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和 颜之宏
2019年7月,厦门市神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水波在“民情驿站”听取居民意见
提及厦门,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幅拥山傍海、高楼林立的美好画面。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也是一座现代化旅游城市。
但在厦门老城区的许多角落,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充斥着这样的场景:头顶缆线交织如网,脚边垃圾臭气熏天,步道被车辆挤得无处下脚,连花坛也被占去种菜养鸭。
这些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风吹日晒,现已尽显“老态”,配套不足、环境不好、管理不善等问题逐渐凸显。
厦门市在老旧小区改造问题上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将新老问题逐个击破,形成了一套体制活、有创新的改造方案。自2015年试点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318个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厦门模式”已向全国15个试点城市推广并得到了肯定与好评。
“厦门模式”,究竟是如何破解老旧小区改造困局的?《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来到第一批试点小区中的神山三航小区和阳台山6-14号小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神山三航小区是原交通部第三航务局六处的职工宿舍,是个正儿八经的“老旧小区”——老、破、乱、旧,几乎“承包”了老旧小区的所有问题。殿前街道神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水波说:“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坚持‘先民生后提升的方针,绝对不搞面子工程,先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再对小区形象进行改造提升。”
改造开始前,小区居民占地种菜和违章搭建的现象很普遍,不仅有碍观瞻,还严重压缩了公共空间,居民休闲无处可去。如今,小区一进门右手边是一个小广场,能容纳约40人,地上大大的“舞”字格外醒目。“这里原来是一片菜地,被大家挖得到处是黄泥。现在改造成了休闲广场,白天办活动,晚上跳舞,可热闹了。”张水波说。
道路破旧、排水不畅等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小区居民的顽疾。殿前街道调研员李家华说:“原来这里一下雨就积水,人称‘水上威尼斯,居民叫苦连天。”面对种种乱象,社区党组织发动党员率先加入改造,以示范为引领,以少数带多数。党员代表和热心居民还挨家挨户宣传改造政策,反复与不愿配合的住户进行面对面交流。李家华说:“我们基层党员找居民做工作实际上不止一次两次,很多时候要十次二十次才能成功。”
改造之初,为了更好地征集民意和了解居民最迫切的需求,社区党组织召开了4次专题座谈会、3场现场意见征集活动,还在热心居民陈玉汉家门口设立了“民情驿站”。李家华告诉本刊记者:“大家有什么顾虑都會拿到这里来讨论,问题解决了,心里畅快了,自然就愿意配合了。”
厦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组织、群众参与、资金筹集、长效管理” 四大创新机制。
通过党员带动和民主协商,居民纷纷让出此前占用的道路,甚至自发加入门前屋后的清理和建设中,配合施工团队完成了道路管网等公共设施的改造。
神山三航小区的另一个特点是老龄人口多。为保证老年人生活安全便利,社区对室内室外均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据了解,小区全园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各个功能分区均留出了敞口,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进出无阻。楼道入口处增设了安全扶手,三楼拐角处也安装了折叠座椅,可供老人中途休息。
街道还以每户4000元的标准,为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家庭内部人性化改造。陈桂祖老人常年高血压和便秘,社区不但为其配置了专用马桶,还给厕所门槛铺上台阶,安装报警装置,既提供了便利,又保障了安全。他的女儿陈宜灵说,政府越来越关心老人的生活,这让在外上班的子女心里踏实了许多。
在党员代表、热心群众、社区街道和建设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神山三航小区完成了道路和雨污水管道改造、适老化改造和公共空间美化绿化等项目,老旧小区堆积多年的难题逐一得到解决,小区重新焕发了活力。
除上述老问题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老旧小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阳台山社区为例,由于小区建设时没有充分规划停车位,而住户私家车辆日益增多,小区附近经常出现交通拥堵、车辆停放困难的现象。此外,厦门2016年启动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对老旧小区居民提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要求。
2019年11月19日下午,本刊记者跟随阳台山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林雅来到阳台山6-14号小区。该小区原为厦门市粮食局和厦门面制品厂、首饰厂职工宿舍,在2015年9月成立小区首届业委会之前,一直处于无物业、无业委会的状态。
