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浅析

2020-02-12 07:57方荣辉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

方荣辉

(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1. 研究背景

国家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说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旅游是文化动态发展的标志,两者融合, 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 满足了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 文化产业是1947年提出来的, 有的称为“文化工业”,也有的叫“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固定的界定。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中将文化产业概述为: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及相关活动的集合[1]。分为“文化服务”“相关文化服务”两个部分,9大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的转变,科技的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会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的概念会逐步完善。197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业定义为: 满足旅游者旅游消费需要而提供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集合。

旅游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之一,文化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和旅游的共同目标都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都是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形成新兴业态、新型产业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新型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会产生文化效能、社会效能和推动产业结构再次升级的效能。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通信和广播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通信信息产业。随后,越来越多的产业之间发生了交叉和互动,形成了新兴产业。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可能是技术融合、可能是产业融合、也可能是管理创新融合等,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要素系统。

2.2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最广泛的理论,是产业部门之间依据一定的技术联系、逻辑关系、空间布局关系等形成一定的链条。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等部分。产业链理论是以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为核心,与产业内相关的企业在技术、资本和产品为纽带形成一种新的联动产业形态。这种联动产业形态分为横向和纵向的,纵向的产业链是相同的产业、不同产业环节之间的联动,横向的产业链是产业链相同的环节、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联动[2]。这些产业之间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而进行了更好的配置,产生了良好的联动。

3.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业融合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工农商业文化,形成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尊重三个基本规律: 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尊重创新性和创造性;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按照市场供需规律来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遵循协同化和融合化规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资源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要以传承这种文化为主要任务, 按照市场规律, 依托当地的文化主题资源合理发展经济产业。

现代旅游业产业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后来迅速传遍欧洲。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学术界对旅游业理论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者从供给的角度: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提供相同的服务而形成的一个产业;从需求的角度:为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集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业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众多企业的集合体,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对文化产业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国内学者胡惠林(2006)对文化产业运动的基本形态、 规律、 特征以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陈少峰 (2009)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直到今天,国内众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相关论述从未停止过。1941年德国阿多诺在一篇音乐文章中提到“文化产业”。2004年我国首次公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认为: 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和产品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集合群体。20世纪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逐步凸显出来,美国学者罗森博格(Rosenberg)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技术进步和不断完善的一种新业态。随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阐释[3]。由此可见, 由于技术的变革, 产业间的融合和渗透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来的产业结构形式,满足了市场需求,行业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出现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4.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4.1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吸引人的相同功能

文化产业具有熏陶人们的精神享受、满足人们精神愉悦的功能,旅游业也同样具备满足人们身心放松、精神愉快的功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共同消费对象,两者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具有共同合作和发展的基础。

4.2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度

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有互相利用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融合需要产业之间的资源具有关联度, 比如, 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 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度很高,吃文化、旅游文化、购物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旅游业拓展其文化产品,旅游业借助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4.3 文化产业有部分环节和旅游业较易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些部分比较好融合, 也有些部分融合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文化信息传媒界和旅游市场营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融合发展比较容易。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展览,都有吸引游客的地方, 与旅游业形成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教育展览等。旅游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融合难度较大,人文自然资源可以加些创意元素、科技手段, 形成文化主题园、文化古村落、文化遗产地等, 从而体验到文化旅游产品的魅力。

4.4 市场需求为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外部拉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山玩水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旅游产业逐步向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的体验方式发展,以地域性为特征的集知识、理念、思想为一体的产业,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和展示性,扩展了旅游消费的群体,满足了人们的旅游市场需求[4]。

4.5 追逐效益是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效益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目标,延伸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链,拓展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服务。

4.6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内生动力

一般来讲,产业融合需要科学技术,技术的进步才能打破产业的界限,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和产业重组,新的产业链形成。技术的进步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内生动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的新产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和重组,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落后、景点景区乱收费、旅游过程中的停车难、乱扔垃圾现象等时有出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显得特别重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重塑文明行为,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缓解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国民整体形象。

