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思 华欢欢 张从巧
摘 要:基于“3D試衣间”市场可行性,采用网络调查法,从被调查者对“3D试衣间”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被调查者对“3D试衣间”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采用Excel、SPSS、SAS等软件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以及针对人群有限等方面给出“3D试衣间”市场发展可行性的原因以及扩大市场发展的综合性建议。
关键词:“3D试衣间”;线上试衣;可行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28
1 研究背景
国内的服装虽然近些年发展较迅速,随着互联网电商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服装购物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像淘宝、京东等网购软件大多还停留在平面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文字描述和实物照片的形式来展示,缺少能够通过成熟3D试衣间呈现出来的上身模拟效果,无法将真实的模拟效果表现出来。目前3D试衣间技术确实存在着实质性的技术难题,例如3D人体数据的获取、3D信息细节精度的要求、商品和人体的三维匹配问题以及数据的应用等问题。因此在现阶段,3D试衣间也未在网络中被广泛应用。但此形势同时也意味着一场机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3D试衣间技术都存在一定群众需求和市场空间。
2 调查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的特征统计,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第二部分是了解被调查者的购买服装的形式以及在购买服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可以了解“3D试衣间”的潜在市场。第三部分是调查被访者对“3D试衣间”的认知及喜爱程度、认为“3D试衣间”的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对“3D试衣间”技术方面的要求和对“3D试衣间”未来的期望。此次调查共收集 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5份,有效回答率为97.4%。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应以全体消费者为调查对象,但由于我们所接触的人群有限,因此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范围缩小至部分消费者,诸如部分在职人员和在校大学生。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关于“3D试衣间”有关调查文献来获取资料,了解近些年来“3D试衣间”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市场存在的弊端,为整个调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2.2 网络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星软件,在小范围内进行实验性调查,弄清问卷在初稿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必要的修改,使问卷更加完善。最后正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采用Excel2007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运用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直方图和扇形图等图表将统计结果直观表现出来。
4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4.1 样本特征分析
通过表1的数据得出结论,本次问卷中男女性别占比接近1∶1,说明问卷受众男女比例占比均匀。学生以及在职人员占比较高,分别是78.22%、16.00%。在提供的购物方式中,愿意网上挑选服饰并且购买人群占比最高,为52.44%,这与大多数人选择偶尔网上购物与经常购物的现象相对应。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主要分析对象定位为年龄在18-25岁、16-35岁、职业为在校大学生以及在职人员的被调查者,这与前文提及的市场需求对象上班族以及大学生相对应。并且此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情况较均匀,比较具有信服力。
4.2 网购服饰人群与“3D”试衣技术的相关分析
(1)被调查者倾向的购物形式。在“您更倾向于以下哪种购物形式”问题中,我们根据直方图显示的数据,有118人是在网上挑选并购买。其次是在实体店挑选并购买,在实体店挑选网上购买或者网上挑选实体店购买这一选择人数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服饰的确以网上购物为主。
(2)职业与倾向的购物形式交叉列联分析。将职业与倾向的购物形式交叉列联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学生中有55.1%的人选择网上挑选并购买,有26.1%的学生会在实体店挑选并购买,前一购买方式人数为后一购买方式人数的两倍;而在职人员有41.7%的人会在实体店挑选并购买,有33.3%职员会在网上挑选并购买,在职员中这两类购买方式的差距不是很明显。
(3)网购频率与网购服饰满意度的交叉列联分析。由表分析可得,在对于偶尔网购服饰或者经常网购服饰的消费者来说,其网购的满意度往往为满意或者感受一般,持有很满意态度的人数却很少。分析结果说明,网购服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购物方式,但不能完美达到消费者的要求,表明网络服饰技术有待提升。
