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并不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播,还需要以英语语言为载体,进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使学生形成能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秩序。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文化自信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在文化交流中向外输出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极尽丰富,需要占用一定的课时才能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各大高校、专业中,大学英语课程规划不尽相同。以黑龙江财经学院为例,非英语专业每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约为60 课时为例,大致分为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其中有一半的课时都需要进行以阅读课程为主、英语交际与语法课程为辅的理论课教育,剩下的另一半课时大部分为实践课程,主要对学生的英语写作、阅读、对话等能力进行培养,最后所剩下的约10 课时的内容才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阅读课程。在这种课程规划上,文化教育所占用的课时较少,只能完成有限内容的学习,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存在不匹配问题,影响了文化自信教育的实际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对如传统文化阅读课程等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往往并非学生对传统文化本身有所偏见,而是将传统文化翻译为英文后,相比普通英语文本具有更高的阅读难度,相比其他内容具有更大的学习负担。此外,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而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中所能给出的信息大多缺乏新鲜感,学习这些英语文本往往不会增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更无法通过传统文化文本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
在大学英语尤其是英语阅读课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一直是重要的阅读材料,但很多教师主要将这些阅读材料作为自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很少将其在课上进行集中讲解。事实上,即便是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长期的英语教育,部分学生依旧存在着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阅读能力较差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做如阅读理解等类型题时,更倾向于阅读问题找材料,而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致课后自学的阅读教育模式实效性偏低,很多学生都不会去主动阅读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此外,由于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专业,导致该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大都出自于生活中因兴趣而获取的知识,缺少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整体化、系统化和理论的培训,导致很多英语教师虽自身具备相应的传统文化造诣,但难以有效应用到文化自信教育实践之中。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学生德行的培育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环境,才能将学生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关系到的教育的成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以期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种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与传统文化不相容的趋势,很多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淡漠、政治信念不坚定、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行为虽然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但本质上仍然是教育的问题,需要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化的表现,这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应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而是要与多学科进行融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得以生根发芽的载体,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唇亡齿寒的紧密联系。作为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语言本身不仅拥有交际沟通的功能性,而且具有其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同样的,英语教育并非仅仅承担着英语这种交流工具的教育职能,更重要的则是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对英语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而这种文化教育又不仅局限于英语文化的教育,作为双向交流的工具,英语教育不仅要进行英语文化教育,更要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化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依托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在形成文化自信的同时坚定政治信仰,成为兼具专业素质与政治抱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在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培养一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水平。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承担以知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师职能,还需要分担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育中。因此,需要组织英语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研讨会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并深入探索英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英语辩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某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辩论。如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从传统的孝文化出发探讨学生勤工俭学行为的必要性,在思想碰撞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需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输出。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英语教育需求,即便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英语专业知识,也无法达到文化与道德教育的需求。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其中涉及到社会环境、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是宝贵的“课程思政”素材。例如,在“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一课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通过剖析孝文化的时代转变、当代内容并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可以看出,文化自信的教育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分出单独的课时,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应从教材出发,对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文化教育价值进行剖析,以在日常英语教育中达到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英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一些时事热点新闻往往兼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做到用英语讲中国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从而培养其文化自信。例如,可以针对社会中的粗鲁和文明现象用英语展开讨论,集合古人通过家风家训等流传下来的文明观念,探讨粗鲁和文明之间的边界。家风家训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大多契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教育中,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与政治素养,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愈发为各大高校所重视,能在拓宽教育渠道的同时,丰富教育知识内容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博等渠道,对中华文化相关的信息以英语形式进行传播推广,在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线上教育提供的多媒体教育渠道,以视频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英语教育,丰富既有的英语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着文化自信教育缺失的现象,其所占的课时较少,学生大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且教师本身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意识也有所不足,影响了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职能发挥。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深入探索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就需要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并以时事热点新闻等为教育素材、以网络为教育渠道,丰富大学英语教育形式,从而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培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