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先后撰写的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理解,但正如教材编者在《名著导读》中所言,这些文章虽写了不少儿童之事,但并非专为少年儿童而写。因而要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真正读懂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
鲁迅先生一直给人以严肃的印象,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正如其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牛子儒。”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鲁迅《朝花夕拾》一文在冷静的叙写中所蕴藏的深厚情感。
一、对“正人君子”的批判
《狗·猫·鼠》是文集的第一篇,开篇作者指出“有人”从作者的《兔和猫》推测出作者是仇猫的,对此,作者并不介意。“担心”的是自己还会写一些文字又得罪了“有些人”,甚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
对于“有人”的诬蔑,鲁迅并没有急于否认,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冷静思考,在不疾不徐的文字中把矛头直指“有人”(即当时现代派陈西莹、徐志摩等人)。在诙谐冷峻的文字中批判这些“名人或名教授”诬蔑自己是狗,批判他们是非对错颠倒,并且以《自然史底国民童话》把现代评论派之流暗喻为“没眼力”的狗。将人与动物对比,批判“正人君子”自命清高,还时常竖起“公理”“正义”的旗子。鲁迅指出,人能够直立行走,是一大进步;能说话又是一大进步;能写文章则是更大的进步。但却开始说空话,甚至于说违心之论。鲁迅运用似褒实贬的手法,深刻揭露了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
接着,作者一一道明自己仇猫的原因:一是其性情比别的猛兽残忍,凡捕食的雀鼠总慢慢折磨后才吃下去。二是猫有一副媚态。三是到处“嗥叫”。作者以猫喻人,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满含了对与猫相似的“阴险的现代评论派”文人的讽刺。他们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尽显“猫式”的媚态,令人憎恶。并于文末讥讽这些所谓的以“指导青年”而自居的“前辈”,如果不从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们又有什么用。这对那些口口声声标榜自己是“前辈”的资产阶级文人是极大的嘲讽。
《无常》篇中作者以平和的语气,讲故事的姿态,一点一点地从迎赛会写起,指出一群鬼中,人们喜欢看的却是活无常。因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装束也与众鬼不同,浑身雪白,与死无常不同。他们是黑脸、黑衣,人人不爱看,在阴司间胸口靠着墙壁站着,鲁迅称之为“碰壁”。用“碰壁”二字,这是引用那些阻挠女师大学生的教员的话,他们不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说“你们做事不要碰壁”,在冷静的叙述中鲁迅不着痕迹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某些教员。
文中还不动声色地化用陈西莹《闲话》中“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的话语,有力地批判了这所谓的“文士学者”或“名流”。这些“正人君子”还不如活无常,他们虽勾人魂魄,但办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不像“正人君子”只能骗鸟,不能作出公正的裁判。而且用“绍兴师爷”批驳了陈西莹诬蔑鲁迅“与他们贵乡绍兴的刑名师爷的脾气”。用“放冷箭”驳斥陈西莹对鲁迅的诬蔑,指出他们对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却希望寻点私情的两种标准。
《无常》通篇在冷峻笔法下讲述鬼物“活无常”,他深得“下等人”的喜爱,“鬼而情”“爽直公正”。实质上是以此讽刺“正人君子”之流,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只是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号,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情”。
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作者回忆自己儿时读书的情景,每天只能专读“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略带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师塾先生呵斥,甚至打骂。读得枯燥得要死,天天偷看一眼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能眼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在鲁迅不经意的看似回忆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不满,它扼杀了孩童的天性。“老莱娱亲”在较古的书上是老莱子为亲取饮,不小心跌倒,怕伤了父母心,才作婴儿啼。但《二十四孝图》却要说成是“诈跌”,这“诈”是小孩最不愿的,这不是教导孩子要孝,而是教导他们学会欺骗。原本该是感人的,但我们的“道学先生”却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让人反感的矫情,在鲁迅平静的叙写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孝悌之义本是应当提倡的,但作者在看了二十四孝图,听人讲完二十四个故事后,对于自己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不仅如此,还整天担心自己也会如郭巨的儿子一般被自己的父亲给埋了。封建社会这样的孝道不仅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孝子,还对孩童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戕害了幼小的心灵。在鲁迅缓缓讲述自己的经历过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孝,不是善,而是残忍,看到了鲁迅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批判,对儿童命运的悲叹。
在《五猖会》中,鲁迅以不急不忙的笔法,为读者缓缓述说自己对迎神赛会的期盼。可令人向往的迎赛会到自己家门口时已极寥寥了,多么希望能够一见豪奢的赛会,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大病一场,好与赛会发生点直接的关系。终于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希望早一点出发,可正在这时,父亲却让自己背《鉴略》,背不出则不准去看会,当太阳升得更高时,鲁迅梦一般背完,却对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热闹的五猖会没有了一点兴趣。作者正是通过铺陈的手法,以冷静的笔法,详细地叙写自己情绪前后变化,表达了旧式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摧残。结尾更是以冷峻的笔法写道:“虽然题目是《五猖会》,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了,唯一记住的就是背诵《鉴略》这件事,如在昨天。”这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此可见,封建家长制对孩子心灵的摧残伤害之大之深,这是我们无法挽回的。
三、对亲友的爱恋
《阿长与〈山海经〉》开篇作者就冷冷地说道:“对于阿长,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她常喜切切察察,睡觉摆成一个‘大字,挤得自己没法翻身。”令人不耐烦的是她规矩特别多,教给鲁迅很多烦琐之至的道理,后虽对她有过空前的敬意,但因她谋害隐鼠而对她憎恶怨恨。作者先抑后扬,运用冷峻的笔法叙写了一个不讨人喜欢的阿长,但却为了鲁迅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这让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并一直心怀感激。文章最后作者说自己终不知道长妈妈的姓名,不知道她的经历,只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大约”是年轻时就守寡,从鲁迅的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情感,有怀念,有内疚,有同情,更有对无数个像长妈妈一样不知姓名的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同情。
《父亲的病》虽以讽刺的笔调写庸医误人,但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深沉的爱,他一心想请到最好的医生为父亲看病,请医找药,持续奔走。而《藤野先生》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的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
当然,《朝花夕拾》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如涓涓细流的文字中,我们还看到对《山海经》万分渴慕,对《天演论》充满好奇,从小就热爱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求的鲁迅。如登山一般,只要怀着一颗欣赏的心,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