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横断历史研究: 2001~2017

2020-02-14 07:42许媛媛卢文玉李昭仪辛素飞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2期
关键词:元分析睡眠质量老年人

许媛媛 卢文玉 李昭仪 辛素飞

摘 要 本研究对 2001~2017 年间78篇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测量中国老年人(共70327名被试)睡眠质量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考察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即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在逐年提高;(2)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与年代都呈显著负相关,与女性老年人相比,男性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对较好;(3)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上升趋势更明显。

关键词 PQSI;老年人;睡眠质量;横断历史研究;元分析

分类号 B842.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2.00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生存生活压力,国民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王军, 王广州, 2016)。而且,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空巢问题的困扰,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洋, 2015)。在众多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中,睡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于美芝, 王开尧, 王铁石, 2014)。好的睡眠质量可以使机体维持自然平衡状态,保证身体健康(石玉慧, 2009),而较差的睡眠质量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认知功能,而且还会增加老年人罹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陈长香, 岳静玲, 李建民, 2006; 周孟孟等, 2017)。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应当对老年人睡眠质量问题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要关注和探讨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状况。

尽管当前许多学者普遍反映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状况不尽人意,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陈长香等, 2006; 秦爱梅, 勇琴歌, 张瑞芹, 刘胜, 2007; 张曼秀, 汪健, 汤如, 2008),有将近半数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问题(谢知, 陈立章, 肖亚洲, 2010; 张曼秀等, 2008; 赵光明, 马晓静, 2010)。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关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点的横断研究,鲜有研究探讨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状况。而且,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陆杰华, 南菁, 黄鹂, 2015),这些可能会对老年人睡眠质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我们预测,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会随年代逐步提升。为此,本研究拟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来考察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纵向变化趋势。

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又称“横断历史研究”)最早是由Twenge(1997)提出的一种特殊的元分析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Twenge, 2000; Twenge & Campbell, 2001; Twenge & Foster, 2010)。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搜集到历史上各个时间点使用同一种方法或工具(如心理量表)获得的关于同类人群心理指标的数据或文献资料,然后将这些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连缀起来,形成关于历史的横断取样(池丽萍, 辛自强, 2020)。该方法关注某一心理变量历年均值的变化,着重考察个体的心理量随年代变化的趋势(辛自强, 池丽萍, 2008)。当前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群体不同心理指标(孤独感、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等)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辛素飞, 岳阳明, 辛自强, 林崇德, 2018; 闫志民等, 2014; Yu et al., 2016)。这些研究均表明,我国老年人的很多心理指标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大都较为明显。因此,我们拟采用这种方法探讨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变化的趋势。

目前,在大量关于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实证研究中,性别和城乡经常被作为重要的变量予以考察(陈长香等, 2006; 曲晓婷等, 2011; 姚雪梅, 成伟兵, 肖辉, 2018)。因此,在本研究中,除了运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考察我国老年人整体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外,还将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考察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年代变化轨迹。此外,也有必要采用一般元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不同群体(性别和城乡)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得分是否有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在众多睡眠质量的测量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该量表由Buysse,Reynolds,Monk,Berman和Kupfer(1989)编制,而后由刘贤臣等(1996)译成中文。该量表不仅适用于评价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也适用于对一般人睡眠质量的评估。而且,相比于其他测量工具,PQSI更加简单而且容易施行,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研究将选其作为测量老年人睡眠质量的重要工具。

该量表共24道题,包括7个因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质量总分(24道题目计分之和),题目均采用4级计分(0=很好, 1=较好, 2=较差, 3=很差)。以往研究大都是将睡眠质量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作为我国成年人睡眠质量问题的参考临界值(刘贤臣等, 1996; Buysse et al., 1989),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睡眠质量总分作为衡量睡眠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并且在下文中只对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进行分析。

2.2 文献搜集的标准与结果

搜集文献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才可以被录入数据库参与分析:(1)研究均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數量表(PQSI);(2)研究要包含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指标;(3)研究对象应为中国内地老年人,平均年龄大于55岁,且无重大身体或心理疾病;(4)同一作者如果用同一批数据先后发表文章,应纳入最早发表的一篇;(5) 文献的搜索截止于2018年12月。

