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丽
(焦作市文化馆,河南 焦作 454000)
“耍老虎”舞是源于河南省焦作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们从百兽之王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耍老虎”舞在焦作地区广泛流传,主要分布在温县、沁阳市、中站区、博爱县等地。2014年,“耍老虎”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史料记载,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虎舞并流传于黄河中游。到了明朝,中原人的祖先南迁将这一传统舞蹈带到南方客家地区。据《古氏南迁》中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桂,历尽艰辛……粮尽物耗,独有传世圣物虎头,斗虎擂台,谁能分辨假焉!”在客家地区《涂氏宗记》卷二中记载:“祖堂梁栋之上,虎啸图,远视,虎虎生威。年节极乐,桃符灯笼,爆竹烟火,一派升平。族中长辈,佳节之晨,梳洗最细,礼帽新衣,迎接贺岁舞虎。爆竹引路,将虎引至祖堂。虎头舞动,虎皮缠身,三拜列祖列宗,始复至晒场为父老助兴。所舞虎头,与梁栋虎图,动静相映,难分真假。”记载详尽而清晰。通过这些文字记载可见“耍老虎”舞源于中原地区。遍寻现今河南地区传统老虎舞踪迹,只零星地散存于许昌、漯河、商丘等地,这些地区也多以狮舞、龙舞居多。“耍老虎”舞在焦作地区分布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实属罕见。
焦作,古称山阳、怀川,地处河南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嵩山少林寺隔黄河相望,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发源于温县陈家沟。自古以来,焦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道教上清派祖师二仙奶奶魏华存、三国军事家司马懿就诞生在这里。怀川地区独特而深厚的历史、人文、宗教、武术背景对焦作“耍老虎”舞的产生、传承、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块中原战争腹地,战争的频发激发了人们的尚武习俗,而虎的生猛和威严也充分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祖先们便从百兽之王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创编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并在几百年来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再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焦作“耍老虎”舞有省级项目5项,分别为中站区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市言状老虎、温县西周村舞虎、博爱县砖井狮虎舞;市级项目4项,分别为沁阳市彭城老虎、景明老虎、博爱县清化老虎舞、示范区北高村虎舞。
明朝万历年间,中站常家武虎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武功超群,根据老虎的动作创编出武虎的表演。常一显、常一贵为人淳朴,享誉乡里,是中站沿山一带庙会、节日社火的著名会首。其有感于生活的单调、习武的枯燥和局限性,从家猫的腾、跳、扑、卧和百兽之王老虎的习性中受到启发,创编了武虎这一民间舞蹈,历经数百年30余代,久传不衰。
常家武虎的表演主要由地虎、山虎和仪仗队组成。地虎的表演是:在仪仗声中由武虎先行入场,卧于场中,后在鞭炮声中惊醒,打虎者随之入场逗引并与之搏斗、舞蹈,武式、虎威交相呼应,鼓声、人声呐喊助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套路。山虎表演是:场中设一两层桌子和一把柳圈椅叠成的山形高台,鞭炮、鼓乐声中,打虎者和一装扮成狗熊者先行入场,逗引武虎爆跳、腾挪、扑咬,或卧或立,或急或慢绕场表演,人展武势、虎壮虎威、熊戏熊姿,后一儿童融入表演中,在场地中与虎周旋,经过一番虎熊之间的表演和人与虎熊间的搏斗,引虎、逗虎、打虎一气呵成,场面宏大热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观赏性。
中站区小尚虎舞由清朝道光年间张氏第十九世张书庭在民间祭祀火神、药王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家传武功创编成形,传承十代,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小尚虎舞在怀庆府八县(现焦作地区)各庙会、祭祀、传统节日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当地民间传统舞蹈(虎舞)的主要代表。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尚虎舞进入一个强盛的发展期,一度演出遍及焦作地区和开封、山西晋城等地。获得较高的声誉,百姓们常说:“看到小尚虎,浑身抖一抖;手拿虎头转一转,不是一般都能干。”形像地说明了小尚虎舞的技艺和功夫之深,影响之广。
小尚虎舞表演由虎舞、仪仗乐队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表演套路:由四种兵器、六路虎架组成,分别是:钗三路,单刀一路、双刀一路、长矛一路。演出场面庞大,多达数百人,常配合以武术表演,气势威武、壮观,声如雷震,势如破竹,表演时火铳、鞭炮齐鸣,锣鼓声、人声呐喊助威,如万马奔腾,似惊涛骇浪,强烈的凝聚力,浓厚的民族特色,形成一道火热、浓烈、惊险、撼天动地的演出场景。
