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红 谢亚超 席梦乔 席承龙 黄晓峰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宜昌 443100;2.湖北省宜昌市柑桔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0;3.湖北省枝江市网络管理办公室,湖北枝江 443200)
中央提出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实现乡村振兴以来,各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索,乡村振兴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为乡村农民富裕、农村美化、民风改善和农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和物质基础。中央适时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还从“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6 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措施方法。各地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丰富了内容,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也越发突出,尤其是偏远乡村的产业发展还在低水平徘徊,一些产业发展遭遇挫折,给本就脆弱的山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拟从实际出发,探讨偏远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为偏远乡村产业发展寻求适宜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1.1 自然资源 本文所指的偏远乡村是指与当地城镇较远,也或较近但交通不便,土地资源贫乏,土地贫瘠,保水保肥力弱,宜耕性差,缺乏矿产资源、林特资源、水资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逆性差,属于典型传统农业乡村。
1.2 人力资源
1.2.1 人口资源 调查显示,拥有农村户籍已进入城市就业的人口占人口的47%以上,在原住地和现就业地之间往返并且在农村居住时间超过3 个月的人口并不多,还不到人口总数的6%。基本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的人口超过53%,短期外出的不到4%,偏远山区人口外流情况更加严重。
1.2.2 劳动力状况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经表现为上大下小的纺锤形,50 岁以上劳动力占比高于60%。随着今后的人口变迁,纺锤形状可能逐步变瘦,即一方面老龄化,一方面随着老人逐渐退出而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减少。
1.3 产业现状
1.3.1 自发建设型 此类是偏远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类型,它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经济和生产能力确定的以家庭生产为主的产业发展类型,主要是传统种养,少量特色种养,也有非固定农家乐或民宿等其他产业类型。它是偏远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类型,由于其自然属性,其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抗逆性差但生命力强。
1.3.2 政策扶持型 此类是目前偏远山区农业产业的主导类型,由国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扶贫要求等因素分类实施,主要是特色种养、农旅融合及相关产业配套,如一村一品、优质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农旅融合、生态康养、土地整治以及生态治理等。
1.3.3 市场主体型 市场主体型是由各类农业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配套基地等市场主体主导建立的相关产业类型。
偏远山区的产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生产条件恶劣,产业培育难度大,因此在选择产业发展路径上应慎重决策,认真做好基础工作,详细了解当地农民现状,可利用资源周密考量各种不利因素,有效改善基础设施,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本地特色型 以当地土特产为发展方向,以农户为单元,以自然村湾或村组为联合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循序渐进式推进产业发展,主要突出地方产品特色、品质、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地域化丰富和推广,以及促进基础产业与农旅融合,逐步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彰显自然、生态、乡土特色,展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2.2 主体带动型 以涉农企业、各类种养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为单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为方式,以立足基地、突出特色、创建品牌为方向,以现代物流实现农超对接,以智慧农业实现供需对接,以品牌专营突出个体特色,以效益为目标发展农业产业,不仅是目前各地倡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与市场结合最紧密的类型。
2.3 前瞻探索型 以多种主体为单元,以内在需求为方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修复自然过程中得到升华,追求精神享受,突出过程,在静中体味无穷的人生,从而渐进产生强大活力并形成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偏远山区产业振兴应针对实际情况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恰当路径,一以贯之加以落实,避免贪大求洋和急功近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并从土地制度变革、乡村规划完善、生态保护、文化发掘推广、职业农民培育、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资源配置、市场培育、物流网建设、电商培育等方面着力。随着内部活力激发,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外因企业、社会、个人资金等项目的投入自然上升,偏远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的远、险和传统等不利因素将转变为静、奇、美、雅、秀等有利因素,吸引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前来创业和享受自然之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剂”,并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