(4)性别与网购服饰满意度的交叉列联分析。由所得条形图与交叉列联表可知,在被调查者中大多数人对于网购满意度持有一般和满意的态度,持有很满意态度的人很少。而在对性别分析时,女生对于网购服饰感到很满意的人数为0人,男性也很少,仅为7人。数据说明,尽管网购现在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还不能完美达到消费者的要求,网购的技术需要得到提升,这为3D试衣间技术提供了基础。
(5)网购遇到的问题与网购服饰满意度的交叉列联分析。由所得列联表结果可知,对网购服饰持有满意态度或者一般态度的消费者而言,在网购过程中服饰颜色与图片不一致、不合身、上身效果差、品质做工问题普遍存在。这个结果也说明了网购不是很满意的原因除了衣服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之外,其次是因为服饰本身不能完全符合消费者本身心目中想达到的要求,这是3D试衣间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使消费者能在网上通过3D技术感受到服饰完整的试衣效果。
(6)对实体店开展3D免费试衣体验点的态度分析。对于“实体店开展3D免费试衣体验点”这一问题,有4178%的人觉得特别新颖并且愿意去尝试;其次是3067%的人对此表示好奇,持有观望态度;另外有1689%、4067%的人表示会叫上朋友一起去、特别期待,随时保持关注的态度。分析表示,被调查者对于3D试衣间技术持有期待积极的态度,3D试衣间技术的推广与完善存在着广大的市场需求。
(7)性別与是否对“3D试衣间”感兴趣的交叉列联分析。由表1可知,总体上被调查者对“3D试衣间”持感兴趣态度并想要去体验此服务,但从性别来看,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对3D试衣间更加感兴趣,在不感兴趣一列中女性的人数也对应比男性少。由此可以说明,3D试衣间对女性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女性受众中有着很大的发展市场。
(8)被调查者希望“3D试衣间”所拥有的功能。根据所得频率分析表可知,对于希望3D试衣间拥有的功能,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个性虚拟试衣功能、对于试衣搭配给予意见、建议以及多套服饰照片效果对比的功能,对于可分享至QQ、微信等平台、好友交流平台的功能不是很在意。由此可以得到,3D试衣技术可行性和一些技术发展方向,例如多对衣服的样式、尺寸、搭配给予3D真实模拟效果,让消费者在网购服饰时切实感受到服装的着身效果。
5 结论
(1)人们现在普遍选择网上购买服饰,这一趋势在在校大学生中更为明显,而在职人员使用网络购买与实体店购买这两种方式比例大致相同。
(2)在被调查者中经常网购服饰和偶尔网购服饰的人数占比相对较高,但数据显示他们的网购满意度大多数为满意或者一般,很少人持有很满意和不满意的态度,其中女性持有一般态度的比例高于男性。
(3)在网购服饰中,不合身、上身效果差、服饰颜色与图片不一致等问题是困扰消费者的主要因素,从而影响其对网购服饰的满意度。
(4)对于开展“3D试衣间”技术,6133%的人对此感兴趣并想要去体验,3511%的人持有观望态度。其中6614%的女性对此尤为感兴趣,而男性只有5510%对此表示感兴趣。
(5)若实体店开展免费试衣体验点,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去尝试并随时保持关注。
(6)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3D试衣技术具有准确的合身性判断与强大的保密功能,并且希望其与各大品牌和网络购物平台合作,在网购服饰时切实感受到服装的着身效果。
6 建议
(1)提高上身模拟效果。目前“3D试衣间”上身模拟效果差,主要通过文字描述和实物照片的形式来展示,缺少能够通过成熟“3D试衣间”呈现出来的上身模拟效果。“3D试衣间”制造商应该根据用户的具体尺寸来进行人性化的展示,做到高达1∶1的3D模型。
(2)加大对男性消费者的宣传力度。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网购服饰的对象往往是女性消费者,说明“3D技术”的推广在受众人群中存在局限性,因此应加大对男性消费者的宣传力度,以便更好的推广“3D试衣间技术”。
(3)线上收集数据,打造个人数据库。在个人信息保密的前提下,3D试衣系统应该在线上收集消费者身体数据以及服装的选择情况,在精准具体的尺寸下模拟出最符合个人特色的3D试衣效果。
(4)打造3D试衣专属交流平台。在个人信息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创建试衣交流平台,便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可以给对方给予穿衣搭配意见与建议,并参考相似身材及风格人群的穿衣搭配,降低购衣风险与成本,同时增加网购乐趣。
(5)各大品牌和网络购物平台引进3D试衣技术。目前各大品牌和网络购物平台与3D试衣技术与的合作尚未成熟,甚至还未建立合作关系。因此应该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将“3D试衣间技术”应用到网购服饰的试衣系统中,拥有更加立体的模拟效果,增大消费者的需求,营造发展的市场。
(6)实体店引进3D试衣技术。实体店可积极引进3D试衣技术,给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在上班途径的地方就可以在实体店进行虚拟试衣体验,亲自体验3D模拟效果,省去了网络服装挑选的过程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徐继红.三维服装CAD技术现状综述[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6(1):38-40.
[2]王璐璐,王军,伞文.数字化服装设计大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6,(4):35-38.
[3]陈国旗.基于数字图像的青年男体二维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庄梅玲,房建安,张晓枫.三维人体衣身原型曲面研究[J].纺织学报,2012.
[5]黄珍珍,王晓云.通过小样本人体尺寸做人体参数测量的预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0,29(2):34-38.
[6]张波.02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