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手法对比分析

2020-02-14 05:53王一波李婷婷吕英慧王庆周
商情 2020年3期
关键词:贝聿铭

王一波 李婷婷 吕英慧 王庆周

【摘要】贝聿铭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他继承和革新了现代主义,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苏州博物馆作为他在公共展览建筑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创作手法及建筑理念。本文将从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几何形体、光的运用、材料的运用、比例尺度和对古典园林的转译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分析对比

美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和苏州美术馆都是在旧馆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如何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表达出具有当代精神的建筑?同时两者都是大型公共展览建筑,两者在空间、形态、要求又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个建筑进行分析对比。

1 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是东面是国会大厦,南面是林荫广场,北面是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面正对西馆,附近的公共建筑多是古典风格。与之相似,苏州博物馆周边情况是南面老城步行街,东面紧邻恭王府和拙政园,附近多为古建筑和苏州古典园林。贝聿铭为东馆的构图原则是从城市层面考虑、如何与周边环境相融,基本思路是延伸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的东西轴线,形成轴对称的组织形态。梯形沿对角线被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形成的斜线顺应城市轴线。建筑主体部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和老馆为同一条轴线所贯穿,与西馆在空间上建立起联系。

苏州博物馆也是先在东西向顺应了恭王府的四合进院的轴线对称方式,在南北向顺应古街的南北轴线。立面上,建筑主体部分等腰三角形部分和老馆为同一条轴线所贯穿,与西馆在空间上建立起联系,形成一个对称统一的整体。其升起与凹下部分与老馆东立面上的进退在尺度上彼此呼应。在立面处理上也延续了街道的机理。苏州博物馆在立面上延续古街建筑和恭王府的建筑高度,提取他们的白墙与黑瓦、坡屋顶与木门按照比例加入到入口设计中,使得整个街巷肌理连续起来。平面上,东馆先使两个形体组合后与基地形状相似,同时与周边建筑组成的形状与城市街区地块形状相似,以此与周边建筑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苏州博物馆处理上,它的两进院落,第一进与恭王府一样形成四边形内庭院,第二进内庭院则是将从周边的拙政园中提取简化而来的凉亭,水系、石桥,组合起来,延续了拙政园的景观。

2 几何形体

从形体上来看,贝聿铭的两个建筑均是基本形体的变换。沿对角线分割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共同组成了东馆平面的基本格局。并在建筑内部大量使用三角形体。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因为纵观建筑史,无法找到以三角形为主题的建筑例子,理由是:三角形有三个透视点,多个透视点会让人产生令人迷惑的、万花筒般的空間。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单体是用两个正方体旋转形成八面体,再把单体与庭院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贝聿铭对体块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对形体美学的多维度重视,无论是平面还是整体效果,都保证它的形体美。贝聿铭建筑的形体由纯净形体进行变换组合后仍然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完整的形体,这种处理方法也正是贝聿铭的设计独到之处。

3 光与影

贝聿铭两个作品都十分注重室内光影变化。在东馆光的自然光的运用上,贝聿铭用钢结构与玻璃的拼合作为东馆大厅的屋顶。为了达到一日之中室内的光影的多变,他还把钢结构做成3D立体镂空效果。详见大厅屋顶结构的手工模型。与之不同的是,苏州博物馆采用百叶天窗来形成光影变化,同时在屋顶处理时,将一侧的斜坡倾斜度加高,这样两个倾斜屋顶形成夹角,这个夹角错开的面开侧窗,为室内带去光。八角形中庭是其中的亮点。其中,形体多变的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斑驳而趣意盎然光影效果。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正对入口的是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更是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4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转译

东馆在空间处理上也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不同于西馆古典主义,只有一个透视点。其室内空间的基本构图要素为三角形,三角形具有多个透视灭点,使空间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错位的上下空间使室内空间进一步丰富。

苏州博物馆是在室内外空间均进行中国古典园林的转译,这种转译是抽象的,以营造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在室外,比如“以壁为纸,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是抽象的传承传统水墨画里面的山,与庭院里的水,相互辉映。正是古典园林里所谓的虚实相生,即‘山为实,水为虚。

5 比例与尺度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很大,所以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体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高耸,体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满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立面_上可以看出,简洁的立面开了一个长条形的门洞,宽阔的入口的顿时厚重的形体,纵然使人们感受到艺术馆的博大。对比可以看出苏州博物馆建筑,入口和内部空间的尺度都很小,因为,他作为一个地方馆,并且它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所以它的空间尺度是以宜人为主。所以、比例与尺度又是建筑特质的体现之一。

6 结语

通过这两个中外案例的对比。贝聿铭大师在空间、光线、比列尺度、几何塑造以及新旧传承有其独到的见解。此外,在人们对传统保护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必然有不少新建筑拥有传统意义,或选址位于传统建筑遗产周边,适应何种建筑手法对其进行塑造尤为重要,既不能生硬突兀,又不能新建一座假古董。对传统建筑手法的继承,贝聿铭大师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中给出了答案。

参考文献:

[1]戴云亮.对比和谐的魅力,感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J],上海工艺美术,2006.

[2]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J].东方艺术,2010.

猜你喜欢
贝聿铭
贝聿铭:杰出的华人建筑大师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在西方世界里,做一个中国贵族
贝聿铭:我这样活过100岁
贝聿铭逝世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贝聿铭的灵感
优雅的环境造就优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