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2020-02-12 09:1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育人思政

张 英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课程思政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 年率先提出的,它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充分说明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且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指明了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1、《大学语文》具有课程思政的强大基因

《大学语文》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提高学生思政素质提供基础性保障。在历史上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通过文学作品的教育、感染来教化世人,文学作品被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善民心”“聚人心”,培养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责任感的载体或工具。正是注重文学作品社会意义的价值引领,才提出了“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等文学创作的理念。“以文化人”的理念,反映到教育上则体现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而孔子提出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更是明显地强调了知书,首先是为了明理,明理则利于修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立德树人。正是因为“以文化人”的理念和“文以载道”的主张,作为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饱含家国天下、修齐治身、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引领,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正是依托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载之道,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而师者担负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传道职责,以文中所载之道教育和培养一代代炎黄子孙。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深刻的育人要素,很多思政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引经据典,通过典故、诗句、短文等形式来充实思政教学内容。所以,《大学语文》具有课程思政的强大基因。

2、课程思政是对《大学语文》的必然诉求

习总书记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同样,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我国历来的语文教育就是注重人的道德培养和价值引领,秉持“以文化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来实施的,这种优秀的教育理念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精华,理应继承发扬光大。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大学语文》的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中玉教授在“我为什么倡导《大学语文》”一文中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正是培养这些品德的有效载体。’”这些都说明了《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工具性的特点,它的教学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层面的“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和“解惑”的任务,其中最重要就是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或者说传承中国魂。正因为“文以载道”的内涵特性,“以文化人”的目的要求,所以《大学语文》必须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强调立德树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1、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习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努力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大学语文》教师要想挖掘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要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了解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不断吸纳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选择与思政教育主题贴切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教学容量大,以南京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该教材共有36 个单元,精读课文116 篇,泛读课文617 篇,教材内容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因此,授课教师完全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进行教授。备课时,教师要能够“深挖文章,感悟其道”,而不要仅仅拘泥于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要在“传道”和“解惑”上多下功夫,挖掘文中所载之道。这里我们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以载道”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所载之道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文章的隐性存在,要想使之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的挖掘及有目的地传道,使其显性化。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文中所载之道,因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往往也会呈现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进一步筛选,紧密地结合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把一些热门话题和热点话题变成教学课题。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关注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因素,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生平写作背景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以及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都是可以深挖的思政教育要素。只有把这些思政要素与我们的语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并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教师在深挖文章,感悟其道的基础上,挖掘出思政教育资源,这是所谓的“钻进去”,授课教师不仅要“钻进去”,更要及时“跳出来”,就是能够密切联系现实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发挥联想,把文中所载之道、作者生平事迹与当下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那些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

3、把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把《大学语文》课直接上成思政课。所以,在《大学语文》中融入课程思政时,要做到“有机融入,不生硬”,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即以所教的课程内容为本,自然地引申到思政教育方面。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的艺术上,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贴切性、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和教学对象的贴切性,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所用语言也不需要纯政治理论术语来完整地阐述,正如习总书记说的:“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来进行讲述,充分发挥文学经典“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大学语文》课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教师仍要坚持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只要在适当的地方,自然地拓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领悟和欣赏文学作品本身魅力的同时,能够深刻地受到课程思政的熏陶。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都不可或缺的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就是失败的课堂教学。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等都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导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因此,在《大学语文》中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时,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人际信念交流与沟通的过程,那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掌握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寻找共感认知较多的内容,把热门话题转化为教学课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热情参与。我们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适当内容,进行小组演讲、小组评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大学语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希望《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过程。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