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罗定527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立足新的时代背景,直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性和现实性问题,通过不断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见解独到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方法,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并非凭空而来,亦非生搬硬套,若要对其追根溯源,其是立足于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立足于社会现实、来源于实践基础而形成的创新性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 习近平是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同时中华文化本身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涵养,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蕴,解决了深刻的精神问题,通过文化铸魂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强调,“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涵养价值追求的重要源泉,也是保证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和灵魂, 它植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 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承载着先进文化传承因子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得以传承,历经革命斗争的锤炼、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改革开放的洗礼,逐渐凝结成为由革命理想、革命品质、革命作风等构成的革命文化。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源,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潮流。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导正价值取向、加强政治定力、抵御不良诱惑,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践行者。
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强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博弈全面升级,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尽管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利益冲突与文化碰撞等导致世界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各种价值观伴随着多元利益与文化载体蜂拥而入”[4]。 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犹如洪水猛兽般不断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冲击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 腐蚀人们的思想观念,动摇社会主义文化根基。 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错误思潮和不良价值理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沦丧、精神迷茫、信仰危机等不良倾向,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有损社会风尚,更严重威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西方错误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以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为遵循,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鼓励广大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勇闯社会难关、锤炼过硬本领,成为引领世界、引领未来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扣时代主题,紧抓时代话题,善解时代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坚实的实践性。 习近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实的人生阅历,赋予其思想政治工作观丰富的精神涵养和牢固的实践基础,既有理论支撑又接社会的地气。习近平在其五十年的工作经历中, 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社会知青到大队书记,从县市省领导到党和国家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形成了其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的党情和普通民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观铸就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艰辛的基层磨砺练就了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力’,为其积聚了厚积薄发、源源不断的强大正能量。 ”[5]他是广大青年的人生导师和先进楷模,他用他的青春岁月和亲身经历为广大青年指引了人生轨迹和强化了使命担当。他是普通百姓的人民公仆,他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赢得了身边老乡的一致认同,“我很佩服习近平,懂得做工作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6]。
在习近平看来,“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7]。 人本理念是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核心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论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其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是人与一般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样,习近平突出强调人是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一项以人为基础和核心的庞大而系统的育人工程。为了充分保证和维护学生的主体性,习近平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不断优化人性、提升境界、弘扬美德、丰富人生价值。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绝非是孤立存在的,个人要追求自由,获得发展,必须主动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局中。 因此,习近平教育广大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9]。 在此,习近平为广大青年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做了重要指引。 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新事业需要新人才。任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品德高尚、能力极强、素质良好、美好修为、乐于劳动的优秀青年,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有任何一方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未来国家实力的较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形势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是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安全、政党存亡的头等大事。 高校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正面战场。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习近平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1]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基本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突出本国特色和鲜明属性。为了保证我国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坚决做好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高校必须主动扛起意识形态斗争的大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刚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权责体系,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孵化机,社会主义优质人才的输送器。广大青年学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价值导向,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情感心理尚不成熟, 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极易成为国外敌对分子的重点拉拢对象和攻击目标。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过。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丑化我党形象、抹黑我国政府、批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模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企图从思想上、观念上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进行颠覆。面对如洪水猛兽般西方错误思潮的汹涌来袭,习近平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10]。 高校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秉持原则,主动出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铸魂育人工程。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实质在于,把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要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思想观念的构成要素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的思想灵魂深处生根发芽,在言行举止中开花结果。 习近平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 那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身之本。 青年正处于“拔苗孕穗期”,正处于价值观生成和培育的阶段,青年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能否迈对人生第一步,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广大青年如何在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织交锋中保持文化定力、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在多元复杂的价值观念中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袭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至关重要。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同祖国人民一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奋勇前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突出强调德育为先、以人为本。 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必须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即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正如习近平所指:“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1]
“三全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育”。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高校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主动由单一的“教”转向全面的“育”,突出育人为本,创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因为教书育人不是简单的工业流水线, 培养人才并非工业产品的单一复制,无法推行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批量生产模式。人因天赋各异、秉性有别、性格差异、需求多样,决定着施教者必须摒弃“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三全育人”模式的重点在于“全”。“全员育人”强调教育主体全员性,由“单一”主体向“全员”主体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单打独斗,更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本职职能要求。“全程育人”突出教育过程的完整性。育人工作实现从“各自为阵”向“统筹协调”的转化,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过去各职能部门及系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因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缺乏配合、效率低下的不利局面。 “全方位育人”凸显育人空间的全方位性。 通过推行课堂课外双向配合的教学模式,建构线上线下教育场合的衔接整合,大力推进校内校外多元互动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一体化联动,达到全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实现育人无处不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内容极复杂的系统化工程。 为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必须进行宏观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的战略部署。新时代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战略布局,就是构建高校“大思政”全方位育人格局。
首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实现制度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方向、统筹大局、做好决策、保障落实。
其次,转变观念,深化“大思政”育人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限于思政课教学和团委学生会工作,思政工作者特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该思想认识具有极大的狭隘性、片面性和误导性,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开展。因此,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大思政”育人模式,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深入人心、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但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也不容忽视。 高校应以思政课程为先导,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一道齐头并进,协同创新,回归育人本位,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再次,优化队伍,打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队伍。 为了更好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必须打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队伍,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工作各环节的思政教育元素,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方面,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方针和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环节,通过对外引进、对内培养的有效手段,打造一批系统化、专业化、高素质、高标准的思政工作队伍;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当前各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等现状,补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庞杂、松散、各自为政等短板,必须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系部机构的职责权限,加强协调统一、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构建多元、立体、科学的“大思政”全方位育人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经费投入、制度保障、重视程度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斗争形势逐渐严峻,思政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愈发凸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不断在改进中提升,在创新中完善,克服困难,直面挑战,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最大功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讲话,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地位有新定位。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表现,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主渠道,这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认可。虽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战略目标,需要发挥所有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但思政课以其特有功效, 在全面人才的培养和立德树人的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
第二,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新要求。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 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灌输和行为导向的重大使命。 正如习近平所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 所以,无论是之前的“四有好老师”还是当前的“六要”新标准,都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思政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强使命。
第三,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有新思路。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来的。改革创新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所有问题和挑战的唯一出路。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辩证思维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这“八个统一”围绕一个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一条主线(坚持推陈出新),蕴含一个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把“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放在首位,充分反映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突出特点。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重要保证。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不遗余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遵守政治规矩,严守政治纪律。同时,思政课不是单纯地政治灌输和说服,它有着深厚的学术涵养和学理支撑。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讲政治的同时,还要突出理论性和学理性,以理服人,以理化人,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创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首先,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揭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是衡量该国发展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地渴求卓越人才的培养和锻造,这直接关系着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 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又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场所”[15],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依靠政治引领、价值引导、组织有力、保障到位,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其次,坚持认识论观点,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教育方针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时代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 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系统化、 完备化、时代化。 基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历史和文化传统,习近平强调,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风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升涵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
再次,运用辩证法思维,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习近平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信仰者和践行者,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运用辩证法思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出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论断,同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未发生改变。这“变”与“不变”的基本判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运用辩证法思维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正确认识。 新时代的到来,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基于思政工作开展实施的国内外环境、基本条件的变化,必须积极坚持“三因”原则,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原则。在“变”的同时,新时代思想工作还要不忘初心,坚守承诺,坚定不移地贯彻“四为”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为指导,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