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正气文化背景下的杨万里与周必大的交游

2020-02-13 03:33杨剑兵郁玉英
关键词:庐陵孝宗庆元

杨剑兵,郁玉英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位列庐陵“五忠一节”的杨万里和周必大都是南宋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他们于绍兴二十年(1150)一同参加庐陵解试并获得解额,自此相识。作为南宋文化史上两位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同乡同朝,一同参加解试,一起赴礼部试,晚年又一起退居故乡庐陵。他们之间的交游时间长达五十余年。杨、周二人的交游颇受学界的关注,如徐爱华和胡建次 《周必大与杨万里的交游及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李光生《周必大与杨万里政治关系考辨》,邹锦良《杨万里与周必大交谊考论》,杨瑞《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考述》等文,探讨了杨万里与周必大交游的诸多问题,如杨、周政治不合论,交往中的真情厚义,二人交往对各自诗歌创作及诗坛地位的影响。同乡同朝的杨、周二人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时间中,在南宋政治生态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从相识到相知,到结下深厚情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庐陵文化的正气基因对他们之间的交游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作一探析。

一、庐陵正气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气”的内涵既涉及客观物质性,又涉及主观精神性。如《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庄子·知北游》认为 “通天下一气耳”。这里的“气”显然指的是生成世间万物的精气,是宇宙间的物质本体,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物质属性的“气”在先秦古籍多有记载,如《周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这里的“气”则指的是由于空气流通而生成的物理现象。先秦诸子典籍中的诸如 “云气”“血气”“山气”“气息”“阴阳之气”等“气”指的都具客观物质性。同时,古人认为人本质上也是由构成宇宙本体的 “气”聚合而成,如《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由此具有了向人的主观性转化的可能。至于“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此虽迷信说法,但这里却表现出“气”由物质性向精神性转化,此“气”实际上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而如见于《庄子·人间世》“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之气则明显的由客观转变为主观①。由此遂衍生出后世用来描述人的精神的 “气”,如意气、气节、气度等。

就气的主观精神特质而言,有两种不同特征。其一为老庄一派主张的至柔虚静之气,如《老子》言“专气致柔”。《庄子·人间世》则记孔子言“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正如《庄子集释》疏曰“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 此解而听之以气也”[1](P147)。 后来道家和道教都主张以虚静养气,进而养生。另一主张则为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的精神,尚刚健之气。孟子的“浩然之气”之说,便是代表。这种主张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发扬,形成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传统——正气。这种浩然正气流转于历史时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尤其在庐陵这片土地上闪耀古今。

正气的内涵究竟如何呢?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正气赋予自然,便有日月星辰的运行,便有山川河岳等一切物质性实体的存在。天地正气赋予人,体现的便是充盈于历史时空的浩然之气。由此可见,文天祥《正气歌》所歌颂的正气,实源出孟子,却又吸收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种种理解,在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本体化,将其视为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源,上升到宇宙之“道”的高度。同时,他吸收孟子的观点,认为正气内化于人个体,天道与人道合一,那便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是怎么样的呢?与孟子同时代的公孙丑就问过这样的话:“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P21)首先,这浩然之气是人的内心所执着的,且难以言语形容的,如朱熹所言“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2](P21)。 其次,它具有至大、至刚之性。再次,配义与道。

可见,在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下,正气由形而上的层面落实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准则时,便是以合“天道”的、以合于道与义的原则立身处世,恪守理想人格追求,不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移不屈。人们相信,在宇宙间自有一股正义的道的力量(正气)存在。人,自当与这种高尚的精神相配,因此,为道义而舍身、取义成仁、刚正不阿、不惧权势、廉洁奉公等高尚品质与伟大精神便成了此浩然正气在人身上的典型表现。

正气,在实践中,最后可以归结为一种这样的行为,那便是或对真理的执着,或对理想人格的恪守,或对规范原则的坚持,虽泰山压顶而不屈,虽九死而不悔。这正是正气的要义所在。综观历史,庐陵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言与行,实践着他们心中的道与义,矢志不移,谱写了一曲曲从古唱到今的正气之歌。正气,这一伟大的力量,流转于庐陵历史,影响深远。在南宋前中期的历史时空中,也对杨万里和周必大这两位庐陵先贤交游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杨万里、周必大交游的背景——穷达各异的仕途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历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职。开禧二年(1206)卒,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号省斋,自号平园老叟。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先得高宗常识,后以文受知于孝宗,屡参机要,累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宋光宗嘉泰四年(1204)卒,谥“文忠”。

