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军
(海北州草原工作站 810299)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长期超载过牧以及垦殖草地等原因,造成天然草地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对退化草地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植被恢复进展缓慢,再加上气候暖干化和鼠虫害的影响,水源涵养功能仍在减退,造成草地退化严重、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作者在省内外专家学者对退化草地研究的基础上,对退化草地治理方式及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为退化草地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围栏封育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退化草地采用网围栏或其他设施进行管护,使得退化草地天然牧草得以休养生息,对退化草地的恢复有重要作用。2000 年沈景林等通过研究发现,围栏封育可增加退化草地“四度一量”生产指标(草群高度、盖度、密度、频度和产量),其中经济类群产量中可食性牧草产量的增加程度可达为60.5%以上,增加程度最高可到达158.3%[1]。 2008年王立亚在青海省海南州研究围栏封育对天然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时,发现退化草地在围栏封育3 年以后,牧草种群结构、地面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有明显增加[2]。
在退化草地中补播优良牧草,可以改善退化草地牧草品种构成和群落结构,从而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2012 年张永超等在在玛曲高寒草甸退化草地进行补播试验表明, 补播优良牧草可以有效提高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 物种数、丰富度指数等,其中:补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可增加31%~44%,莎草类和禾草类地上生物量比重增加, 可食杂草和不可食杂草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显著降低[3]。
施肥是改善退化草地土壤结构和营养成分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措施。 2004 年仁青吉等对高寒草甸退化草地进行施肥试验研究时发现, 由于施肥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补充牧草生产发育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因此施肥后短时间内退化草地牧草生长较快, 可以快速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4]。2005 年孙斌通过对退化草地施用腐熟羊板粪、尿素、磷酸二铵的施肥研究发现, 三个处理牧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9%~68.2%、77.5%~100%、187.7%~205.6%,施肥改良对退化草地进行治理的效果十分显著[5]。
当草地达到重度退化时, 只有通过改建人工和半人工草地的途径,才能恢复植被。 1989 年陈敏选择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冰草、草木樨、草原2 号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建植人工草地, 结果表明新建人工草地牧草产量远远大于退化草甸的生产能力[6]。 2007 年马玉寿等在达日县建设乡才哇沟“黑土滩”退化草地上种植人工草地,地上总生物量远超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总量[7]。
林草复合系统, 是指由多年生木本植物和草在空间上有机结合形成的复合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经营植被生态系统。 1990 年周新华在研究草牧场防护林对牧草质量和提高草场生产力的作用时发现,营养期的牧草磷、粗蛋白含量有效提高,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明显,草场生物量增加131kg/hm2,能量增加741.4 MJ/hm2。 利用林草复合系统治理退化草地在青海省尚未有实践经验[8]。
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复杂多变, 应该针对造成天然草地退化的不同原因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实施退化草地改良措施,有效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应提高广大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合理载畜和加强退化草地治理的科学观念,实现科学、合理利用草地及天然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