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2020-02-13 09:33李富祥兰启周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牧业牧草畜牧业

唐 霞,李富祥,兰启周

(1.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3.凯里市农林扶贫工作局)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地带,是长江、珠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区,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山区中面积最大、发育最成熟、生态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1]。贵州饲草饲料资源非常丰富,且“雨热同期”,具有发展山地生态草牧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草地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从1978年实施农业部南方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对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进行攻关与示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技术成果,探索出威宁“灼圃模式”、黔南“独山模式”、黔西南“晴隆模式”等不同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储备,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生态环境遏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贵州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贵州山地特性显著,是一个以山地为主,有丘陵、峡谷与盆地错综点缀的高原山区。草地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地,地貌再分配作用强,雨热的垂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纬度变化而造成的变化幅度,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给各种灌草植物的生长繁育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草地类型与植物多样性,是我国地型、气候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区,也是我国牧草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贵州天然草地面积为428.67万hm2,位居全国第18位,南方第6位。全省草地共划分为6大类、26个草地组、85个草地型,有野生植物资源203科1 200属5 000多种,种类资源数位居全国第2位[2]。由于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100~1 300mm),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15℃),无霜期长(无霜期180~250d)[3],适合大多数优良牧草生长,饲草供应较均衡,可实现全年放牧,有利于畜禽的生长繁衍,适于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在山区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1.2 人工草地产草量高

贵州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植物营养体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自然环境,有利于牧草饲料作物生长,牧草生长期一般在10个月左右,再生草产量几乎可达100%,人工草地每年可刈割利用3~5次,每年可产鲜草2 500kg/亩左右,是天然草地的5倍,有巨大的生产发展潜力。

1.3 牧草种质资源丰富

贵州野生植物资源中饲用植物有1 800余种,饲用植物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优良牧草260多种[2],白三叶、苜蓿等主要栽培优质牧草在贵州都有野生种群广泛分布,为培育牧草新品种提供宝贵的基因库,是贵州牧草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优势条件。目前,全省共收集保存各种优良草种资源500余份,培育出了黔草1号高羊茅、黔草2号苇状羊茅、黔引普那菊苣、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威宁草芦等牧草新品种19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10个。省内建立了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草芦等多个种子生产基地,并在贵阳花溪麦坪建立了国家级牧草品种区试与种子生产基地,为牧草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生产提供基础便利。全省牧草新品种直接应用推广覆盖40多个县(市、区),累计推广种植牧草新品种11.73万hm2,对推进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地生态建设、加快贵州牧草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山地生态草牧业的农业经济地位凸显

近年来,中央不同程度加大对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对贵州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供了诸多利好政策措施,2006年以来在威宁、关岭、黔西等20余个县(市、区)实施的《贵州省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累计投入有4个多亿;在全国2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中贵州省有78个县(市、区)是项目实施县,草地畜牧业是其中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2014~2018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南方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计划等项目,在晴隆、威宁、德江、赫章、大方、务川、盘县等30余个县(市、区)实施。随着国家对贵州草地畜牧业投入逐渐加大,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生态畜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从2007开始,在43个县实施草地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并启动了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计划,肉牛、肉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项目。广大农民普遍接受了种草养畜的新观念,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建设成片草场的规模示范和千家万户小面积种草养畜相结合的格局。畜牧业结构逐渐优化,草食型畜产品比重增加。据统计2019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中猪肉占比为73.02%,与2010年相比下降9.67个百分点;牛肉占比10.45%,与2010年相比上升3.81个百分点;羊肉占比2.42%,与2010年相比上升0.52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829.58亿元,比2010年增加525.42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1.79%。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逐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贵州山地生态草牧业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贵州草地分布较零散,土壤较瘠薄,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大,成为限制草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上多雨水,少日照,虽然牧草生长快,但水分高,增加了牧草烘干与保存的成本。使得青贮成为最主要的草产品加工储藏方式,不利于草产品的流通。主要表现在:

2.1 草牧业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贵州省投入草牧业的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其他行业比较,草牧业投入资金增幅小,投入相对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全省草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据统计,2019年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1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10.88%和13.9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一家一户及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仍占较大比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经营粗放,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吸收进相对滞后,应对市场竞争风险能力弱。全省草牧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实力不强,分布不均,带动能力弱。草食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处于无序运行状态,呈现“卖难”、“买难”现象。

