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瑜辉,侯彦杰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都需要依托于自然界,但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引起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已经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创新生产方式,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一直重视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并注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国家发展更是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今,生态问题依然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现实问题,虽然我国环境治理已取得一些成绩,但生态建设并不稳固,我国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着眼于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传统自然观的优秀部分,总结以往的教训和成就,形成了新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无论人类如何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资源,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要依附于自然,人类活动也会受到自然的限制,马克思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二者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当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时,自然会逐步融入人们的活动之中产生人类的印记,而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会将自然变为自身的生产生活对象,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当然正如人的身体机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消耗,这种自然资源的提供并不是无限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对自然的依附,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解,这种和解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科学的利用、合理的改造自然,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角度进行阐述,将此思想在实践中化为生动的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发展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是结合中国实际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环境部分汲取养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的传统观念,儒家“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总结,儒家这一思想观念强调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人与大自然处于平等地位应该和谐共存,不能生存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法家“道法自然”强调人们要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法则不可违逆,要顺应自然,在适合的范围内能动的改造自然,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过分的开发、破坏、改造自然终会受到惩罚。而“仁爱万物”思想指出人类活动还要顾及其他生物,这种仁爱要扩大到世间万物,人在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兼爱他人与万物,与万物共同成长发展,这些传统自然观都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发展方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同时反对人类中心论,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实际情况证明,违背自然规律是无法长久发展的,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蓬勃发展。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运用了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无论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还是仁爱万物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自然观,这些自然观念依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思想指引。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总结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并汲取我国传统自然观的有益部分,将这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发展相结合,把握中国国情,既要以人民为中心,又要尊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寻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其内涵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
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自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自然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兴旺则人类社会就会兴旺发展,而自然环境衰退会使人类社会衰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而后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问题不仅是关乎我们党的使命宗旨,也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因此在发展中要将生态保护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阐述了人与自然紧密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人类的一切发展与创造都离不开自然界的馈赠,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本身。当二者和谐相处时,整体就会更加繁荣发展;当人类过于消耗破坏自然时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只有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道路。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生产力等都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这种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换取的,同时生态的破坏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表明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要改变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生产方式,要坚定遵循绿色发展方式,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二者发展相结合,只有拥有绿水青山才能产生更多财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生产污染节能减排,坚持绿色消费方式,资源循环利用,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来实现发展。习总书记这一理念纠正了发展思路,提供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只有践行绿色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坚持将生态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才能在整体上促进我国各方面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发展的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纵观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人民优先要解决生态问题。因为随着发展的加快,人民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从吃饱穿暖的诉求发展到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注重空气、水等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目的在于民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坚持这一宗旨为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方向,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发展一直以人民为中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人民幸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突出的民生观,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定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这一观念主要指出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科学性,改变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分离分散式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系统整体性发展,习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治理生态环境就要对山水林田湖做统一的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维护生态良好发展需要各要素间相互配合,例如想要治水就需要做好山区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想要固沙保土就要大面积种植草原、树林;想要储存水资源就要保护湖泊。由此可见,想要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所有生态要素的共同发展,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同时要从源头开始保护,以自然修复为主系统治理。因此,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科学理念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又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各要素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动员各方力量,将人、社会和自然统一起来,才能使生态文明整体发展。
全力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制度与法律的规范,“只有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又可靠的保障。”[6]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以往生态治理成绩不突出,污染破坏情况不断,例如雾霾、沙尘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与不严格,不健全的制度法律有很大关系。不严密的法律制度使得执行不得力,惩罚无关痛痒,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个人不重视生态问题。生态的安全与否影响甚广,一方面,生态破坏导致不能持续发展,由此影响人民生活,生活的不舒适不安全使得人心不安。另一方面,一些生态问题甚至会大面积扩散,从而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需要长远的修复时间。因此只有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保障建设的有序进行。习总书记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以八项制度为重点,健全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实行生态治理的追责制度,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生态治理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民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大国担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美丽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习总书记不仅关心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积极倡导全世界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指责并质疑我国没有真正的生态思想理论,没有真正进行生态建设,而我国却用实际行动来展现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是全球性的,每一个国家都不能逃避,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世界,是一种生态共同体,需要通过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仅惠及国内也对世界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示范实践作用。我国不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更是引领者,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与各个国家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挑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及坚持履行全球环境公约,并将经验、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符合我国坚持的外交合作原则,维护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进行了解答,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明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理念与丰富哲学内涵。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依存,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生态治理经验的总结,为今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与目标要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生产力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最终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这一理念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的范畴,表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间的关系,过去强调人的能力,实际上生产力离不开自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已经涉及并影响着生产力的方方面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我国大力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这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既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又包涵中国传统自然观。曾经西方发达经济体过度追求生产利益最大化,出现了工业生产与生态相冲突,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过度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他发展建设中,这样才是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是富有科学性的、系统性的,其思想立足于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背景,并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价值的系统超越,又宏扬和发展中国传统自然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详细系统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挖掘思想内涵,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