目前,已经有一些科研院所在尝试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资产运行监控系统[3],并在该系统基础上建立了科研仪器共享系统,以期通过该系统整合国有资产资源配置,提高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重大仪器设备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整个系统分为传感器网络组成的硬件部分和数据分析、动态监控、生成报表的软件部分。通过传感器网络,可以对资产的工作状态,包括运行机时、使用工况、运行峰值/待机时间、使用日志、运行能耗等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记录,在采集到的工作状态数据基础上,可以对资产使用效率进行进一步统计和分析,供各级管理部门使用。

建立监控系统,对改善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一)打破信息不对称

通过监控系统,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可以穿透式查询到每台资产的实时运行状况和长期使用状态,也可以通过分类汇总,察看各类别、各部门、各项目组、各人员的资产使用统计,使财务人员能够掌握资产状况的第一手信息,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孤岛,加强了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发现闲置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与使用人员联系,使之得到合理的安排,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借助该管理系统也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统一记录和管理,为财務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后期盘点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

在资产购置预算申报前的评审论证阶段,监控系统收集的已有资产工作状态、技术指标和利用率信息能够为评审提供第一手客观的数据支持,让财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抑制过度采购,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节约国家资源。科研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审慎做好购置预算,做到有的放矢,保证科研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管理能够充分反映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

(三)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个科研院所往往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而资产监控系统填补了购置到报废之间资产管理环节的空白,同时可以与计划、财务系统相集成,形成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改造、调动、报废处置一体化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四)为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资产监控系统的数据可以更精确计算出资产的耗能等使用成本信息,包括直接成本的归集和间接费用的分摊。促进科研人员树立成本收益观念,及时处理使用低效的资产。

(五)实现科研固定资产的开放共享

在资产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科研资产开放共享系统,以监控系统提供的资产利用率基础上,筛选出使用率较低的可共享资产,或找到资产可共享的空闲时间段,可以在保证完成既有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开放给单位内部和外部共享使用。通过对共享资产的监控记录,实现共享资产成本核算、计时收费等功能,实现资产的充分利用。

(六)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在收集的对科研资产开机率和使用率的统计大数据基础上,可以在开机率与耗材使用量间建立关联,为每年维修费用、加工费、材料采购费用的预算审核提供更可靠和可信的依据。

(七)建立更科学的科研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资产监控系统可以获得准确统计的使用率量化指标,从而取得更加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为资产的科学配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对于那些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高的部门,可以在资产购置立项等方面获得优先,对于利用率低下的资产,则及时调转到需要的部门,鼓励科研人员对既有资产深度开发利用,鼓励科研固定资产在科研团队间的协作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资产监控系统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为了完全实现监控系统的功能,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科研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获得科研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科研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资产监控系统实现顺利推行的首要因素。科研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往往需要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建立资产监控系统,首先要注意避免传感设备对科研固定资产的干扰,影响到科研任务的开展。因此,传感器应避免直接安装在科研固定资产上,而应当安装在电流输入端之前。必要时,可以采用非接触方式提取数据。科研固定资产共享,应当优先满足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使用需求,使更多科研人员有机会使用共享资产顺利完成科研项目,提高共享积极性,实现科研资产价值。

(二)完善内控制度

对于资产监控系统,应当重点关注资产信息数据库和软件的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制定严格的维护和管理规程。对于资产监控系统基础上开发的资产开放共享系统,则需要首先保证共享资产的安全性,为此需要制定严格的资产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科研资产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在收到用户的共享申请后,需要预先审核申请者的专业资质,对于部分精密度高的科研资产,需要由本单位专业人员代为操作,而实际申请者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与操作人员全程交流,以控制额外风险。

(三)评估和考核机制的改进

应当在评估和考核中加大资产利用和共享的考核与评估力度,包括资产利用率、维护、改进、功能开发利用、对内协作和对外共享率等内容,提高科研人员共享积极性。

(四)提供更多的激励和支持

应当综合利用经济和非经济激励手段,一方面建立资产共享激励机制和共享成果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给予操作人员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途径,例如成果转化的署名权等,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对于提供共享的科研固定资产,单位应当在运行维护费用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科研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引入资产运行监控系统可以直接记录科研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信息,使管理部门做到有的放矢的改进。但要使资产运行监控系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全单位各部门人员的观念更新和有效配合,同时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和奖惩制度。资产运行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后,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在广度上,需要进一步扩大单位内资产运行监控系统的覆盖面,实现与预算、决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上下游对接,在深度上,需要进一步挖掘资产运行大数据和资产共享大数据包含的有用信息。从而在单位内建立有效的科研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推动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科研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最终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研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喻涛.浅议科研院所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 (15):9-10.

[2]王玉凤,刘忠信.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 (1):16-18.

[3]谭洪卓,李福君,杜传林.公益性科研院所仪器资源利用与开发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 (7):277-280.

猜你喜欢
科研事业单位监控系统
关于科研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及改革发展的解析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化状况浅析
科研事业单位借助互联网+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无线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的技术分析
科研事业单位经费内部控制研究
县级区域雨量站观测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ERP系统使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初探
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通风机监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