沁阳言状老虎起源于清朝中叶,它的产生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在每年祭祀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的仪式上,耍老虎等民间社火各显绝技。二仙奶奶真名叫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千百年来,怀川大地一直流传着“三月三”祭拜二仙奶奶魏华存的习俗。怀庆府和晋东南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赶来朝拜。阳洛山中的二仙庙内外礼乐齐鸣,香烟氤氲,舞楼戏楼笙歌嘹亮,怀梆献演的剧目竞相争辉,虎舞、龙舞等民间社火轮番登场、热闹非凡。
虎舞表演套路有“疾三鞭”“拜四方”和“参神”等基本内容。虎舞表演时有虎童抡球、老虎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虎舞表演重技巧和武功,身着同一张虎皮道具的两名演员在方桌上、柳圈大椅上、腾、闪、跃、扑。两只老虎还要同时在高空的钢丝绳上、5米的高梯上、梅花桩上表演搔痒、洗耳、打瞌睡等高难度动作,极具惊险性和情趣性。
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西周村舞虎也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参与了“组团结社、健身习武、扶清灭洋”活动,把舞虎与武术相结合,还从传统戏曲和民间传说“武松打虎”等故事中得到启发,创编了大刀、长矛等武术器械斗虎的表演,利用农村的家庭用具、方桌、柳木椅、条凳、梯子,就地取材编排了老虎盘桌、盘大椅、上塔等形式,除舞虎表演外还配合有刀、枪、棍、鞭、手哨等软、硬器械的表演,丰富了舞虎的内容和表演形式。
温县西周村舞虎的舞蹈套路有平地斗虎、单桌盘虎、虎盘单椅、虎盘双椅、虎上高塔。表演时,前后两个演员动作干脆利索、配合默契、来往自如,做出“虎跃龙门”“虎攀峻峰”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展示出高超娴熟的表演技巧。在舞蹈套路编演设计中,既体现了老虎威猛彪悍、勇往无前的特性,又体现出了舞蹈的韵律美和武术的阳刚之美。
砖井村的狮虎舞表演始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当时村里的狮和虎是两班人马,村中间以河为界,东头是虎,西头是狮,狮虎不相让,演出各是各。褚永存等人将狮虎合一,同台演出,打破了狮虎以河为界,老死不相往来的戒律。由于狮虎同台演出,演技造型独特,表演形式在豫北地区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砖井狮虎舞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鼓声、铳声、人的助威呐喊声营造的热烈气氛中,在领舞者引领下,造型彪悍、动作快捷、表现威猛的老虎和文雅温和、滑稽可笑的狮子打围场,且不停地蹿腾跳跃,做出喝水、凝视、抓痒、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奋起、上山等动作造型,期间穿插春秋刀、单刀、棍、梢等舞者的表演和狮虎与人共同合作下的狮虎庆新春、狮虎上山、二人打虎、狮虎过桥、寿星收狮等舞蹈套路来完成的。
除以上这五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外,焦作市的市级非遗项目沁阳市彭城老虎、景明老虎、博爱县清化老虎舞、示范区北高村虎舞也世世代代延续至今,它们均起源于清朝,艺术表现形式大体相同又各具特点,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焦作“耍老虎”舞的表现形式因所在区域不同略有差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归纳起来,其舞蹈均由虎舞、仪仗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套路主要有以下三种:(1) 平地虎: 舞虎者在平地做出各种惊险动作。(2)丘陵虎: 场内中间放置由二十张方桌、两把柳圈椅叠成的高2.5米的表演台,舞虎者逐级登上高台,做出惊险虎形动作。(3) 高山虎: 上3米梯或用几十条木凳搭成七、八米高架,顶上放大椅,一只或数只老虎攀登表演。耍老虎表演也有人性化的一面,表演中有虎童抡球、舔毛、打滚等,有的表演中还出现过道士手持拂尘驯服老虎,老虎生虎娃等情节。仪仗乐队构成:主要乐器是打击乐,包括大鼓、高音锣、低音锣、大钗小钗等。传承人掌握制作虎头、虎皮、虎尾的传统手工技艺,采用泥胎、纸浆、钢条、布段彩绘手工自制而成。
目前,焦作“耍老虎”舞主要由民间舞虎传承人集体传承,在民间庙会、祭祀、庆典、节庆时表演,在一批热爱“耍老虎”艺术的传承人带领下,表演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但耍虎老艺人都已近暮年,年青人都忙于生计,乡村经济格局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后继人才极为缺乏,致使虎舞及虎舞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应有的功能、价值逐年弱化。
