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媛
(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 30038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牛业的持续发展,牛肺疫成为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且严重影响着牛养殖业的发展。 之所以该病会造成牛死亡率的快速增长, 是因为养殖人员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对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认识较为匮乏, 致使健康牛接触病原的机会增加, 从而降低了健康牛的免疫力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想确保健康牛的安全性,牛养殖人员则应加强对健康牛日常的疾病预防与饲养管理, 确保牛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生长,进而增强牛养殖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极其细小且无细胞壁的丝状霉形体亚种 (也称星球丝菌)是引起牛肺疫的主要病原,该病菌形状不规则且具有多样性,球型、丝型、螺旋型、颗粒型等为病菌比较常见的结构方式。 其生长速率较为迟缓,抵抗力相对较差。牛是该病菌的易感生物体,该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肺部组织、 胸腔液体及牛呼吸气管分泌物中,在同等生物有机体之间传染,对人及其他生物有机体表现均不敏感。 一般情况下,支原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肠道、生殖道和乳腺等组织黏膜,而牛支原体主要寄生在鼻腔,其次在乳腺。
带菌牛一般为传染源,病牛呼吸道和生殖道均带菌。病牛呼出的气体、母牛的乳汁、排出的尿液以及子宫分泌物均可感染健康牛。 最易感出生6 个月左右的犊牛,4 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感染病菌后发病率为61%~72%、死亡率为32%~53%。 不同病牛出现的病理症状差异大,潜伏期不一致,由短则2~4d 至长则数月。 该疾病四季均有发生,但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
牛肺疫可通过水源、风、空气扩散等方式在周围环境传播。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突发性传染病都是先在小范围牛舍中进行直接传播,在没有及时和规范处理情况下经由水源、 空气扩散等途径发生第二次间接传播。
患有牛肺疫的病牛体温达到41.5℃,呈稽留热,疼痛性呼吸困难,厌食。 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急性病潜伏期很短,发病时间不超过7d,症状相对明显,病牛的体温可快速升高至40℃~42℃。 表现为鼻孔扩张,呼吸频率变化快,呈腹式呼吸且高度困难,伴有吭声或短咳,并有鼻液从鼻内流出。 病牛反刍迟缓或者彻底消失,喜呆立不动样站立,伴有肘肌震颤,按压病牛胸部轮廓有退避动作出现。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牛精神不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现象;转归期表现为牛头挺直,鼻孔扩张,前肢向外,呼吸高度困难,伴有白沫从鼻孔流出、心衰出现、脉搏微弱且快速(可达到80~120 次/min )、眼睛肿大、皮肉松弛、身体素质明显变差,最后因窒息死亡,病程为14~27d。
慢性病潜伏期可达34d 以上,急性多转为慢性,少数自始为慢性。病牛消瘦,常伴有癌性咳嗽。病变主要发生在胸部,前驱期症状并不明显,表现为小叶性肺炎。 病牛偶尔干咳,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机能紊乱,间歇性反刍,体温上下波动。 明显期症状呈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病牛消瘦,主要在胸前、颈下、四肢和腹部有明显浮肿。 慢性疾病不足以致死,如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正确护理和加强饲养管理, 积极有效地做好病情防控治疗,病牛大概率可好转。 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已进入转归期,肺部坏死组织则液化,溃烂成脓洞或形成空洞。
牛肺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测补体结合反应等进一步确诊。
剖检主要确定胸腔内标志性病变是否发生, 即肺间质明显增宽、 水肿, 肺组织坏死以及是否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检查多纤维性蛋白物质是否存在,即具有色彩斑斓的大理石样肺前驱期,主要为小叶性肺炎;明显期,病肺发绀、红色、灰红色、黄色和灰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相互交织,肝切面呈大理石样斑纹,间质明显增宽,淋巴液充满淋巴管,表现为蜂窝状扩张,胸膜与肺表面黏连, 表面被覆有包囊, 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转归期肺部形成坏死灶,则病牛死后解剖观察。 病牛胸水一般呈浑浊黄色,严重可达10~20L。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 应与牛肺炎型巴氏杆菌病、 牛黏膜病、牛副流感等疾病进行对比,以免混淆造成误诊。 必要时,还需要提取血清样本进一步确诊。 显微镜暗视野情况下检查胸腔积液存在的微生物,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病牛的病变肺脏组织和胸腔纤维性浆液作培养液,先通过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形态, 再将病料接种至马血清马丁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扩散、免疫荧光和抗半乳糖高免血清检测肺组织中特异性抗原。 急性病例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来辅助诊断;慢性病例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变态反应试验来辅助诊断。 怀疑暴发本病,建议牛场立即对可疑动物进行剖杀检查。
