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基于校园欺凌防治的视角

2020-02-12 19:34段晓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情绪校园技能

段晓璇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吉林 132001)

引言

近年来,校园暴力和欺凌等新闻事件频繁被爆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类题材的电影也相继应运而生,引发观者共鸣。根据最高检数据,2018年以来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在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显示:46.2%的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40.7%的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18.6%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关于校园欺凌的初中生追踪调查显示:有49.6%遭遇过言语欺凌,37.7%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的欺凌,19.1%遭受过身体的暴力伤害,甚至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里的以语言攻击、肢体伤害、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为主要形式的恶意伤害行为事件。对受欺凌者来说,这一现象不仅造成其身体上的创伤,还容易在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甚至可能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发展或者角色逆转成为欺凌者的帮凶甚至欺凌者。对欺凌者来说,危害也显而易见,形成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欺凌事件为何频繁发生?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监管不力、社会不良因素诱惑等,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治理的视角探讨校园欺凌问题,尤其关注欺凌行为发生后的应急性处理”,较少有研究从预防的视角进行探讨。事实上,防治校园欺凌,预防是根本。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国际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中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对校园欺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然而,我国当前的现实是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提高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智力教育与情感教育失衡,使得中小学生因缺乏情绪、情感关照而面临诸多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为诸多校园欺凌事件的一大诱因。因此,探寻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带来的伤害,获得应对欺凌的基本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情感能力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社会情感能力是社会能力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在认识和管理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的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

20世纪90年代,酗酒、吸毒、枪杀等校园危机在美国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在文化多元的美国,极端利己主义的滋生使得一些青少年社会情感荒芜,对他人、对社会自私、冷漠,情绪消极甚至自杀等行为日益增多,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认知缺失、错位是校园危机的重要影响因子,对校园危机具有重要影响,学界开始关注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并对其展开大范围的研究。1994年,费策尔机构在其组织的会议屮首次提出了“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这一概念。同年,丹尼尔·戈尔曼等人成立研究社会情绪学习的组织“CASEL”(即“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并以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为研究基地,专门为教育者、研究者完善SEL理论、扩大实践以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方针来促进学校范围内的社会情绪学习的实施提供帮助与指导。

CASEL将SEL定义为:人们获得、运用与理解和管理情绪、设定和达成积极目标,理解且共情他人感受,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做负责任的决定有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过程。CASEL界定了社会情感学习的五组核心能力,即SEL的5个维度:

自我意识,是指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准确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有自信心,有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维。

自我管理,是指在不同情况下成功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处理焦虑,控制冲动,在挫折与阻碍面前坚持不懈,设置学业目标并监督自己不断向目标靠近和进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社会意识,能够从不同的背景和文化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理解行为的社会和道德规范,尊重、理解他人的感受。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能够与不同的个人和团体建立与保持健康和有益的关系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清晰地沟通和倾听,与他人融洽相处、合作以抵抗不当的社会压力,预防、管理并解决人际冲突。

负责任地决策,是指基于道德准则、安全考虑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做出建设性的选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予以现实的评估,学会在困境之下冷静思考。

二、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校园欺凌日益严重和普遍的问题,正引发世界各国教育人士的共同关注。随着校园欺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缺陷的角度去研究、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这只是针对欺凌行为本身的被动的应对性策略,治标不治本。基于此,研究者们转变观念,开始探索一种新路径——积极主动的建设性策略,以转变学生态度、动机、促进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教授学生技能等为重点的预防策略。美国州教育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Education,NASBE,2013)指出:培养健康的社会情绪能力对于战胜欺凌和培养儿童、青年在学校和生活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最有效的欺凌预防方法是普遍的、多元素的和基于技能的干预,包括社会情绪学习和积极的行为干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情感学习是当前国际上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五项核心技能: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其中,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前两项技能主要针对个体认知的发展,即通过正确判断和认识自身的感受、能力优势,发展自信心,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效掌控自身情绪,控制冲动,为社会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后三项技能主要是针对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即在认知技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感受他人的思想、行为,学会包容和接纳,建立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和冲突解决技能。

1、通过发展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自尊、自信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技能。

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表现为不自信,自尊心低,胆小怕事等,被同龄人群体边缘化而受到欺凌。教师和家长多观察,多给予理解、关心和尊重,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以优补劣”,创造和谐、理解、轻松的心理氛围。

2、通过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提升自我管理技能。

情绪是欺凌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又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就可能会发生欺凌行为。而如果受欺凌者也同样以强烈的情绪反应应对时,则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增加受害的可能性。因此,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是提升自我管理技能的关键。比如,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注意力转移法,合理的发泄、认知重评等。

3、通过发展移情能力,提高社会意识技能。

移情,也称共情,是指能使人觉察、体验、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品质或能力。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由于缺乏移情能力,感情冷漠,态度消极甚至对抗,他们漠视甚至挑战规则、规范,对他人的行为缺乏理解和感受。培养移情能力,可以直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比如,提供情绪体验的机会;学会换位思考等。

4、通过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欺凌是发生在同伴团体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地位和同伴关系会对欺凌有很大的影响,交往技巧、社交能力低下,际关系紧张的人容易遭受欺凌。因此,建立友善的同伴关系,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社交能力可以减少受欺凌的危险。

5、通过教授冲突解决策略,提高负责任的决策技能。

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被动、激进的、情绪化的应对欺凌情境,学会使用问题解决策略,恰当地评估所处情境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发生,从而降低欺凌行为的发生。比如学校建立系统并细致的冲突情境应对技能课程,结友型/调停型同伴支持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等。

猜你喜欢
情绪校园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画唇技能轻松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