四库馆臣以为:“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3](P1369)周必大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中进士步入仕途,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博学宏词科,受到高宗赏识。仕宦生涯中,隆兴、乾道年间因反权贵近幸两次奉祠居乡,光宗登基后以遭忌受弹劾罢相,除此之外,周必大的仕途可谓节节攀升。其间淳熙七年(1180)五月任参知政事,至淳熙十六年(1189)五月罢相,任职宰辅近十年。

相比于周必大,杨万里更多的是以文名传后世,他在政坛上取得的成功远逊于周必大。对此,历史上曾谓“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4](P12870)。 “周必大与杨万里居同州,二人论不合。必大得政,万里独不得登从班”。[5](P789)此种记载,应当说多有不实之处①王瑞来《鹤林玉露·点校说明》(中华书局1983年版)、于北山《有关杨万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4)、周启成《杨万里传补订》(《文献》1988/4)、李光生《周必大与杨万里政治关系考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杨瑞《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考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等文章均认为史载杨、周二人不合之事失实。。

杨万里仕途不如周必大畅达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所致。“万里为人刚而褊”,正是由于性格的耿直敢言、锋芒毕露,以致于高宗和孝宗都不太待见杨万里。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宋高宗庆八十寿辰上尊号事件中,高宗和孝宗的态度即可见一斑。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所载:

德寿丁亥降圣,遇丙午庆八十,寿皇讲行庆礼上尊号,周益公当国,差官撰册文。读册书册,拟杨诚斋、尤延之,各撰一本,预先进呈。益公与诚斋乡人,借此欲除诚斋一侍从为润笔。册文寿皇披阅至再,即宣谕益公:“杨之文太聱牙,在御前读时生受,不若用尤之文温润。”益公又思所以处诚斋,奏为读册官。寿皇云:“杨江西人,声音不清,不若移作奉册。”寿皇过内,奏册宝仪节,及行礼官读至杨某,德寿作色曰:“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寿皇奏云:“不晓圣意。”德寿曰:“杨某殿册内比朕作晋元帝,甚道理? ”[6](P451)

周必大差杨万里撰册文庆宋高宗上尊号,可宋孝宗却认为杨万里撰文太过聱牙,周必大欲奏杨万里为读册官,宋孝宗又说杨万里声音不清。而宋高宗因为杨万里二十年前曾将他比作偏安一隅的晋元帝,恼火了二十年,甚至于杨万里作一奉册者都很不高兴,作色云:“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

再从史传所载淳熙十五年的配享之争事件看,宋孝宗的态度更明确了杨万里确因耿直急切而不得圣心。淳熙十五年(1188)三月,高宗葬永思陵,翰林学士洪迈上疏议高庙配享之事:

配享功臣,先期议定,臣两蒙宣谕,欲用文武臣各两人。文臣,故宰相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武臣,太师蕲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忠列张俊。此四人皆一时名将相,合于天下公论。[4](P2630)

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记载亦同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之《高宗孝宗配飨功臣》:“永思陵复土,翰林学士洪迈言:‘圣神武宪孝皇帝祔庙有期,所有配食臣僚,先期议定,臣两蒙宣谕,欲用文武臣各两人。文臣:故宰相、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武臣:太师、蕲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忠烈张俊。此四人皆一时名将相,合于天下公论,望付侍从详议以闻。’”(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页)。洪迈应孝宗意荐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及张俊配享高宗。此议一出,当时议论纷然。韩、赵二人入配享功臣之列,无异议,但吕颐浩和张俊则不太符众之所望,尤其是张俊,因后与秦桧一起主和,构陷岳飞,被认为不当受配享之礼。杨万里亦主张用一贯主张抗金的张浚,于是上书反对洪迈之议,上《驳配飨不当疏》:

今者议臣建配飨功臣之议则不然。曰欺,曰专,曰私而已。先之以本朝之故事,惟翰苑得以发其议。抑不思列圣之庙有九,而庙之有配飨者八。发配飨之议者非一,而出于翰苑者止于三。以一人之口,而杜千万人之口,其弊必至于指鹿为马之奸。臣之所忧,不特一配飨之议而己。[7](卷62)

