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羽,李宪芝,刘春山,焦仁宝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和企业直接衔接的一种新型方式,是培养适合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号召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方式、多渠道转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双方的利益所需,制定相关文件及规章制度,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据相关材料显示,当前省属高校校企合作一般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问题是关于“产”和“教”的有机融合,它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国内高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入到教学课堂,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高校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发挥高校的优势,借助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人才市场适应能力。企业需要借助高校共同培养出适应自己企业的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要针对地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地方企业所需的新型人才。[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现双方互赢的一种合作形式,高校和企业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产业,产业与对应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省属高校应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使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对于学生来说,整个学习模式是基于企业实际工作的实习过程,以及在接受职业培训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校而言,整个培训制度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有效利用了企业的现有设备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了解企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对企业而言,整个培训制度可以通过“生产教育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合作”降低雇用和培训员工的成本,直接接受符合职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2]
1.在政府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进程方面。十九大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布局,对重点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分工。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2.在高校自建合作模式方面。近几年,省属高校科研实力逐渐增强,具有科研实力的教师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跟当地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与研发。依据国家的政策,双方进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企业负责支付相关研发费用,高校教师负责进行项目研发及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制。
3.在各地方企业借助高校研发平台开发新产品方面。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费用,就能实现很大的收益。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高校现有的研发平台,研发企业未来的新产品、新设备等。企业派出新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到高校实验室及试验现场,根据自己企业的需要,学习和研发新产品,通过高校的试验平台进行中试试验及相关的调试工作。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要利用各种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推进自身主动性寻找对口的高校进行项目合作。[3][4]
首先,省属高校目前主要以理论教学和课堂传授为主,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基地达不到校企合作的指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在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中,虽然高校以各种方式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但企业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从而积极性不高,这是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当前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也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和企业应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健全法律法规是有效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存在一些问题未说明或说明不具体的内容。[5]同时,地方政府不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明确其相应的权利与职责。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抓手,搭建一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应明确自己的位置,认识到在整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认清校企合作的重要性。[6]对于高校来说,要掌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期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向,严格执行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理念,有效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要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企业带来的利益,这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新生力量的补充。
为了更好的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加强师资本身的实践能力。目前,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博士学位和高水平知识,但实践能力缺乏,所研究的科研成果还不能全部转换为生产力,因此,高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水平,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两大组成部分就是高校和合作企业,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地投入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要加强合作意识,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向上级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申请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有了经费保障才能有效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稳定的实施。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省属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是高校提高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国家政府实时制定并完善配套相关法规,需要积极调动高校和企业的参与性;需要高校教师要走出校园,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校、企共同的努力,各尽所能,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