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西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0-02-12 09:01王晓燕
江西农业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培育主体经营

王晓燕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南昌 33008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也是党中央基于乡村面临衰落、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的客观实际,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作出的重大部署。相比资源丰厚的客观条件,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因素是人才问题。如何培育人才,发挥人才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于此,结合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 新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形势

1.1 现代化高科技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保障 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性较强的专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出现,这些组织在经营上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互联网+农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电商平台资源多样,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越来越完善,为培育农业新型农业营业主体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国家政策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力保障 国家为培育职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越来越多受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自愿加入农业生产事业,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技术、懂技术。当前,我国不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继续安排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促进了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1]。

2 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约因素

2.1 培训资源不能共享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了更高要求。就全省范围看,农业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少,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求;教育体系之间的统筹力度不够,比如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不能很好地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培育场所受限,不能很好地整合发力。

2.2 职业培训与现实脱节 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惠民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回乡创业,但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条件依然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专业团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各地政府虽然相对程度上加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训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也组建了专业团队授课,但是授课团队并非扎根在农村的一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的授课计划往往与现实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优化路径

3.1 多模式共享共融机制 第一,构建人才带动引领模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效率。乡村人才精英一般是在能力方面、见识方面、财产方面、素养方面等都超出普通大众,即大众眼中的“能人”,主要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等等。从“能人”中选出一批具有带头作用和示范性的精英,引导愿意投身农业发展及进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精英学习实践知识。这种引领模式更有实践意义,更贴近实际情况。第二,完善现场培训。培训不局限于一个教室一本书,要带领新型职业农民深入现场,间断性、季节性接受培训,下到田间、园区产地,深入现场解答农民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现场培训不仅有助于及时解答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促进专业知识传递。第三,完善项目推动模式。根据全省各地区域优势,对培训的农民进行产、供、销全程产业链培训,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第四,完善“互联网+”培育模式,在智能手机、互联网时代,构建“互联网+”培育模式[2]。

3.2 信任机制下的土地规模流转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更多的保障。要想保证农业做大做强,前提是要规范土地流转,吸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到农业发展上来。随着国家出台系列惠农政策,全省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土地流转要建立在信任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规避土地权属引起的不必要纠纷,让农民能够安心干事业[3]。

3.3 健全政府扶持政策 第一,健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惠农政策,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第二,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资金链不足等系列问题出现。针对此类现象,应制定一系列融资配套的惠农政策,如减免税费、延长贷款期限、降息等,完善融资政策,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解除后顾之忧[4]。

3.4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升自身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全省各地方政府要健全完善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着眼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素质和技能,丰富培训内容,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能力培训、技术培训,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水平,培育出学科带头人,地方能人,培养现代化农业服务人才。第三,利用全省各地惠民政策,吸引有技术的人才返乡,全力打通人才交流互助渠道,妥善解决好“留不住”“引不进”“用不好”的人才问题,促使新型经营主体综合素质、生产和经营能力全方位提升。

3.5 经营模式创新 一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主要依托创意,围绕知识产权这一基础,主体是农业,将美学、艺术学、生态学、景观学、园艺学、旅游学、环境学等等多种学科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形成高质量、高科技元素,带动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根据全省各地方特点制定不同的农业产业亮点,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优势,培育不同层面人才。三是创新发展园区产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建设。以土地整合和土地集中为契机,以承包租赁方式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园区,农户出租土地从中获取利润,同时务工获取收益,共惠互利。四是创新村企合作、集体经济模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出,村社中的能人、有志之士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带资回乡发展地方经济,村社中的能人志士成为发展家乡经济的主力,从而出现了大批村企合一的经济组织,形成公司制企业、股份制经济合作社[5]。

猜你喜欢
培育主体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