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梅,李 云,李玉卡,吕 洁,崔晨光
(1.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050000;2.石家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50000;3.行唐县畜产品质量监测站 05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生产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无论其规模大小,奶牛的乳腺健康都是奶牛养殖生产的基础及关键,而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乳腺健康最高发、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我国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占奶牛乳腺炎总发病率的21%~23%,因临床型奶牛乳腺炎淘汰的奶牛约占总淘汰牛的9%~11%,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3.16 亿元。因此做好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奶牛乳腺炎为乳房实质、间质的炎症。 病因多由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侵入及化学物理性损伤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据报道已检出80 多种,有20 种较常见,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感染率最高。 近年来支原体、真菌引起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致病原因复杂。 主要包括:
1.2.1 奶牛产后患病所致。 母牛产后,如果患有胎衣不下等疾病而导致恶露停滞情况出现,导致乳腺组织内环境紊乱,严重者甚至化脓、中毒。 进而导致临床型乳腺炎发生。
1.2.2 饲养环境恶劣、营养不平衡或饲养管理方式不当。 牛舍、牛床及运动场泥泞不堪,牛体及乳房周围积垢太多,卫生条件太差,气温过高(36℃以上)或过低(-5℃以下)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干奶期的饲养标准不科学,造成奶牛营养不良,继而在产仔过程中出现胎衣不下,造成继发感染。
1.2.3 奶牛围产期内机体免疫力下降和内分泌失衡。围产期奶牛消耗极大加上泌乳造成代谢功能下降,因而血钙持续下降,诱发胎衣不下,继而导致发病。
临床型乳腺炎根据其感染途径及临床症状表现不一, 下面进行分述。
1.3.1 纤维素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汁中有絮状物、条状物,病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乳区肿胀,坚实,疼痛。
1.3.2 化脓性乳腺炎:其感染经常发生在干奶期,表现一个或多个乳区浮肿,硬实,乳汁夹有脓液,后期变软,皮肤破溃,流脓。
1.3.3 浆液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房内浆液性渗出,常伴有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等症状。
1.3.4 坏疽性乳腺炎:主要以乳汁中含有味恶臭、污秽不洁、色发绿的异物为特征。 常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乳房坏疽,皮肤冰冷、蓝黑色,有特殊恶臭味。
1.3.5 出血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乳汁中含有血丝、血块等物质,主要原因是粗暴挤奶,损伤乳腺内血管所致。
1.3.6 增生性乳腺炎:以乳腺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形成硬块为特征,主要是因为各类乳腺炎迁延所导致。
1.3.7 病毒性乳腺炎:大多数是由于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经由皮肤继发感染而发病。
1.3.8 真菌性乳腺炎:长期连续给奶牛使用抗菌药致抗病力下降,引起了真菌的二重感染。 表现为乳房轻度炎症,质地呈面团状,经久不愈。
经调查, 取石家庄某A 和B 两个奶牛养殖小区作为样本,其养殖规模接近: 泌乳母牛A 牛场为392 头;B 牛场为386 头。其品种均为荷斯坦奶牛。 其中A 牛场奶牛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养殖环境较好,B 牛场次之。 2018 年两个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结果如表格1 所示。
表格1 临床型乳腺炎发病数量与月份的关系
观察表格1 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全年皆有发生,以7~9 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因此在养殖场中其发病率与季节有关。7、8、9 月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12、1、2 月份。这说明:乳房炎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更容易发生, 而且A 农场全年发病头数小于B 农场。 这说明管理水平及养殖环境对其发病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发病率还与经产胎次、产奶量以及挤奶方式等有关。 通常来说经产胎次越多、产奶量越小以及粗暴挤奶等都会增加其发病率。 其发病还与牛自身体型、年龄、泌乳期、遗传、分娩期疾病、病原体感染、继发性等因素有关。
