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鹤,李笑蕾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湿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理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僵硬,自身免疫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丧失机体功能。随着社会逐渐向老龄化发展,老年类风湿患者不断增多,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类风湿患者的生活质量。祖国传统医学中对类风湿关节炎及治疗有多种记载,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10年文献,找出符合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的中医方法和相关护理的文章进行综述,希望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护理方向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持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关节软骨及骨破坏,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是指起病年龄≥60岁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由于老年类风湿患者的不断增加,在生存质量上下降,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诸多的认识和护理方法。
1.1EORA患者临床特点:陈慕芝等提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与青中年类风湿患者在发病特点上有差异,且本研究中老年组RA 患者各中医证型构成比中痰瘀痹阻型最高[2];张秦等提示老年RA 中医辨证分型多为痰瘀痹阻型、气血亏虚型且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更有优势[3]。王璞玉的研究提示老年 RA 中医证型以肝肾亏虚为主,且病情活动度较高。盛苏红[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老年RA分型主证以寒热错杂证最多见,而兼证多为痰瘀痹阻、肝肾阴虚者次之[4]。
1.2治疗原则: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有云:“风寒湿三合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的不足,卫外不固且受到风、寒、湿等邪等外侵。王莎莎写到“扶正顾本,攻补兼施”应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总体治疗原则[5]。早期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为主,晚期以扶正为主,补养肝肾、益气养血,并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贯穿的治疗始末。
2.1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对老年的作用:钟细燕等为研究[6]中医护理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选取社区医院92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患者)和对照组(4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的基础。中医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熏洗穴位按摩、中药膏药外敷等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7.4%,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说明临床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及外敷等方法对提高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质量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2.2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在治疗EORA的应用现状:现阶段中医理论思想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但中医护理在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并未得到广泛使用,其原因为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不足,操作技能方面也需要指导和培训。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一类高年龄人群。病因与老年人体质弱易感外邪有关。基于中医分型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痰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中均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且中医护理技能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上得到肯定。也可运用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化瘀除痹和气血调和的中医护理技术。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综合中医根据老年类风湿关节患者的体能要求,整理出便于患者配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综述。
3.1穴位敷贴法:穴位敷贴法是指将制成膏状的药物敷于相应的穴位上,通过渗透的药物刺激穴位和所在的经络,药物归经进一步提高药效。李俊红将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展开穴位敷贴在RA治疗中的研究,观察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穴位敷贴法,每日将观察组患者的环跳穴、阳陵泉穴、双侧肾俞穴、承扶穴、委中穴等穴位贴敷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等功效的中药,且需持续8个小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总效果优于对照组。[7]
郝艳民等选取住院的10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RA患者进行敷贴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8]。对照组5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共52例。穴位贴敷治疗中选用大血藤、青风藤、桂枝、桃仁、僵蚕、乳香等中草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等作用。取命门、足三里、腰阳关等穴位。每天敷贴一次,连续治疗10 d。同时嘱患者饮食及作息时间合理安排、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RF、ESR、CRP)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改善情况也比对照组良好。
以上研究表明,中医穴位敷贴的方法可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提高关节的活动能力,有效缓解疼痛和晨僵,帮助炎性反应消退。
3.2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为以中医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多种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增加肌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穴位按摩方法较为安全且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陈少敬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药物竹罐疗法,研究组采用穴位按摩治疗法联合药物竹罐疗法。经过28 d的治疗后发现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
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且不会为患者带来经济负担。护士可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相关的穴位按摩知识与技能的健康宣教,同时可作为新的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在疾病非活动期时,可循序渐进地尽量屈伸各病变关节5~10次,捻捏手指各关节 3~5 min,按摩1次/d。擦200次涌泉穴,按揉10~20次内关、委中、阳溪、足三里、太溪、阳陵泉、悬钟、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按揉100次肾俞、脾俞、肝俞等穴位。
