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室性早搏验案浅析

2020-02-14 10:41:57李军焦琳肖源诣范华清欧阳希林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热感施灸关元

★ 李军 焦琳 肖源诣 范华清 欧阳希林(.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陈日新教授首创热敏灸疗法,指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认为灸法和针法一样,在灸疗中需“得气”(6 种灸感传热、透热、扩热、局部不热远部热,酸、胀、麻等非热觉),直达病所,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的本质是由于心室肌提前除极化,任何导致心室肌除极化都可成为其发病原因。依据调查[1]显示,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1%~4%。临床症状以心悸、胸闷、脉搏偶有停搏动感为主,少数可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甚至诱发心绞痛发作。辅助检查主要依赖12 导联普通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治疗上主要以药物[2]抗心律失常,然药物本身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多种毒副作用,故至今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消融术又具有严格的适应症,术后复发率较高。笔者有幸参与运用热敏灸疗法诊治一例室性早搏患者,受益颇多,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每天不断变化,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个案临证资料

患者潘某,女,48 岁,反复心慌、胸闷7 年,加重半年于2018 年3 月29 日就诊。现病史:患者缘于7 年前甲状腺切除后,出现胸痛、胸闷,心悸不适,时常感背部有牵扯痛,晚上可因心慌、胸闷而憋醒,变天时症状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遂自行前往多家医院就诊,皆建议行早搏消融术,因患者及家人对西药、手术均有抵触感,而拒绝西医手段治疗。辅助检查示:24h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律71bpm,心搏数为102 971 个;室性早搏有28 316个,有28 316 个单发性室早,有1 057 阵室性二联律和363 阵室性三联律,有4 个室性逸搏;最慢心率52bpm,最快心律108bpm。诊断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时呈二联律、三联律);室性逸搏”。后症状反复且进行性加重,遂今于我院接受热敏灸疗法治。刻诊:神志清,精神差,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胸闷、胸痛、心慌、乏力感明显,偶感背部有牵拉痛,平素怕冷,易汗出,寐差,纳可,二便调,舌质稍暗、苔白厚,脉细涩。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足);西医诊断:室性早搏。嘱患者艾灸半小时前喝500mL 温水后,予以热敏灸治疗。

2 诊疗经过

热敏灸治疗:在上午行腹、背部各艾灸1 次。背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趴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即上胸段。先于督脉、膀胱经循经往返灸3min 左右,待其施灸部位潮红后,于双侧心俞穴区以双点温和灸,患者感热量逐渐呈圆形扩散,范围约半径约5cm 左右,期间灸感范围无明显变化,灸感持续约40min 后逐渐消失,遂停止施灸。停灸后嘱患者休息5min。腹部施灸,取仰卧位,暴露施灸部位,先于任脉曲骨至上脘行循经往返灸3min,继中脘、关元处行回旋、雀啄灸2min,患者感热量以施灸部位为原点,逐渐扩散至整个腹部表皮层,约10min 后停止扩散,35min 左右热感逐渐向中脘、关元靠拢,热量逐渐消失,遂停灸。热敏灸疗法治疗1 周后,患者感胸闷,心慌,睡眠情况较入院前稍有改善,遂于我院继续治疗,经过14周每日行艾灸治疗,症状逐渐改善出院。

3 灸感分析

灸疗的第2~4 周,按照前期热敏灸治疗方案,于心俞穴区继续施以双点温和灸,患者灸感以扩热为主,以圆形扩散为主,半径约12cm 左右。期间自诉有向前胸部“钻”的感觉,深度约3cm 左右,45min 后热感逐渐减退,遂停止施灸。停灸后嘱患者休息5min;仰卧位,于中脘、关元继续施灸,患者诉灸感与前期一致,无明显变化,约35min 后灸感消失,遂停灸。经过2 周持续性灸疗,患者诉白天心慌、胸闷发作症状明显缓解,晚上心慌、胸闷,脉搏停搏感无明显改善,睡眠质量仍差。

灸疗第5 周,笔者试图探查更优的热敏腧穴,以期达到最佳疗效,遂行热敏灸十六字操作,即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没有探查到比心俞、中脘、关元灸感更好的热敏腧穴,此周患者心慌、胸闷稍有加重。遂于6~8 周,继续于心俞处进行施灸,患者诉热量可覆盖整个上胸段,颈项有热感,透热至胸腔可达到约5cm,热量仍有向下“钻”的趋势,约50min 后患者灸感消失,遂停止艾灸。停灸后休息5min。于中脘、关元继续施灸,患者诉皮肤表层扩热,腹腔里有稍许热量。灸至55min 后热量逐渐回缩,遂停止艾灸。期间患者感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变天时对其影响不大,白天心慌,胸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晚上心慌、胸闷改善,入睡可;