改造前,小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面积不大,再加上有车住户较多,小区一到晚上就车满为患,有的住户甚至把车停在了附近的马路边。上下班高峰期,附近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居民出行。
吴林雅介绍说,目前,市政部门在小区附近新建的升降式停车楼已投入使用,为附近居民停车提供了极大便利。
市政停车楼位于小区后方,从后门穿过不到一分钟即可到达。车库管理员林丽敏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停车场有258个车位,每天停的车有100多辆,大多数车主是办卡用户。这里月卡的价格是630元,一次购买半年即可赠送一个月,均摊下来相当于每天18块钱,还是比较实惠的。”
对于垃圾分类,阳台山社区从一次次活动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新路子——以家庭为单元、以积分兑换礼品为形式引导居民从源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
2019年1月,该社区正式推出“益起扮靓家园”公益项目,并发动周边商家进行爱心合作。吴林雅说:“有的商家提供购物优惠,有的赠送礼品。居民每天投放垃圾后会根据分类情况得到相应积分,攒够积分即可去社区兑换礼品或去周边商家消费。如此一来,居民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019年暑假,社区党委面向小朋友开办了“阳光小课堂”。孩子们不仅能参加阅读、绘画和剪纸等课程,还可以参与有关垃圾分类的微公益活动。在两个月的暑假实践期间,社区鼓勵小朋友每天“净走”一小时,捡拾小区垃圾并分类,有时还要向沿街店面发放宣传材料和调查问卷。吴林雅说:“有几个小朋友坚持得特别好,连续30天一天不落,大雨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老旧小区改造的“厦门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解决基层问题上行之有效,是因为抓住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从更深层次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是坚持补齐民生短板,健全项目组织机制。厦门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被纳入了全市宜居环境建设行动,依托市宜居办,统一协调推进;建立了“市级筹划、区级统筹、街道组织、社区实施、管线单位专人负责”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部门密切协作、高效运转。同时,根据轻重缓急,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制定分批、分阶段实施计划,优先实施居民改造意愿强、市政配套历史欠账较多、居民出资比例高的小区改造。此外,按照“先民生再提升”的要求,围绕“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筑物本体、公共服务设施”四类20多项内容,重点解决居民用水、用气、用电等问题。
2019年暑假,厦门阳台山社区的孩子们冒雨参加垃圾分类微公益活动
其次是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参与。广开言路征集“金点子”,召开改造意见征求会、社区事务听评会等,加强了居民群众与代建、施工、管线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做到了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居民通过自筹资金、参与志愿服务、组建自治小组等为改造出人出钱出力,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三是坚持“谁受益谁出资”,多方筹措资金。厦门市通过“居民出资+管线单位投资+财政以奖代补”等方式筹集了小区改造资金:小区红线范围内改造提升资金以居民出资为主,包括房改房维修资金、日常专项维修资金、公共收益、捐资等项目,财政按比例“以奖代补”;小区红线范围外区域由各管线单位投资,财政实施“以奖代补”。同时,多元拓展公共维修资金募集渠道,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公共收益”等方式,建立老旧小区维修资金归集、管理、使用机制,为小区公共管理及房屋后续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将小区公共房屋出租、停车费等公共收益充实到小区管理维修资金中,增强了老旧小区“造血”功能。
四是坚持居民自治共管,深化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各小区实际,组建自治组织,筹建小区业委会,制定居民公约、自治章程,积极推动党员进自治组织,切实提高了自治组织的先锋服务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引导小区实行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服务、菜单式物业管理专项服务等多种专业管理模式,促进了小区管理的规范化、可持续。最后,发动居民认养认管,积极推行志愿服务,引导发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进行小区卫生保洁、巡逻值班,部分替代了“物业管理”职能。
自2015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以来,厦门全市已累计完成318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建筑面积约235.01万平方米,共996栋,惠及居民3207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