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以“老年人”“睡眠质量”“PSQI” 等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共搜集到78篇文献,文献的发表年代分布在2003至2018年。如果研究中给出了数据收集年代(以下简称“年代”),即为该研究的年代,如果没有明确给出,则需用发表年代减去两年得到(辛自强, 张梅, 2009; Twenge, 2000)。因此,本研究的年代为2001至2017年,共17年,涉及的样本量为70327,文献的具体情况见表1。

2.3 变量编码及数据整理

参照以往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辛自强, 张梅, 2009; Twenge, 2000, 2011),按以下步骤建立数据库:第一,把每篇文献的基本数据(发表年代、数据收集年代、均值、标准差和样本量等)录入数据库,对只提供了子研究数据的文献,将基本数据加权合成后再录入。第二,把文献中含有被试性别和城乡(如表1所示)的相关数据作为子研究录入数据库。第三,将所有研究按照性别(1 =男性, 2 =女性)、地区(0 =无明确地区信息, 1 =东部地区, 2 =中部地区, 3 =西部地区, 4 =两类及其以上地區)、城乡(0=无城乡区分信息, 1 =城市, 2=农村, 3 =既有城市也有农村)、文献所发期刊类型(1 =核心期刊, 2 =一般期刊, 3 =学位论文或论文集)分别进行编码录入。

3 结果

3.1 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整体变化

首先,为直观地描述2001至2017年间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以数据收集年代为横坐标,以睡眠质量总分的均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从图1可以看出,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因此,近17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是逐年提升的(PQSI总分得分越低,则说明睡眠质量越好)。

然后,根据以往研究者(Twenge & Im, 2007; Xin & Xin, 2016)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对样本量进行加权的同时,以年代(看作连续变量)为自变量,睡眠质量总分均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样本量后,年代对睡眠质量总分均值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39, p<0.01),年代可以解释睡眠质量总分15.2%的变异。由此可知,17年间老年人睡眠质量是随年代逐渐提高的。

3.2 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量

如上所述,我们大致能得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是逐年上升的。为求得这17年间的变化量,我们根据以往研究(辛自强, 张梅, 2009; Twenge & Campbell, 2001; Twenge & Im, 2007)的做法,利用回归方程和研究样本的平均标准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效果量d来衡量,计算公式为:d=(M2017-M2001)/MSD,其中MSD是17年来的平均标准差。首先,以睡眠质量总分均值为因变量,以年代为自变量,对样本量进行加权,从而建立回归方程y=B x+C。然后,分别将年代 2001 和 2017 代入回归方程获得这两年的平均分M2001和M2017。最后,计算M2001和M2017之差,再除以17年间的平均标准差MSD(是通过对所有研究的标准差求均值获得),即可得到d值。经计算,2001年的睡眠质量总分均值M2001为8.84,2017年的睡眠质量总分均值M2017为6.05,17年间睡眠质量均值下降了2.79分(平均标准差MSD为3.52), 即睡眠质量总分均值下降了0.79个标准差(d=-0.79)。根据Cohen(1977)的建议:d值(绝对值)为0.80属于“大效果量”,0.50属于“中等效果量”,0.20属于“小效果量”。由此可知,本研究中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的下降幅度接近大效果量。

3.3 不同性别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及差异

上文中,我们从整体的角度研究了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纵向变化趋势,但如果从性别角度来看,不同性别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状况是否和总体相同尚待研究。为此,我们对同时提供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的文献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在控制样本量后,年代均能显著负向预测男性老年人(β=-0.60,p<0.05)和女性老年人(β=-0.64,p<0.001)的睡眠质量总分。为了更加准确地量化不同性别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变化量,依据上述做法建立了回归方程并计算了效果量d。结果表明,男性老年人(d=-1.09)和女性老年人(d=-1.31)睡眠质量总分下降幅度均为大效果量。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均随年代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较大。

同时,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的差异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根据一般元分析的方法,利用公式1~4(辛自强, 周正, 2012)对同时报告男性和女性睡眠质量得分的文献进行分析,计算每年相应数据的效果量的均值。其中ne和nc分别为女性和男性老年人的样本量,Se和Sc分别为两组的标准差,SD为两组的合成标准差,M男与 M女分别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的均值,Wi是各研究的权数,Ni为各研究的样本量,d为每一篇文献的效果量。经计算,老年人睡眠质量性别差异的总体平均效果量为-0.28(属于小效果量),即男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低于女性,说明男性老年人睡眠质量要相对优于女性老年人。