补体结合反应(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是人畜传染病诊断最常见的试验方法,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表现明显, 判定结果准确,也是牛肺疫在血清学诊断的重要方法。 用到两种抗原:一种是常规培养方法获得的死菌体悬液; 另一种是用生理盐水稀释测定有效滴度后稀释的人工感染发生牛肺疫的牛胸腔渗出液,对牛肺疫的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好效果。 除此之外,补体结合反应和解剖检验诊断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2%~98%, 病牛成疑似补体结合反应中,解剖检验证实有60%的阳性。 各批抗原的补体结合反应实验结果也会与少数的解剖检验结果不一致, 抗原性能会导致这种误差的存在, 有一些是血清中补体结合物质的出现和存留时间与病理变化不完全一致, 导致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会出现两者有差异的情况,掺杂有不完全愈合的病牛,补体结合反应一般情况下呈阴性。 在对牛肺疫已经被控制或者无疫病地区的牛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实验检测时, 可能存在1%~2%的非特异性反应; 接种牛肺疫疫苗的健康牛群在做补体结合反应实验检测在一定时期内无诊断意义。 综上, 在牛肺疫的检验过程中,应该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控制,必要时需复查。
6.1.1 对健康牛加强管理 将病牛与健康牛隔离饲养, 使健康牛远离病牛,同时切断所有病牛接触健康牛的途径。 疫情出现时需要从大体着手,经常对牛舍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阻断牛舍中存在的潜在易感因素。 可以使用碘油消毒药制剂对牛舍周边进行消毒,并在牛舍中设置消毒设施。 实施消毒前后需要进行采样化验比对, 证明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并统计实施消毒后病原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养殖场应对健康牛加强管理, 做好前期防治准备,才能更好地、及时地防范于未来。
6.1.2 免疫预防 对通过健康检查的牛接种相应疫苗。 我国现已有牛肺疫病毒弱毒苗的针对性疫苗, 并且已经过反复临床试验证实该疫苗在牛肺疫病情的防控方面有相对显著效果。 但接种预防并不意味着彻底地消除牛肺疫病情的传染, 仍需要配合饲养管理最大程度上保护健康牛的健康。
当牛场出现牛肺疫病例时,应及时扑杀病牛,防止病原菌通过任何渠道传播扩散,感染健康牛。 病牛扑杀后应深埋,等其自然降解, 疫情出现的养殖场必须在做好相应防治措施后及时通知相关检疫部门。 仅通过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病原微生物,治疗后的牛仍可能携带病菌,所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尽快隔离观察治疗。 使用以下方法可及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状。
7.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应用牛场, 使用磺胺二甲嘧啶(SM2)可溶性粉配合灭菌水将酒石酸泰乐菌素及稀释至10%。将10g 本品溶于犊牛的1 份奶中,1d 喂服2 次,连用3~5d。 5%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肌内注射,5mg/kg,连用3d。
7.2 灭菌水100~150mL 配合新胂凡纳明1g/100kg, 配成注射液,静脉注射,每2d 给药1 次,连用3~5 次。 后期病牛可配合使用利巴韦林肌肉注射, 1 次/d,连用2d。注射不宜超过2d,2d 后观察病牛情况是否好转。
7.3 氟苯尼考0.08mg/kg 深部肌注,每隔1d 注射1 次,连用3 次。 也可使用红毒素、土霉素、泰乐菌素、卡那霉素进行辅助治疗。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泰乐菌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牛肺疫的特效药。
牛肺疫作为一种可致牛死亡的传染性疾病, 严重影响着牛养殖业正常生产, 养殖场应积极做好疫情防制并定期进行检疫工作。 当养殖场发生牛肺疫时,养殖人员、检疫人员及各部门要及时对病牛进行隔离,严重时需要扑杀深埋,需要及时上报当地检疫部门。 应积极有效地做到对传染性疫情隔离传染源、断绝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牛群。 综上,对于传染性疾病牛肺疫,要做到防控在先,诊治在后。 积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严格配备养殖场消毒设施,检疫员应定期检疫牛的健康,正确处理突发疫情以保证养殖场的正常有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