第9~11 周,继续上述治疗方案,于心俞穴区继续行热敏灸治疗,诉热量可扩散整个上胸部,颈项热感较前有增强,热量可沿上肢方向感传,可到达上臂中段,偶感整个胸腔有热感,此情况50min后,逐渐消失,遂停灸。休息5min 后,仰卧位灸中脘、关元,皮肤表层有热感,约5min 后整个腹腔里面有温热感,灸至约40min 后,灸感消失,遂停灸,期间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白天无心慌、胸闷,工作良好;晚上偶有心慌、胸闷,休息后明显缓解,且经过热敏灸治疗后,患者可以进入深度睡眠。

第12~14 周,因患者感热敏灸疗效可,也为进一步巩固疗效,遂继续予热敏灸治疗。于双侧心俞进行温和灸,患者自述扩热无改变,10min 后可感胸腔温热,同时热量可感传手肘部,55min 后灸感消失,遂停止艾灸;灸腹腔时候,约5min 后患者感腹腔温热,效果佳。此期间患者白天无心慌,胸闷;晚上偶有心慌、胸闷,但对其影响不大,睡眠可。后期进行随访,症状无明显反复。出院后查24h 动态心电图结果示:平均心律68bpm,心搏数为98 898个,室性早搏10 942 个,单发性室早10 942 个,512阵室性二联律和465 阵室性三联律,2 个室性逸搏;最慢心率50bpm,最快心律111bpm。

4 结语

本病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中医治疗本病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已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此患者是甲状腺切除后伴长期工作劳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心阳亏虚,心神失养,而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汗多,变天时、晚上症状加重等症状。本案采用热敏灸疗法在4 个腧穴区(心俞、中脘、关元)施灸,触发患者内源性调控机制,而达到扶正温阳的目的,体现了热敏灸腧穴“小刺激,大反应”的特点。但究其根本是在于遵循陈日新热敏灸疗法规律特点:首先,重视热敏灸灸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灸大成》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后陈教授完善灸疗认识,认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3]。灸感是基于针刺“得气”概念的延伸,也是热敏灸疗效的关键因素[4]。本案于心俞穴区、中脘穴区、关元穴区存在热敏灸灸感,而每天施灸使热敏腧穴达到“敏消量足”,其宗旨是基于重视灸感是获得疗效的前提。笔者于临床实践发现灸感良好者疗效好、病程短。其次,灸感指导热敏灸取穴。分析本案第5周对热敏腧穴的探查及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对比前后疗效发现,并没有找到可替代心俞、中脘、关元的热敏腧穴,因而可认为这4 个穴区是患者最佳治疗点。再次,灸量的重要性。陈日新教授在热敏灸灸疗中提出的“敏消量足”,只有消敏灸量才达到灸疗所需的灸量,也就是通俗意义所述,“灸饱了 灸透了”。而本案例,单次艾灸量达到敏消量足,患者前期仍有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但经持续性的艾灸,在心俞、中脘、关元穴区“灸透、灸足”,从量变转成质变,达到需要的治疗量。最后,灸感动态变化是量效的积累过程。灸感,即患者本身的感觉,当机体腧穴处于敏化状态时,热敏腧穴产生的热感[5],即扩热、传热、透热、局部不热远不热、浅部不热深部热以及产生的酸、麻、胀、痛等非热觉;本案通过连续14 周不断施灸,患者灸感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的。

笔者认为疗效是逐渐累积的过程也是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本案前期给患者施灸,患者有灸感,但症状改善并不理想,随着不断给患者进行施灸,灸感热量范围扩大且热感逐渐向里渗透,透到胸腔时,心阳不断的得到补充,使气机通畅,灸感的强度逐渐明显,二者相辅相成,达到病情转变所需灸量,使患者病情改善。

综合,笔者深深体会到灸感的观察、灸量的分析有助于临床艾灸方案的选取,对患者预后能起到帮助作用。其次、灸感是影响艾灸临床疗效的最根本因素,灸量是影响艾灸临床疗效的最直接因素,最佳的灸感和充足的灸量是获得热敏灸疗效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本案例热敏灸疗效的可靠性、稳定性,笔者为临床上疑难杂症的处理做了一次有效的临床实践。也许不久的将来热敏灸对于解决其他类型的疑难杂症也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猜你喜欢
热感施灸关元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家庭医药(2023年2期)2023-05-30 16:44:22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冷”膏药镇痛“热”膏药散寒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17:00:18
热感剂的质量检测及肤感效果评价
中暑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服装通风对主观热湿舒适感的影响
纺织导报(2016年12期)2017-01-06 12:21:47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卡特彼勒推出Flir热感成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