在洪迈和杨万里之间展开近场争论中,周必大 《思陵录》则记录了宋孝宗在这一事件中的态度:

上曰:“杨万里谓侍从数人附其议,其言太过。况言浚之功而不言其败,亦岂得谓之公? ”[8](P724)

上因言:“昨日谕冷世光,洪迈虽是轻率,杨万里不免浮躁。 ”[8](P726)

《思陵录》是时任宰相的周必大于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至十五年(1188)二月的日记体文章,其间所记孝宗言论当不虚。宋孝宗谓杨万里之言“岂得谓之公”,“不免浮躁”之语,见孝宗极不满杨万里在配享之争中的言论。而《宋史》所载,更进一步地展露了孝宗的不快之意:

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4](P12869)

杨万里仰慕张浚①[宋]杨长孺《诚斋杨公墓志》:“丞零陵时,张忠献公谪居寓焉,勉先君以诚意正心之学,先君佩服其言,遂以诚名其斋。”《宋史》卷433亦载:“(杨万里)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折服其力主恢复而百折不回的节操,在配享之争中力荐张浚,可见其刚正之节,只是无意中将孝宗附秦二世之语,更进一步触怒了孝宗,最终被外放。《思陵录》下记载,是年四月十日,“降御礼处分,杨万里除直龙图阁,江东运副,填见阙。 坐上书及洪迈议配享事也。 ”[8](P724)

三、周必大在复杂政治生态中公正维护与评价杨万里

周必大谨重厚信,初为高宗所喜,后则见信于孝宗。在杨万里因耿直刚褊而不受高宗父子待见的情况下,周必大在与杨万里的交游中却始恪守着一份士人的操守,既无文人相轻之意,又不惧强势皇权,不论是官场上,还是文坛上,都能给予杨万里以客观公正的维护与评价。

一方面,官场上,周必大不因人之得意失意而设定立场,而是以公正而明辨是非的态度维护支持杨万里。

孝宗为加强皇权,对宰辅权力监查极严。据载,为削弱相权,淳熙中,“命大臣进拟,皆于姓名下注本贯封入, 遂为故事”[9](P1244),“不许宰相进拟乡人,王丞相(淮)在相位八年,林子中亦乡人,八年不得除命。 ”[6](P454-455)与孝宗君臣相契的周必大深知圣心,上述配享之争中,周必大为避乡里之嫌,在孝宗面前没有明显地出语维护,不议杨万里在配享事件中的是与非,而是委婉地在孝宗前维护杨万里。当孝宗与周必大说及“杨万里谓侍从数人附其议,其言太过其言太过。况言浚之功而不言其败,亦岂得谓之公”时,周必大奏曰:“故事,祔庙后方议配享,今而遽及侑食者,亦已太遽矣。 ”[8](P724)周必大以典故说事。 他指出旧例是在“祔庙后方议配享”,而今洪迈在“神主尚未祔”的情况下议配享之事,不合旧典,实乃“太遽”。这其实是暗助杨万里,暗批孝宗在此事件中袒护洪迈。当孝宗怒杨万里“指鹿为马”之语,认为“杨万里不免浮躁”时,周必大《思陵录》下记载了当日君臣对话情形:“二枢皆极口称昨日令罢再议配享甚当,此四人中外皆称之,其词殊云云。上因此不然万里‘杨万里不免浮躁’及‘侍从数人附其议’之语。予曰:两去之足矣。 ”[8](P726)事件结局以洪迈与杨万里同放外任结束,“两去之足矣”之语,既是平孝宗之气,也是维护杨万里之语。可见,在配享之争中,周必大基于对事件公正客观评价,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宋孝宗,在避乡嫌的情况下,慎重维护一腔意气与正气的杨万里。

事实上周必大赏识杨万里的才华,仕宦生涯中对杨万里多有照拂。譬如:

乾道八年(1172)周必大因张说、王奇之事情再次奉祠,乾道九年(1173)冬,身处逆境的周必大致函《与杨廷秀宝学札子》给杨万里仍然勉励道:“郊祀礼成,少监虚位,兄当少进耶。 ”[10](P62)