焦作“耍老虎”舞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怀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是怀川人民勇往无前、坚韧不拔性格特质的充分彰显,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它集舞蹈的艺术性、武术的阳刚性、情节的曲折性、杂技的惊险性于一体,具有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如何在当今中国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进程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在新时期需要研究的课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则即为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焦作“耍老虎”舞历史久远,其文化及表演体系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新时期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进行与时俱进地变革和发展,以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使之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文化引领作用。对焦作“耍老虎”舞的服装、道具、舞蹈套路进行适当改变,与其它姊妹艺术如魔术、杂技相融合,增加耍老虎舞的艺术性和时代感,吸引更多观众来欣赏,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当今社会,中华传统节日观念的淡化使焦作“耍老虎”舞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随着现代文化传媒手段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西方节庆带来的巨大冲击,焦作“耍老虎”舞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演出的平台逐年萎缩。应不断开拓焦作“耍老虎”舞的展示展演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焦作市文化部门组织耍老虎舞团队赴山东聊城开展了“鲁豫之约”焦作—聊城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阳谷景阳冈舞狮团和焦作东冯封常家武虎队为市民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虎争狮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2017年还组织“耍老虎”舞团队参加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非遗专场演出。中站区小尚虎舞队20余名队员为广大洛阳市民奉献了一台极具焦作传统特色的虎舞展示,台上锣鼓喧天、虎跃龙腾,台下喝彩声、鼓掌声响成一片,现场气氛火热浓烈。每逢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组织耍老虎舞团队在焦作影视城、东方红广场进行展示表演,吸引了广大群众前来观看,既营造了浓厚热烈的年节氛围,也宣传弘扬了我市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有造诣的耍老虎艺人因年事已高或年老多病,年轻人忙于生计,致使表演技艺传承出现断层,青黄不接,一些表演套路面临失传的危险。应加大对虎舞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逐步改善焦作“耍老虎”舞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市文化部门注重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多次在温县、中站区、焦作影视城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耍老虎”培训班,对全市耍老虎项目单位共计300余名虎舞传承人、演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专门邀请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原焦作市舞协主席、焦作市文化馆退休舞蹈教师曹绍山对他们进行舞虎套路培训。曹老师对传统舞蹈理论、舞蹈史、舞蹈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讲解,并根据现有耍老虎套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和研讨,使学员们基本掌握了传统舞蹈的基础知识,在耍老虎舞蹈套路的设计、编排、表演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极大地促进了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对耍老虎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舞蹈套路、艺术特色、保护现状、表演图片等资料进行挖掘整理,计划编辑出版耍老虎相关书籍。还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摄制组,先后赴全市耍老虎舞比较集中的地区对舞蹈套路、传承人、虎舞道具器械制作等进行采访拍摄,取得第一手素材,编辑制作舞蹈套路光盘和传承人访谈光盘,留存珍贵资料,丰富耍老虎舞项目档案,为今后开展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耍老虎”舞是我市众多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它融入了怀川人民勤劳质朴、勇往无前的精神血脉,融入了怀川人民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和聪明才智。在新时期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涵养、示范引领、凝聚人心、提升文化自信等积极作用,助力中国人民快步奔向小康,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