3.3艾灸:艾灸,简称为“灸”,与针法并称为“针灸”,是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艾灸是将艾绒为原料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通过产生的热量和艾绒的药物作用,温灼体表穴位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本草从新》中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中提出艾灸可以巩固元气,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作用。艾灸的方法多种,如艾条灸、温和灸、隔姜灸以及配合中药熏洗和红外线治疗等方法。
3.3.1单纯艾灸:徐晓选择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选择36只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随机将大鼠分成六组,并编为: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和艾灸Ⅰ组、艾灸Ⅱ组、艾灸Ⅲ组[10]。艾灸组中的大鼠足三里穴和肾俞穴,对艾灸三个组的大鼠分别进行了1周、2周和3周的干预。结果再次证明了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
朱艳等采用对照组研究[11],将47例临床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常规治疗配合针刺关元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以及阿是穴等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艾灸处方:足三里穴、关元穴、阳陵泉穴每日艾灸一次,足三里和阳陵泉身体双侧穴位交替取穴,每穴1次,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疗程:1 个疗程为30 d,每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11]。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说明艾灸强壮穴(足三里、关元穴、阳陵泉穴)有扶正祛邪,坚固元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3.2温和灸:是在距穴位上方1.5~3 cm处施灸,使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老年患者对疼痛敏感度差,在使用过程中易有烫伤的情况发生,因此种方法适合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
黎威等展开的随机对照组试验中,将临床500例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艾灸组各250例[12]。对照组采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氟米特片的常规治疗方法,艾灸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有附子、艾叶的药物进行温和艾灸,选取阴陵泉、气海、足三里、关元等穴位,针对关节部位的不同加选太溪、阳池、肩井、尺泽、外关、阿是穴等;两组均治疗3个月。试验结果说明艾叶和附子合用进行温和艾灸具有温通阳气,散寒祛湿、疏通经络的作用。
唐希文等在临床试验[13]中选取176例临床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88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比观察组的值低,证实了温和灸在临床试验改善患者症状发挥的积极作用。还发现在联合温和艾灸后,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过敏性皮疹脱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这在温和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有新启迪。刘英明对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影响的分析中再次证明温和艾灸在提高免疫力、行气活络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温和艾灸值得临床推广[14]。
3.3.3隔姜灸:隔姜灸即施灸时在所灸部位隔以姜片,发挥生姜辛温的特性增强艾灸祛湿散寒,温经化瘀的功效。在《针灸大成》中也记录了可在钱币薄厚的生姜上施灸的这一方法。
针对隔姜灸的治疗作用,郝锋等通过临床收治的95例类风湿患者进行对照试验[15],研究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隔姜灸的观察组治疗效果良好时试验室指标HGB、RBC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都大于对照组。说明隔姜灸治疗对疾病的改善程度比口服青霉胺药物明显。研究中还发现治疗效果改善程度与隔姜灸的使用时间呈正相关,长疗程治疗效果比短疗程的效果更好。且隔姜灸基本无毒副作用,在胃肠道不适和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方面,隔姜灸更适合患者使用。
杨臻等在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无烟隔姜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中发现,无烟隔姜灸组和隔姜灸的总有效率均优于青霉胺对照组总有效率,且无烟隔姜灸对治疗和其他二线治疗药物相比,无烟隔姜灸具有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16]。张薇在无烟隔姜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中发现术后第3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烟隔姜灸组的患者髋关节屈曲度、内外旋、外展改善情况效果更加明显,且术后第30天,无烟隔姜灸组的患者髋关节活动情况优于术后第10天[17]。
无论隔姜灸还是无烟隔姜灸在临床护理操作中都要注意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局部皮肤以红晕不出水泡为宜,避免烫伤。及时询问患者的治疗感受,如有疼痛灼热等不适感则轻微提起或移动姜片可缓解。
3.3.4艾灸联合其他中医护理措施:李青等提出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疗法有通经活络,对疼痛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有良好的作用[18]。
3.4超声电导入疗法:超声导入疗法是一种新型的促药物渗透技术指利用超声波为药物建立一种特殊通道增强皮肤或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其特点是将超声、热疗、灸疗、穴位透药治疗联合应用,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疏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再生等作用。邓化丹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19]。
3.5其他方法:李小兰等研究[20]发现在减少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疼痛方面给穴位埋线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全健等的研究[21]表明穴位注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疗效甚佳,覃伟等以及张艳通过研究[22-23]证明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针灸结合西药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老年人群中的一种慢性疾病,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一类人群,由于疾病存在病理改变特点和患者的身体素质的综合影响,使得疼痛、肿胀、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更明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体力逐渐变弱,正气不足,机体受到风、寒、湿邪的外侵的综合作用下功能障碍日趋严重。各项研究证明穴位敷贴、穴位按摩、艾灸、超声透药等方法是针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的方法。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虽然在病因及病理机制的阐述及治疗疾病思维方式存在不同,但在追求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结果上殊途同归。如果临床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增加中医护理技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