淳熙二年(1175),周必大时任敷文阁待制、侍讲,宋孝宗令举荐德才兼备者入翰林,周必大上《举杨万里自代状》:“臣伏睹承议郎、新差权发遣常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杨万里,居家孝谨,从事廉方。富于艺文,可备西清之访;邃于经术,无惭重席之荣。 臣实不如,举以自代。 ”[8](P287)虽然这一次举荐没有成功,但也足见周必大根据杨万里的德性、才华而荐的公正之心。

淳熙十四年(1187),周必大先是回函,贺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判官,尔后又在宋孝宗前称 “杨万里,其才也”(《思陵录》上)[8](P686),杨万里最终而获秘书少监的任命。

可见,在仕进的路上,作为同乡的周必大是以不偏不倚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支持维护杨万里,正气昭然。

另一方面,周必大不忌己之不如人处,充分且客观地肯定杨万里的文学成就。

作为南宋四大诗人的杨万里,他的文学成就如今可谓是有目共睹。周必大亦一代才子,著述颇丰。周必大对杨万里多赞赏之语,无相轻之意,对于杨万里诗坛地位的确立,作为名公巨卿的周必大起了巨大的作用。试看周必大对杨万里学问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譬如(下引皆自《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

绍熙元年 (1190)《跋王民瞻杨廷秀与安福彭雄飞诗》:泸溪王公主庐陵文盟者六十年,继之者今诚斋杨监廷秀也。(卷18)

绍熙四年(1194)《题杨文卿芾诗卷》:杨廷秀,今之欧阳公也。(卷19)

庆元丁巳(1191)《题杨廷秀浩斋记》:友人杨廷秀学问文章独步斯世。(卷19)

庆元丁巳(1197)《与杨廷秀宝学札子》:某衰病不能往叩函丈,既从才臣知近作,何翅望梅止渴?今蒙録示《陶舟赋》,纡徐敷腴,如挹北窗之风;烈激宏壮,如临采石之状。文笔高妙,一至此乎!(卷 192)

庆元戊午(1198)七月初二日《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江西诗社,山谷实主夏盟,四方人材如林。今以数计未为多也。诚斋家吉水之湴塘,执诗坛之牛耳。始自家族,延及郡邑。孰非闯李杜之门,希欧苏之踪者?(卷48)

庆元己未(1199)十月辛未《题杨廷秀新淦胡氏义方堂记后》:诚斋作《义方堂记》,理胜而文雄。(卷 48)

庆元庚申(1200)十一月辛巳《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诚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扫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之语,至于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遂谓天生辩才,得大自在。是固然矣,抑未知公由志学至从心,上规赓载之歌,刻意《风》《雅》《颂》之什,下逮《左氏》《庄》《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本朝,凡名人杰作,无不推求其词源,择用其句法,五十年之间岁锻月炼、朝思夕维,然后大悟大彻,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夫岂一日之功哉!(卷49)

可见,周必大不仅在上给皇帝的奏疏中,肯定杨万里“富于艺文”“邃于经术”,而且不论是在与杨万里的书信往来,还是各种品题中,均大力称赞杨万里的诗艺。“独步斯世”“执诗坛之牛耳”的语语,确实合于南宋文坛实际,非常中肯。周必大不忌杨万里的文学才华高出自己,与杨万里之间不是文人相轻,彰显的是士人的正气操守。

四、杨万里在周必大政治失意时以刚正之怀给予声援与慰问

在杨、周二人的交往中,引人注目的是刚褊正直的杨万里在周必大政治失意时,总是给予深切关怀。君子交有义。这不仅见证了二人相交五十余年的深厚情谊,亦可见杨万里于友人身处失意之境时不移不易的刚正之怀与浩然正气。

孝宗登基之初,欲用近习贵戚遏制文士结朋党,周必大从政失意处在于反近习贵戚的斗争中,仕途受挫。

先是孝宗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反对孝宗在潜邸时的旧臣龙大渊除知閤门事,曾觌权知閤门事,上《缴驳龙大渊曾觌差遣状》,并给丞相史浩致函,表明反近习的决心,未果,再三自请奉祠归乡。乾道二年(1164)三月,时在家乡服父丧的杨万里往吉州永和,拜会周必大,并作《见周子充舍人叙怀》,以慰友怀。诗云:

三年再谒一番逢,两舍相望几讯通。便有好怀安得尽,不知造物底相穷。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误辱相期千载事,云泥政自未应同。

