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意蕴*

2020-02-12 19:03陈树文吕伟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本质马克思

陈树文,吕伟强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斯芬克斯之谜”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奥秘,破解这一奥秘的钥匙在于能否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的本质。古今中外围绕这一命题,哲学家对人为何物或者人的本质作出各式各样的解答,虽偶有闪光点和合理性,但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抽象人”的泥潭。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超越了传统哲学的错误片面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什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始终保障人的权利、不断致力人的发展、全面彰显人的价值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时代条件紧密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进程,也即“三个拐点”可以简述为:经历了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途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阐述“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类本质,终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个体本质“三个拐点”的曲折发展。[1]

(一)“第一拐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始于参加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他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尝试探索何为人的本质。他不满足“抽象的人”而落实于具体的人,肯定自我意识和理性价值,指出“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积极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固守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类的本质,坚持理性和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及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觉察到仅靠自我意识不能理解现实问题,立法过程不是由理性和自由来支配,而是决定于物质利益。此时他已经意识到了唯心史观的缺陷,开启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是必须看到,马克思此时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而不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1843年3月,马克思伴随着“苦恼的疑问”离开了《莱茵报》。经过短暂的艰难探索,他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马克思在《导言》中鲜明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3,人的最高本质在于人自身。其实这个命题在费尔巴哈那里就有过表述,但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的维度上去把握人的本质,这正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流变第一拐点的标志。

(二)“第二拐点”——“自由的有意识活动”

1844年,马克思以《手稿》为开端研究政治经济学,尝试克服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从经济学理论上去剖析人和现实社会的异化,标志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流变第二拐点的出现。

马克思在《手稿》中透过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去探讨人的本质,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162,“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162,从而把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归结为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与费尔巴哈分道扬镳,进一步扬弃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一方面,费尔巴哈只是从自然属性上界定人与动物的区别,而马克思指出真正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劳动;另一方面,马克思从一般物质性劳动出发去阐述人的本质,这和费尔巴哈以理性、爱和意识作出对人的抽象规定截然不同。

但是不可否认,此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还残留着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印记。一是马克思依然沿用费尔巴哈类本质方法论,只是对人和动物作出区分,却没有把握人和人的区别,更没有从社会、阶级和历史上界定个体差异性。二是马克思此时对劳动作出的理解并不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劳动,因此从事这种劳动的人也不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这必然导致对人的本质进行抽象化解读。

(三)“第三拐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手稿》后,随着经济学哲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彻底揭露了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认识原则,清算了自己以往残留的旧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最终对认识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作出科学回答,标志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流变第三拐点的完成。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然仍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已经从交往关系的维度入手,彻底清算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全面分析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这预示着他有可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1845年春,马克思在《提纲》中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开始用实践的观点科学考察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历史。马克思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3]502费尔巴哈错误就在于脱离人的实践,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抛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巨大影响。但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3]501,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1。这一命题为马克思提供了解答人的本质的钥匙,既深化了用劳动来区别人和动物,又从社会关系来把握人和人的差异。

随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指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4],这样马克思就把能动性和现实性统一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之中,完成了对传统哲学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于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之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的创造愿望,支持人民的创造活动,发挥人民的创造才能,通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落实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每一探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每一认识实践的突破和发展、每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无不来自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梦奋力实现的砥砺前行中,正是因为高度肯定人民的智慧,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准确把握人民的需要,不断总结、提倡、推广和运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我们才取得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一方面,必须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通过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来完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必须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伟大实现,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二)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也是现实的集中反映和必然抉择。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不断地将如抗日战争中的地雷战、地道战,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创办乡镇企业,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连点成片、提炼升华,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当下我们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机遇挑战并存的“窗口期”,这是处于矛盾问题交错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时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渗透腐蚀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收入差距过大之间的矛盾,中国外交的和平实践和西方国家的刻意歪曲之间的矛盾等等。身在最前线、最基层的人民群众,距离问题最近,看得最透彻,思考问题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对这一系列困难问题最有发言权,同时,他们对纠偏挑刺助力发展也有很多最朴素的见解和最管用的办法。

在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坐标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和人民群众走得近、有联系、谈得来、互了解,与人民群众在心灵上相通、在实际工作中并肩奋斗,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三)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不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权益。

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衡量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深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衡量标准。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矢志不渝的根本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深入推进的力量源泉。牢记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更加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激发、汇聚起无穷的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破解各种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取得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意蕴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7]11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也处于动态的、多维的变化之中,但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其实践性,尤其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精辟概括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思想结晶,不仅是历史实践和科学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随着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对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历史上“以神为中心”思想、“以君为中心”思想和“以物为中心”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对真正体现大多数人利益的实践活动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为人民服务庄严地写进党章,并将这一根本宗旨一以贯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但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

历史上不乏主张类似人本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思想从未变成人们的普遍共识和具体实践。与此不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体现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而且成为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识和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其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途径或方法。这一思想不仅为一切工作规定了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而且提供了衡量是非得失的基本尺度和判断标准,更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如何规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下,每个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会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我国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7.4%,实现了与GDP增长基本同步。[8]这些数字,实际上折射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显著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甚至贫困群众。这就要求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经济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美丽中国人人发展的良好局面,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入人心,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人民群众的民生改善中去,使人民群众在参与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童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