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及防控措施

2020-02-12 11:45:40费小琴张华春
关键词:病区儿科口罩

费小琴, 张华春, 陆 巍, 陈 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儿科, 上海, 200032)

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2-3]。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有发病[4]。尽早筛查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在减少交叉感染及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5-6]。现将儿科病房护理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团队实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本院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重点专病“小儿汗病”牵头单位、上海市卫生局小儿肺炎重点专病单位、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徐氏儿科特色流派分基地”、上海市“小儿肺炎中医专病联盟”牵头单位。儿科团队于2012年成立“徐小圃学术思想研究室”。科室住院收治患者数前3位的优势病种为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哮喘。现有病区护士12名,平均33岁,平均工作11.5年,本科学历占比达50.00%,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7名、护士4名。

2 规范培训防护方案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意识及能力,医院组织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及防控工作培训会议。为积极响应并有效落实,力争医护人员“零感染”,儿科由科主任牵头组织科内医护人员培训并梳理关键流程。根据医院感染科防护方案,护理团队利用晨交班及科室微信群,反复强化防护方案及防护操作培训,要求重点流程、环节人人过关。

3 护理管理

3.1 人员管理

3.1.1 护理人员管理: 为保障患儿得到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提供护理人员合理休息,避免交叉感染风险,以及杜绝防护物资的不必要浪费,病区内护理人员实行12 h翻班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为进一步保障患儿护理安全,每位医务人员上岗前均进行体温监测并登记,体温异常者不予上岗并汇报病区护士长,及时排查体温异常原因,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居家隔离,每日跟踪体温波动情况。以病区为单位,每日向护理部上报所有护士体温情况。

3.1.2 患儿及家属管理: 为保障在院患儿及家属的生命安全,减少交叉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率,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病区实行门禁管理,住院期间严禁患者请假离院;每位患儿允许1名固定陪护人员,并要求其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其他人员进行探视。入院时即完善并签署家属健康信息申报表,且每天用非接触式远红外测温仪对每位陪护人员监测体温并做好记录。患儿入院时,向陪护家属详细介绍病区环境、基本设施及使用时间、床位护士、床位主管医生。核对患儿手腕带信息与病历本信息,详细询问患儿外出接触史、过敏史、既往史、胎产史、现病史、用药史等基本信息,查看患儿皮肤(包括温湿度)、牙齿、舌苔、脉象、毛发、黏膜、甲床等体征,针对采集的基本体征给予相对应的饮食宣教。陪同患儿及家属至床边,并拉起床档,宣教住院安全。向家属强调患儿的手卫生、佩戴口罩等安全防护措施。入院时患儿体温异常者,遵医嘱予以预防性单间隔离治疗。

3.1.3 病区后勤保障人员管理: 为保障病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合理休息,避免交叉感染风险,充分保障患儿安全,以及杜绝防护物资的不必要浪费,与后勤保障处沟通协商后选派高年资的员工进行病区保障工作,上岗前进行体温监测并登记,体温异常者不予上岗。

3.2 物资管理

在防疫期间,医院面临着重点防疫物资紧缺的困境,应合理领用防疫物资。科室根据每日各种物资的消耗量,推算每周需要量,按需领用。为合理规范使用防疫物资,每天由专职护士负责库存清点,科内建立各种防疫物资消耗清单,施行实名消耗,落实到人,避免浪费。每天由专职护士负责清点、启动各类急救贵重仪器,保证各仪器完好;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按规范进行终末消毒;每周三按规范进行物品消毒;每周护士长负责清点各类物品,保证有效、有序、合理使用。对患儿用可复用餐具用2 000 mg/L消毒灵溶液浸泡30 min后再规范清洗消毒。医用外科口罩严格按照要求每4 h更换1次,如遇污染或潮湿随时更换。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圆帽、鞋套不得重复使用,并作医疗废物处理。护目镜在采集呼吸道标本、吸痰等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喷溅操作时使用,并在使用后及时充分浸没于75%酒精内,作用1 h后用双层黄色医废袋扎紧后送供应室消毒处理。防护服及防护面屏按需使用。所有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过程中均不得离开病区。

3.3 环境管理

病区施行门禁管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病区入口处设立缓冲区。关闭所有病区空调,后勤保障人员定期负责空调清洗。病室环境按原病室管理制度要求,保证环境整洁;病室每日2次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 min;病室每日2次按规定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30 min,预热5 min;后勤人员用2 000 mg/L消毒灵溶液湿擦病室区域物体表面;出院床单位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后勤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后,每日2次用2 000 mg/L消毒灵溶液湿拖及喷洒地面,用2 000 mg/L消毒灵溶液湿擦办公区域物体表面。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范处置,特别强调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疗废物及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脱卸后床边装入双层橙色感染性医废袋内,扎紧后用20 000 mg/L消毒灵溶液喷洒表面,用一次性耐压硬质纸箱密封包装并标注“感染性废物”后由专人负责收集及转运,暂存于指定区域,由上海市固体回收中心上门回收处理。病区内抢救室及治疗室均每日2次按规定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30 min,预热5 min;公共区域使用空气消毒器进行全时段空气消毒。

4 防控措施

4.1 一级防护

病区护士上岗前,需在半污染区按规范进行一级防护后方可进入工作区域。穿一级防护顺序:手卫生、戴一次性圆帽、戴外科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衣、戴手套。脱一级防护顺序:脱手套、手卫生、脱一次性隔离衣、手卫生、摘外科口罩、摘一次性圆帽、洗手。脱下的防护用品内侧朝外,放入双层黄色感染性医废袋中按规定规范处理。

4.2 二级防护

对于接触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医护人员进行二级防护,患儿由专人进行护理操作。穿二级防护顺序:手卫生、戴一次性圆帽、戴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戴一次性帽子、加戴外科口罩、穿隔离衣、穿防护服、穿鞋套、手卫生、戴手套。脱二级防护顺序:脱手套、手卫生、脱防护服及鞋套、手卫生、摘一次性外科口罩及圆帽、20 000 mg/L消毒灵溶液喷洒医废盖和医废桶、手卫生,离开病区;半污染区内洗手、脱一次性隔离衣、手卫生、摘护目镜浸没于75%酒精浸泡1 h、手卫生、摘防护口罩及一次性圆帽、洗手。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吸痰时加戴面罩,手部有损伤时戴双层手套。脱下的防护用品内侧朝外,放入双层黄色感染性医废袋中按规定规范处理。

4.3 疑似病例转运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院内会诊,同时通知感染科,确保接受人员获知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准备氧气枕及相应生命体征监护仪器,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必要时保持2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由有资质的护士负责转运,必要时由有资质的医生一起转运;转运过程中根据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至转运科室后做好交接并签字确认;参与转运的人员均按二级防护要求进行自身防护。

4.4 健康宣教

落实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海报与口头宣教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及防护知识。由护理人员实际演示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方式、口罩佩戴等正确的卫生习惯,在病区内滚动播出相关视频。在病室洗手间内,提供医用洗手液,督促患儿及家属勤洗手。病区公共区域内间隔1 m放置快速消毒剂,以便各类人员及时进行手卫生。

综上所述,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室应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意识,加强疾病知识的认知宣教,规范应对流程,疏导医护人员的不良情绪,此外,加强病区内人员、物品、环境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从而杜绝一切可能的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病区儿科口罩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儿科专栏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戴口罩的苦与乐
意林(2020年9期)2020-06-01 07:26:22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08
雾霾口罩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要戴口罩的雾霾天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