3.4 城市与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随年代的变化及差异

如表1所示,本研究中提供了包含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得分的文献分别为25篇和21篇。经过分析,年代对城市老年人(β=-0.44,p=0.054)睡眠质量总分的负向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达到边缘显著),而对农村老年人(β=-0.63,p<0.05)睡眠质量总分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由此可知,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上升趋势较城市老年人明显。

从变化量来看,城市老年人睡眠質量总分的下降幅度为中等效果量(d=-0.58),而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的下降幅度为大效果量(d=-0.97)。根据上述结果,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由于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样本不对等,本部分并未对两个群体17年来睡眠质量的整体城乡差异情况进行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在17年间上升显著

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考察了2001至2017年70327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睡眠质量总分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2001~2017年间老年人睡眠质量随着年代的变化逐渐好转。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逐年上升,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上升可能与其生活质量提高有关。有调查显示,2006年老年人生活质量普遍较低(贾长宽等, 2006; 林婷, 黄俊山, 姜小鹰, 2006);而近些年的研究则显示,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良好(邵佩等, 2017)。生活质量提高可能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了老年生活,减轻了孤独感和生活压力,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其次,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可能也会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国家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而各地政府则是加大对健康知识宣传的力度,开展各种公益性医疗服务活动,这些举措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显著降低了老年人家庭经济的相对支出负担,因此老年人及时就医的概率显著提高,促进了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王新军, 郑超, 2014),从而可能促进了睡眠质量的提高。最后,各项福利政策的相继出台可能也是老年人睡眠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丰富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各种福利政策,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业余活动互相交流,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老年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使老年人具有更加健康的精神面貌,从而有利于睡眠(刘桂阳, 2015)。

4.2 不同群体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变化及差异

本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均随年代逐渐升高。同时,一般元分析的结果发现,与女性老年人相比,男性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较好,这不仅与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横断历史研究的性别差异结果(男生睡眠质量得分低于女生)一致(凌喜欢, 辛自强, 2014),而且也与以往关于不同性别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刘竟芳, 陈哲, 何新平, 杨非柯, 沈慧芳, 2014; 姚雪梅等, 2018)。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易受到家庭生活的冲击,同时与女性较为敏感,情绪不稳定以及对应激的反应较为强烈有关(张薇等, 2007),并且中老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等生理上的改变,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温丽雅, 陈长香, 李淑杏, 2010)。而对于男性来说,除完成日常工作外,家庭职责低,社会活动限制少,情绪比较稳定,因而睡眠质量较好(陆亚文等, 2003)。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上升趋势总体上优于城市老年人。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相较城市而言,睡眠环境比较安静,而在安静的环境中人的睡眠总时长、深度睡眠时长、REM睡眠时长均会增加,睡眠质量也更为优质(燕翔, 王江华, 李卉, 陈雨潇, 2018)。除此之外,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诸多问题,城市噪音、城市光线、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睡眠质量(怀银平, 2016),这也可能是导致城市老年人睡眠质量上升趋势相对较慢的原因。

5 结论

本研究对 2001 至 2017 年间共 78 篇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测查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研究报告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结果表明:

(1)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逐年下降,这说明老年人睡眠质量在逐渐提高;

(2)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分与年代都呈显著负相关,同时男性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对女性老年人较好;

(3)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上升趋势更明显。

参考文献

陈长香, 岳静玲, 李建民 (2006). 22省市老年人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8(6), 749-751.

池丽萍, 辛自强 (2020). 各类人群社会心理的时代变迁. 心理技术与应用, 8(2), 95-103.

怀银平 (2016). 城市环境对长沙市民睡眠健康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贾长宽, 廖春花, 罗森亮, 肖和平, 刘志娟, 张希奇, 雷利霞 (2006). 郴州市城乡2305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 护理研究, 20(34), 3135-3136.

林婷, 黄俊山, 姜小鹰 (2006). 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 21(18), 4-7.

