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银
(安徽省广德市邱村镇人民政府农服中心 242227)
近些年,白羽肉鸡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采食量下降或吃料停滞的问题,导致鸡体重增长缓慢,出栏时间延长,影响经济效益。
霉菌毒素在饲料中都有存在,完全毒素含量为零的饲料是不存在的。 饲料原料中,以玉米发霉最为普遍,霉菌毒素最容易超标。 霉菌毒素中毒后的鸡可引发肌胃和腺胃炎症,免疫出现抑制,胃肠黏膜受到损伤,肝细胞受到破坏,肾脏肿大,这会总体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进而引发采食量不增[1]。 霉菌毒素不止一种,临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毒素对消化道黏膜的直接破坏是引发采食量不增的最主要原因。
很多鸡场对球虫的防控不是很到位, 特别是南方鸡场,高温高湿的天气非常利于球虫卵囊的孢子化, 很多鸡场甚至一年四季都会受到本病的困扰。 球虫是胞内寄生虫,感染后可直接寄生在肠黏膜细胞中,其在肠腔内繁殖过程中,可对肠黏膜上皮组织进行破坏[2]。 由于肉鸡日龄小,黏膜修复较快,导致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这在临床常被认为是球虫的隐性感染,但隐性感染也是感染,对肠道黏膜的破坏使得饲料消化吸收不良,反馈性抑制大脑的食欲中枢,导致采食量不增。
肠毒综合症主要是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病原菌感染所导致,产气荚膜梭菌俗称魏氏梭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能形成芽孢,芽孢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强,对大多数种类的消毒剂不敏感,经常污染饲料和饮水。 经饲料或饮水途径进入消化道的芽孢体在肠道内会很快复苏,转变为繁殖体。 繁殖体代谢功能很强,可产生肠毒素、坏死毒素等,从而对肠黏膜造成损伤[3]。 损伤后的肠黏膜可表现充血、出血,甚至脱落,最终造成消化不良,相应采食量也会不增。
引发肉鸡采食量不增的上述因素中,以霉菌毒素中毒临床最为普遍,也会出现两种或三种因素混合发生的情况。
如果病鸡的粪便中含有较多饲料,并夹带有肠黏膜,剖检后肌胃腺胃黏膜溃烂,乳头肿大,肠道黏膜有脱落,整个肠腔呈暗紫色或深灰色,就表明有霉菌毒素中毒。
防控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用药, 首先在饮水中加入0.01%的葡萄糖氧化酶,解除肠道中的霉菌毒素;其次,及时检查饲料,如果过期或发现有霉变,必须换料;再次,高温高湿的季节,可在饲料中加入蒙脱石,以吸附其中的霉菌毒素;最后,鸡群中有较多死鸡出现时,表明感染严重,在饮水中加入0.05%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连饮3d,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慢性小肠球虫病主要表现粪便过料, 里面有红色或灰白色的肠黏膜,鸡冠小且发白,经常缩颈,粪便呈石灰乳样。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肠管表现一段粗一段细的特征,如腊肠样,将肠壁剪开,能见到黏膜增厚,表面有白色或红色的球虫繁殖斑点,肠黏膜有脱落和局灶性坏死, 这些特征都是小肠慢性球虫病的重要特征。
该病防控时可使用抗球虫药如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癸氧喹酯、磺胺氯吡嗪钠等,这些药对球虫的繁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很快改善症状。 用药时应根据肉鸡的出栏时间合理安排休药期,临近出栏的鸡不可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后根据休药期适当推迟出栏时间,防止出现药物在肌肉中残留超标,此时可采用常山酮配合青蒿素进行无抗治疗。
肠毒综合症主要由魏氏梭菌感染而引起, 感染鸡临床表现粪便不成形,其中带有泡沫,有时甚至带血。 病鸡剖检后可见肠管增粗,肠道内容物中含有大量泡沫气体,黏膜有多处增厚性坏死和出血性坏死。 发病时间久的鸡肠壁因黏膜脱落而变薄。
肠毒综合症防控时必须使用对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 如甲硝唑、地美硝唑等,除此之外,林可霉素、新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等也多用于本病的防控。 这些药物使用时一定要口服给药,确保高效的生物利用度。
白羽肉鸡采食量不增通常出现在30 日龄之后,是影响肉鸡出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三种常见情况外,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如饲料变更、滥用药物、环境温湿度不适宜、饮水污染等。 临床需根据每个场的实际情况, 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找准原因才能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