诗中以“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的同情共鸣之语相慰,可谓是倾诉衷肠。在对方处于罢官归乡的困顿之境时,送去最真诚的劝慰。杨万里这首送给周必大的诗,体现了乡谊,友情,更彰显了士大夫不为权势所屈的刚正之操。

再有乾道八年(1172),二月,宋孝宗欲提拔贵戚张说、王之奇为签枢密院事,周必大上书曰:“臣窃见昨除张说签枢,举朝皆曰不可。陛下欣然听纳,旋即改命。曾未周岁,复有此除,群言纷纷,今犹昔也。盖以贵戚预政,公私两失,不若坐享高爵厚禄之为安”[8](P138),并坚决不草具答诏。 不同于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再三自请奉祠而孝宗再三挽留,这一次则是彻底地触怒孝宗,旋被罢免一要职务,责令当日离京,归乡奉祠反省。乾道九年(1173)杨万里亦不惧触动当时皇帝内心最敏感的“朋党”之忌讳,寄函表示慰问①杨万里此文已佚,但据周必大《文忠集》卷192所载乾道九年《与杨廷秀宝学札子》“某辱十月旦书诲,喜承台候万福”之语,可知杨万里此前曾致函问候。。

周必大仕途的另一失意处是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作为先朝重臣,周必大遭忌而罢相,出知潭州,太上皇孝宗无奈以赏赐金器等安慰。虽然之前周必大已有退隐之意,但这次遭受的严重弹劾还是令他非常失望,第二天即请以原官奉祠归乡。时杨万里知筠州,得知消息后,即致《与周子充少保书》函安慰老友:

某伏以涉秋益热,恭惟观使少保丞相小泊云庄,天棐忠荩,钧候动止万福,相眷钧庆。某自得邸报,知释位去国,而莫知风帆所指。近得尤延之书,乃知度夏于阳羡。吾人仕宦有进便有退,有出便有处。丞相学力,岂不能筑河堤以障屋溜?所可憾者,君子得时行道而不得究其缊耳。然道之兴废,圣人归之命,斯文之兴衰,圣人归之天,则丞相又奚憾焉?当庚午试南宫,丞相雪中骑一马于前、某荷一伞于后之时,岂知丞相至此?布衣位极上宰,此外复奚须哉!抑汤朝美饮醇酒之论,丞相尚记忆否?已矣,姑置是事,独世路风涛真可畏耳。近有读邸报感事诗:“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沈。荷花政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当左席进步时,高揖辞去,此举甚善,惜再留耳。声利之场,轻就者固不为世所恕,蔡定夫是也;而不轻就者亦复不恕,何哉?朱元晦是也。论至于此,则去就辞受皆不可耶!可畏可畏!某此间随分支吾,尽可卒岁。但年来家私事殊恼怀抱,今年闰月中男房下一男孙未晬而夭,止有此一孙耳,苦哉苦哉!丞相何时西归,别得修敬。心事无聊,草草奏记。黄檗茶二斤,聊复伴书。竦仄竦仄。愿言尽珍重理,以系善类之望。[7](卷66)

杨万里在信中说:“吾人仕宦有进便有退,有出便有处。”“道之兴废,圣人归之命,斯文之兴衰,圣人归之天,则丞相又奚憾焉?”这既是声援又是安慰。然后深情回忆起当年两人同赴庐陵解试时的情形,感慨仕途风波,写诗道:“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以《庄子》寓言中的蛮触之战比喻宦海的名利权势之争,劝慰老友在政治斗争中当“冷眼看升沉”,享受回归自然田园的那份自由与惬意。此时的杨万里,不是去阿谀新皇,攀附新贵,而是尽可能地安慰老友,这里彰显着的不仅仅是一份深厚的友情,更彰显着杨万里对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坚守,字间流淌着的是一份不为功利权势所移易的浩然正气。