2.2 耐瘠薄草种选择及草地建植技术相对单一

贵州高原除黔东南等少数地区外,其余73%的地区均为岩溶地貌,由于长期经受强烈的内外营力作用,地貌类型复杂,地形切割度和地面坡度都比较大[4]。使得贵州气候与生态环境呈立体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如黔西南低热河谷地区和黔西北高海拔冷凉地区、关岭县花江峡谷等区域,在草种选择、草种组合和建植方式等方面就应该明显区别,而生产实际上往往是盲目的套用几乎一样的技术模式,缺乏针对性,造成建植成本较高,草地质量差,使用年限短,利用价值较低。

除了立体气候因素外,贵州草地建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治理石漠化危害。石漠化危害分布广而深,石漠化危害地区坡度大,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因地形深度切割而造成季节性缺水严重。因此,石漠化危害地区草业生产上选择具有耐瘠薄性能的优良牧草品种,并配套相应的建植管理技术措施显得异常重要,而目前生产上严重缺乏相应的技术,小范围的示范应用远满足不了大面积的生产需求。

2.3 草牧业支撑体系基础薄弱

贵州草牧业生产总体上处于“三低一高”(出栏率低,单产低,饲料转化率低,死亡率高)的不良状态,主要表现在饲草料保障体系、良种繁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基础薄弱,导致我省草牧业科技贡献率低,仅为35%,与发达国家60%~80%存在较大差距[5]。

2.4 草食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市场开拓不够

贵州省畜产品加工除乳品基本实现原料奶全部加工外,肉类加工规模水平较低。全省虽有冷库容量500t以上的牛羊肉加工企业11家,但大多企业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据统计分析,贵州畜牧业加工产值与畜牧业总产值比值为0.07∶1,远低于国际先进国家3∶1和全国0.6∶1的平均水平[5]。个别企业虽然有一定市场影响力,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仍很小,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牌影响不大,市场拓展力度不足。尤其是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畜产品品牌数量更为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畜牧业难以实现精深加工增值,影响产业链的延伸。

3 对策措施

贵州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依托贵州环境资源优势,结合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构筑全省草牧业大数据平台,完善草牧业产业支撑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草地等资产确权、保护开发、流转等制度建设,为全省草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力争在草畜良种培育、草畜平衡、新型饲料研发、健康养殖、动物防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和草地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重点做好草和畜两个方面的工作,设立草牧业关键技术集成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支持。

3.2 创新人才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科学院、贵州省农牧系统技术推广等单位的科技成果储备、人才队伍和技术装备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规划;并与国内外在草牧业方面有优势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需要组建全省喀斯特山区草牧业发展的专家顾问智囊团,每个市(州)建立相应专业技术服务组,每个县成立技术服务队,每个乡(镇)成立农民辅导员分队。

3.3 加大高新技术示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重点推广草食家畜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生产、优质牛羊肉高效生产、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配合饲料生产应用、舍饲养畜、冬闲轮田(土)种草养畜等适用技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草食畜牧业发展。一是在千亩以上连片草地打造现代草地牛羊养殖示范基地,实现草牧业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提升草牧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基地承载一个品牌产品的支撑能力。二是抓好标准化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使生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成为生态养殖模式和先进养殖技术的聚合体,提高生态畜牧养殖规范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家庭牧场,既能够在替代传统散养方式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又能够整体推进畜牧业发展向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迈进加大高新技术示范。四是培育现代草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利益合理分配,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同时加大地方特色养殖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利用好贵州特有的生态气候条件和地方特色畜禽良种资源,如关岭黄牛、思南黄牛、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和长顺绿壳蛋鸡等优质畜禽品种,打造自有品牌,助推动物商品的强势外销,提高畜禽产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3.4 提高生产者科技素质

在全省建立草牧业技术实训基地讲习所,切实加强草地畜牧科技知识培训。以省内教学科研单位、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电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基层草地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农民,尤其是养殖专业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

3.5 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深入推进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草食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试点,引导金融资本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适当增加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资金,并逐步将直接补贴调整为贷款担保奖补和贴息,推动解决规模养殖场户贷款难题。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等制度,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奶牛政策性保险,探索建立肉牛肉羊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3.6 加强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构建生产和市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数据采集系统,完善全省产品生产成本收益监测、国内与省内市场信息监测、市场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编制全省草食畜产品和草产品价格与质量指数,定期发布价格、质量和交易等市场信息,科学引导消费,确保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推进“互联网+”与经营实体结合,加强与良种繁育、饲草料供给、动物卫生监督、兽药生产经营、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将大数据、云存储等运用到草食畜牧业全产业链条风险追溯监管工作中,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猜你喜欢
牧业牧草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