2.1.1 CMT 检测原理:用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破坏泌乳牛刚分泌的奶中的体细胞,使其释放其中DNA,然后DNA 与试剂结合产生沉淀或凝胶现象。
2.1.2 CMT 操作步骤:擦干净乳头及四周并彻底消毒,每个乳头先挤出三四把奶弃去, 再挤出大约2mL 乳汁到对应编了号的圆盘内。 加入等体积CMT 试剂混匀,10s 后观察反应。 按絮状物的程度划分级别并记录结果。 结果分五级:阴性(无絮状物)、轻度阳性(有轻微絮状物)、1 级(有轻微凝胶状物)、2 级(有明显凝胶状物)、3 级(凝胶成团状,从盘中倾倒不出去)。
2.1.3 CMT 检测范围:包括奶牛干奶期、泌乳期,新购入奶牛及奶牛治疗结束的复检等。
2.2.1 采样奶牛的选择范围: ①经产奶牛且已经产后3d,CMT 检测呈阳性的奶牛; ②有临床型乳腺炎相应症状的奶牛;③新引进的奶牛。
2.2.2 采样方法:对待检乳头擦净消毒挤奶,收集样品并做好标记。
2.2.3 实验室检测:先对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并鉴定病原。
定期对生产所用奶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如发现异常指标,则应加强检查力度,及时预防,防止蔓延。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生,养殖者要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3.1 加强日常管理。 建立一支人员稳定、技术到位的养殖团队,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奶牛生活环境安静整洁。
3.2 落实挤奶卫生制度,严格消毒。 挤奶前应清洁乳房,坚持乳房、挤奶机械消毒,奶站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
3.3 加强干乳期隐性乳房炎的防治工作。 在泌乳期最后一次挤乳后,向每个乳区内都注入适量抗菌药,用于预防干奶期隐性乳房炎。
3.4 定期对奶牛乳房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定期检测奶牛乳房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5 加强奶牛养殖管理。 饲喂用的草料要丰富, 搭配要合理,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3.6 加强人员培训,及早发现病畜。 如果人员培训到位,能及早发现病畜并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
3.7 加强对待产母奶牛及患病母畜后代的检查。 加强对待产母牛乳房健康状况以及患病母畜后代的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处理,防止其发病。
3.8 用疫苗进行免疫。 对于常发生乳腺炎的奶牛群,用疫苗进行有计划地接种。
目前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主要采取抗菌、消炎,外用消毒剂涂抹的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时还应根据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和微生物实验室检查结果,采取对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下面就对症治疗进行分述。
4.1 纤维素性乳腺炎: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青霉素类药。 同时配合双黄连、穿心莲等。 针对链球菌,首选正泰霉素、头孢菌素等。 针对支原体,首选泰乐菌素等。
4.2 化脓性乳腺炎:首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同时配合乳房冲洗,乳管送药等措施。
4.3 浆液性乳腺炎:首选妥布霉素等,同时可配合蒲公英、金银花等。
4.4 坏疽性乳腺炎:首选林可霉素,配合强心类药物紫花地丁、黄连、穿山甲、郁金等。
4.5 出血性乳腺炎:以止血为主,配合抗菌消炎药,首选安络血、酚磺乙胺、头孢类等。
4.6 增生性乳房腺炎:难以完全治愈以控制病情发展,防治恶化为主。 首选氟苯尼考、洛美沙星等,配合青皮、桃仁、瓜萎皮、山甲珠、皂刺等中药。
4.7 病毒性乳腺炎:使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有一定疗效,但是首选双黄连等中药。
4.8 真菌性乳腺炎:首选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制霉菌素、碘制剂等。 治疗时常采取全身疗法和乳房灌注、乳头药浴法、乳头保护膜法等。 采取外科疗法(挤乳、按摩、冷热敷、涂擦刺激法、激光)、生物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及恢复作用。
目前, 我国奶牛存栏量中至少1/4 的奶牛遭受过乳腺炎的危害,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乳腺炎发生,也就提高了泌乳量及鲜奶质量, 降低了奶牛淘汰率, 生产成本相应也就降低了,效果显著。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综合防治工作关系着我国奶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食品健康,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防和治两手抓,减少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生,使我国奶牛养殖业乃整个奶制品产业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