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燕
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阅读主体以扫描式、零散式、娱乐化、肤浅化方式展開的阅读学习行为,其阅读认知呈现碎片性特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情况,并给出一些整合性指导,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整合优化意识,对碎片化阅读进行科学梳理,自然深潜到文本之中,对作者情感、文本思维、阅读认知等因素进行整合处理,以便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意识,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良性发展。
一、在诵读涵泳中整合情感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展开系统性阅读学习,而学生阅读兴趣取向不同,对文本展开的阅读就有不同的感知和体验,碎片化特征鲜明。为此,教师要给学生以针对性引导,不妨让学生展开涵泳式诵读,从深度探析作者情感之中展开阅读体验。学生进入诵读环节之中,其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系统而深刻,碎片化阅读得到有效整合。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设阅读思考问题:“这篇散文主要写什么事情?文章基调为什么要扣住‘清、静、悲凉?全文写了哪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画?”学生开始阅读思考,并给出自己的阅读见解。课堂展示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认知还停留在教辅参考答案设计上,很多学生都是照搬相关教材全解内容。很显然,这样的阅读是碎片化的,教师针对教学实际,发动学生展开诵读训练:既然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清、静、悲凉”,如何才能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呢?展开诵读竞赛,先在小组内进行初选,然后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听说要进行诵读竞赛,自然有些紧张,开始揣摩诵读技巧的运用,特别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一个诵读竞赛,将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进行了有效整合,课堂操作效果显著呈现出来。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意识还不够健全,更缺少主动关联思考的习惯,教师有意识渗透一些整合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统筹思考中形成系统的学习认知。
二、在沉潜鉴赏中整合思维
学生对语言鉴赏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鉴赏角度单一、构建思路简单、归结分析肤浅,难以形成心灵触动,这样的鉴赏带有碎片化阅读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潜教材之中,对作者情感和文本主题展开深度发掘,这样才能获得最为深刻而鲜活的阅读认知。
如《囚绿记》,教师在发动鉴赏时,让学生自己找出经典描写片段展开鉴赏,并理顺鉴赏路线。学生开始自主阅读,很快就找到一些经典描写片段。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学生开始鉴赏时,都是从修辞方法角度展开的,根本没有对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进行关联思考,这样的鉴赏也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为此,教师给学生示范操作,找出一段话,对其深邃思想进行深度发掘,学生逐渐获得认同性感知,阅读思维渐渐入轨。如对关键词“珍重”一词的理解,学生能够联想到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联系到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得语言鉴赏呈现系统性。
教师给学生展开示范操作,成功激活学生的鉴赏思维,让学生自觉深潜到文本内涵之中,对碎片阅读进行合理整合。语言鉴赏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教师为学生布设鉴赏任务时,要有观照意识,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展开关联处理,在升华鉴赏认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整合思维。
三、在合作探究中整合体验
让学生借助合作交流机会整合碎片化阅读认知,这是阅读教学最为常用的方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绎等活动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学生在团队互动之中展开阅读鉴赏活动,其阅读呈现全面性、开放性特征。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为学生布设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和思考,能够将学生学习思维集合起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认知,这是对碎片化阅读的整合操作,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文言现象梳理,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鉴赏性阅读,体会文章景、情、理的交融特点,在小组内展示个性阅读见解。教师布设任务后,立刻引发学生阅读热情。因为没有具体的阅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呈现自由状态。在阅读见解展示时,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观察,以便给出教学引导。学生展示开始,课堂互动气氛渐浓。因为没有固定话题,学生交流必然是海阔天空,但其阅读鉴赏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鉴赏、展示,给学生提供深度发掘的机会。有学生说,赤壁大战是历史大事件,成为重要历史转折点,在作者眼里,却是这般轻松与豁达,将多种复杂情感进行美化处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从学生阅读整合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有了整合阅读意识。合作学习属于集体性学习,参与者众多,更需要教师给出整合布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合作学习是集合集体智慧的学习实践,教师在引导学生整合体验时,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包括其他参与者的认知和见解。
四、在关联训练中整合认知
碎片式阅读是学生的自然选择,体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更为突出,我们不是排除碎片阅读,而是要合理运用碎片阅读,将学生零散的阅读认知进行科学整合,并在具体梳理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思维,促使学生合理运用碎片阅读展开科学的学习。在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不妨给学生布设一些碎片性阅读的任务,还要涉及碎片性阅读整合的操作,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
如《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篇演讲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主要从演讲语言和演讲气势上进行关注:不妨展开诵读操作,体会演讲语言的特点,体会演讲者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体验,说说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并自选一个主题角度,写一段演讲词,现场做出展示,看谁能够顺利进入演讲情境之中。学生听说要现场展示演讲,快速给出回馈。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习操作存在的问题给出积极的帮助。经过一番准备,课堂演讲展示正式开始。教师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对演讲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让学生进行现场演讲展示,这是阅读内化成果的展现,是对碎片化阅读进行整合的结果呈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帮助。培养学生整合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有坚韧的意志,帮助学生在不断认知内化中形成探索意识。
总之,阅读教学以线性阅读方式推进,教师依据教材展开目标设计、教程推进,呈现逻辑性,而学生阅读却呈现碎片化特征,教师对此要有主动切换、调整意识,利用多种干预手段进行对位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整合性、观照性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