凌喜欢, 辛自强 (2014). 大学生睡眠质量变化的横断历史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10), 786-790.

刘桂阳 (2015). 老年人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华北理工大学.

刘竟芳, 陈哲, 何新平, 杨非柯, 沈慧芳 (2014).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中国老年学杂志, 34(13), 3731-3733.

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王爱祯, 吴宏新, 赵贵芳, … 李万顺 (199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中华精神科杂志, 29(2), 103-107.

刘洋 (2015). 18周太極柔力球运动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心境状态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9(3), 116-121.

陆杰华, 南菁, 黄鹂 (2015). 我国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与社会, 31(3), 7-18.

陆亚文, 程志让, 李英霞, 高欢, 唐卓如, 赵月富 (2003). 深圳市民睡眠质量流行学调查. 中国民康医学, (10), 584-587.

秦爱梅, 勇琴歌, 张瑞芹, 刘胜 (2007). 430例老年睡眠情况调查分析.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9(4), 224-225.

曲晓婷, 曹鸣蕊, 李晓波, 张镜明, 赵珊, 苑丽颖, …王冲 (2011). 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 31(5), 852-853.

邵佩, 徐莎莎, 苏向妮, 肖婷, 尼春萍, 曹宝花 (2017). 西安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理研究, 31(7), 792-795.

石玉慧 (2009). 老年公寓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医科大学.

王军, 王广州 (2016). 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 人口学刊, 38(2), 5-17.

王新军, 郑超 (2014). 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影响. 财经研究, 40(12), 65-75.

温丽雅, 陈长香, 李淑杏 (2010). 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37(15), 2871-2872.

谢知, 陈立章, 肖亚洲 (2010). 湖南某县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 30(12), 1721-1723.

辛素飞, 岳阳明, 辛自强, 林崇德 (2018). 1996至2015年中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变迁: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6), 672-681.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横断历史研究: 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44-51.

辛自强, 张梅 (2009).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1(1), 69-78.

辛自强, 周正 (20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3), 344-353.

燕翔, 王江华, 李卉, 陈雨潇 (2018). 极静环境对睡眠质量影响的实验探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12), 1115-1120.

闫志民, 李丹, 赵宇晗, 余林, 杨逊, 朱水容, 王平 (2014). 日益孤独的中国老年人: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2(7), 1084-1091.

姚雪梅, 成伟兵, 肖辉 (2018). 846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41(7), 889-892.

于美芝, 王开尧, 王铁石 (2014).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老年人睡眠障碍. 中国临床医生, 42(1), 45-47.

张曼秀, 汪健, 汤如 (2008). 北京市军队高龄离退休干部睡眠质量调查. 护理研究, 22(11), 965-967.

张薇, 张庆军, 陈湘宜, 左丹, 李阳, 郭毅, … 刘晴 (2007). 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 341-358.

赵光明, 马晓静 (2010). 60例军队离休老干部睡眠情况调查分析.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12(5), 395-396.

周孟孟, 胡明军, 杨雨薇, 崔艳杰, 沈先卿, 黄芬 (2017). 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34(8), 607-610.

Buysse, D. J., Reynolds, C. F., Monk, T. H., Berman, S. R., & Kupfer, D. J. (1989).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Psychiatry Research, 28(2), 193-213.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Twenge, J. M. (1997) .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Sex Roles, 36(5-6), 305-325.

Twenge, J. M.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The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1007-1021.

Twenge, J. M. (2011). The duality of individualism: Attitudes toward women, generation me, and the method of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1), 193-196.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01). Age and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5(4), 321-344.

Twenge, J. M., & Foster, J. D. (2010). Birth cohort increases i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1982-2009.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 99-106.

Twenge, J. M., & Im, C. (2007). Changes in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 1958-200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1), 171-189.

Xin, S. F., & Xin, Z. Q. (2016). Birth cohort change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0(5), 398-407.

Yu, L., Yan, Z. M., Yang, X., Wang, L., Zhao, Y. H., & Hitchman, G. (2016). Impact of social changes and birth cohor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1990-201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6(2), 795-812.

猜你喜欢
元分析睡眠质量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16周太极拳锻炼及停练8周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志护理干预配合针刺对急性面瘫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