5.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单一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旅游产品单一,大多数停留在观光游览的旅游项目上,大型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较少,文化创意产业稀缺,让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寥寥无几。例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滨州,考古记载,夏、商、周时期,滨州是蒲姑氏族的聚集地,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了大量的古文物、古遗址、古建筑等,对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滨州市惠民县的魏氏庄园、博兴县的丈八佛、无棣县的吴氏芬故居等,都带有浓厚底蕴的文化气息。

5.2 滨州市文化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近年来,大量的科技元素被应用到旅游产业中,形成了“灯光秀、水景秀、音乐秀”,由于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得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可视性、客观性、可见性、参与性,提升了文化旅游产品的档次。例如,滨州市大部分文化旅游产品没有融入科技成分,减少了吸引力,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5.3 缺乏文化创意人才

大部分旅游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对文化旅游业的人才引进力度较弱,旅游业的从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的旅游知识的标准化人才,高精尖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稀缺,导致很多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景区缺乏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只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实质上缺乏文化厚度和科技成分,导致游客流连忘返的少[5]。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程度不高,对产业融合的贡献不大。

5.4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程度不深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各自为政,融合不够深入,或者是找不到很好的融合切入点,导致貌合神离,看似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但实际上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创新创意的部分不多,行业竞争力薄弱。

6.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6.1 财政支持,全市设立发展文化和旅游的专项基金

市财政要在每年的不同时期预算出一部分基金,支持文化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比如,博物馆、科技馆、民俗展、文化中心、景点景区、旅游交通、星级酒店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宣传工作。设立专人负责,每年逐步提升专项基金,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6.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融入科技元素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融入科技元素,形成具有现代元素的科技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造就文化旅游新业态。科技的发展为文化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6.3 旅游业中的六要素和文化产业相融合

旅游六要素中的“游、购、娱”是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核心元素,旅游业中的“吃、住、行”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辅助要素。“游、购、娱”在旅游产品设计的环节融入文化资源、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吃、住、行”融合文化元素,更多地体现出地方特色,提高游客的享受感和满意度,提升当地的吸引力[6]。

6.4 打造文化和旅游业共同的品牌

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现状、文化产业的情况,集中打造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新产品,极力打造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牌,并且延伸其文化内涵,使其和旅游业同步发展。

6.5 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承载着游客的心情寄托,所以,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比较受欢迎,具有文化气息又有旅游回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一定要融入地方文化气息,具有旅游时代感,创新创意要符合时代风情,可以把旅游纪念品设计成景点景区的代表或者地方形象的代表,勾起游客的回忆。

6.6 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营销环节的融合

无论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其价值是最终目的,营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营销过程中运用旅游产品价值来吸引顾客,另外, 可以推销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来提升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旅游文化产品可以生产出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推销给相应的顾客,通过人员推销、现场讲解、旅游宣传、形象塑造等手段和形式,将旅游文化和旅游商品完美地展示给游客。

6.7 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文化旅游产业中

现代的科学技术变化多端,吸引游客的眼球,现代的文化旅游产品中融入科学技术成分,会有意想不到的吸引力。

7.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具体政策建议

7.1 加强文化旅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正规的院校教育、社会教育、专业培训等形式,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机制,引进国内外旅游业的高智力专家、学者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升文化旅游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7]。

7.2 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引擎

文化需要创意,科技需要创新,创新和创意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才能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业。例如,滨州市具有独特的地位位置和地域文化、市场需求和科技环境,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包装和重组,促进新品牌、新业态形成。

7.3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制度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借助税收、财政、规划等制度保障。在投资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文化投资环境,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在税收方面尽量对文化旅游相关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单位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方面,政府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遗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文化旅游事业的补贴政策。

8. 小结

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积极地盘活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新动能,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模式,发展现代文化和旅游新的发展体系,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是建设文化名市、旅游强市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会逐步走向协同化、体验化、品牌化、综合化和时尚化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融合》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