此外,宁宗庆元党禁,韩侂胄打击政敌,周必大被列为伪党,处境尴尬。此时杨、周二人均已退居庐陵。杨万里不时的拜望与诗歌唱和,除了二人惺惺相惜的乡谊之情外,亦是杨万里浩然正气使然。据笔者统计,在宁宗庆元年间,杨万里与周必大交往计29次。其中,庆元元年(1195)6次,包括正月入吉州城见周必大,三月用周必大韵赋牡丹诗,七月贺周必大致仕归乡,十一月贺周必大冬等,诗文交往主要有《贺周丞相致仕启》《大丞相益国公周公访予于碧落洞天刘敏叔写以为图求予书其后》《丞相周公招王才臣中秋赏梅花寄以长句》等;庆元二年(1196)5次,包括正月贺周必大年,三月入吉州城访周必大于平园,十一月贺周必大冬、为周必大天香堂撰文、送周必大牛尾狸,诗文交往主要有《贺周丞相年》、赋《玉蕊》、《题益公丞相天香堂》等;庆元三年(1197)2次,包括正月贺周必大年,并答谢周必大年礼,诗文交往主要有《谢周丞相年节送一麞十兔》等;庆元四年(1198)4次,包括正月贺周必大年,二月回复周必大贺函,六月以尽牍寄周必大,十一月至吉州城贺周必大冬,诗文交往主要有《回周丞相贺进爵开国子转太中大夫》《答周丞相》《贺周丞相戊午年冬》;庆元五年(1199)9次,包括正月贺周必大年,四月赋周必大平园牡丹、和周必大诗、再和周必大诗、以尺牍与周必大,十一月以尺牍与周必大贺冬、入吉州城贺周必大新楼落成,二十月以尺牍答周必大、入吉州城见周必大,诗文交往主要有《己未贺周益公年启》《赋周益公平园牡丹白花青缘》《和益公见谢红都胜芍药之句》《益公和白花青缘牡丹王字韵诗再和以往》《答周丞相》《与周丞相贺冬》《答周丞相谢看楼》《益公新作三层百尺新楼署曰围山观贺以唐律二章》等;庆元六年(1200)3次,包括以尺牍答周必大,十月得周必大“彼此免冬年交贺之礼”寄言,十二月谢周必大年礼,诗文交往主要有《答周丞相》《回周丞相送一麞四兔》。

在宁宗庆元年间,周必大与杨万里交往计44次。 其中,庆元元年(1195)13 次,庆元二年(1196)15次,庆元三年(1197)7次,庆元四年(1198)2次,庆元五年(1199)6 次,庆元六年(1200)1 次。 周必大与杨万里的交往多以唱和诗、书信及题跋为主。唱和诗包括《廷秀用进退韵格赋奉祠,喜罢感思诗次韵》《中秋招王才臣赏梅花,廷秀待制有诗次韵》《乙卯冬杨廷秀访平园即事》《次韵廷秀待制,寄题李纪风月无边楼》《次韵杨廷秀待制,寄题朱氏涣然书院》等,书信包括《与杨廷秀宝学》《与杨廷秀宝学札子》《回乙卯贺冬启》《回乙卯贺年启》等,题跋包括 《跋杨廷秀所作胡氏霜节堂记》《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题杨廷秀新淦胡氏义方堂记后》《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等。

从上述统计可知,庆元年间,杨万里和周必大的交游非常密切。这几年间,从《文忠集》信函来看,杨万里每年冬至及新年都向周必大致贺,直到得周必大寄言“彼此免冬年交贺之礼”。这几年间,他们一起作文题诗,相互唱和,共赏奇文。他们互相拜访,共论乡谊,共析疑义。他们一起酌酒品茗,互赠山味,共享田园之乐。此间可见,在朝廷上的权势之争波及周必大晚景处境的时候,杨万里不离不弃,对周必大的态度不移不易,实践着一份士人的操守,彰显着刚正凛然之风。

正如周必大所言,“友人杨公廷秀平居温厚慈仁,真可解愠,临事则劲节凛然,凌大寒而不改。”[11](P504)“立朝谔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当求之古人。真所谓浩然之气至刚至大,以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间者。”[11](P265)其实,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岂止是杨万里一人所独具,它亦流转于杨万里和周必大二人交往五十余年的历史时空之间。

综上所述,庐陵文化,历来以忠义之正气闻名于世。庐陵先贤欧阳修、杨邦乂,同时而稍长于杨、周二人的胡铨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正气凛然的节义之士。这些庐陵乡贤的刚正气节影响着杨万里和周必大,他们以终身不改的浩然正气交往始终,最终二人一起位列庐陵“五忠一节”,共同建构起庐陵正气文化,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庐陵孝宗庆元
曹庆元
美丽庐陵
庐陵某者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堆花杯”庐陵诗词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浦城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
赞庐陵
皇帝为何要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