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其中,全国Ⅰ卷历史42题就着力凸显了高考的价值引领,指引考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看待历史。本文对该题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考生的答卷情况,简析考生失分的原因,最后,对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策略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2020年备考有所启迪。
纵观近几年全国Ⅰ卷开放性试题会发现,该题的材料呈现方式不固定:2015年是公式呈现、2016年为思想主张、2017年是大事年表、2018年是故事梗概、2019年是历史观点,但还是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些不变的基本原则,如设问具有开放性、步骤具有严密性、答案具有多样性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2019年的试题又呈现出一些特殊的考查方向。
试题展示:
2019年全国Ⅰ卷42题截取的是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考查说明历史对于提升国民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旨在引导考生能够客观看待历史,拥有正确的历史观。通过试题,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考查方向。
2019年试卷相对于2018年有很大不同,选择题部分没有直接考查史学理论,而在本题材料三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钱穆先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体现了开放性试题中蕴含着史学理论的考查倾向。这引导我们要对史学理论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并与非选择题紧密结合起来。
要达到设问要求的“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考生在作答时就不能脱离材料,不能白话空空缺乏史实,这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的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论结合也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考查;材料中钱穆先生明确主张国民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并对历史保留温情,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考查;从材料的出处可以看出,本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材料著作,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设问要求评析观点并得出结论,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本题与往年的开放性试题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考生增加历史阅读面。对于历史阅读面很广的考生来说,能够很快找到试题的切入点——本题的材料背景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题抓手。《国史大纲》的背景应该是中国抗日战争形势恶劣之际,国民情绪悲观低落,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出现了否定历史传统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钱穆先生主张国民应该了解历史,并且正确地看待历史,对历史保留温情。如果不了解材料的背景,则很容易片面理解材料,偏离作者主旨。
第一种情况表现为无观点无表态,如图1只写“选择全部观点”,而没有写出材料具体的观点是什么,也没有表明自己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如何;第二种情况表现为有观点无表态,如图2只写出了材料的观点,而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直接进行了评析。这很明显是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不够清晰。
图1
图2
有些考生没有抓住材料的时间及相应的时代背景,导致观点表述不准确,偏离主旨。如图3强调“依靠人民的力量”、图4强调“要信任本国历史”等观点均偏离主题。这就要求考生,强化时空意识,细心观察题目,有时材料的出处也是很重要的解题抓手。
图3
图4
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论证部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是论证的基础,要先用史实打地基,再进行分析,而有些考生却整篇白话,缺乏史实,或不知道调用哪些史实进行论证。如图5。
图5
图6
有些考生只知道进行史实罗列,而不对史实进行分析来紧扣主题、论证观点。如图6,该生只是将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等史实的意义进行罗列,无法体现与主题的关系,导致文不对题,无法支撑所要论证的观点。
作答开放性试题时格式错乱是很主要的丢分原因,一方面表现为一段式或如图7的作文格式,答题逻辑不清,史学素养不够;另一方面如图8这样先写观点,然后写结论,最后进行史实证明,也不能得到相应的逻辑分数。
图7
图8
在开放性试题的论述过程中,考生缺乏史实、满篇白话的原因正是对主干知识不熟悉、不理解所致。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让考生夯实基础,以知识为载体,关注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
(1)精合知识。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精合知识,比如,利用三维坐标来明确时空,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解读阶段特征,通过横看和纵看来比较异同。
(2)精晰概念。考生要深刻理解基本概念,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了解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外部联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解读,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提升对史实的调用能力。
(3)精究主题。考生要理清每一课、每一单元及每一专题之间的关系,同时要认真研究每一课的思想主题,重视对主题细节脉络的把握,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在应对开放性试题时,才能快速抓住材料主旨,准确调用所学知识。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生先要将试题材料与考试要求有机结合,并对材料进行分层和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然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同学们在平时应该增强阅读来提升此项能力。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备考过程中,要增强对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理解,并能够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这样在面对历史观点时,才能准确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3)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随着复习的不断推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也逐渐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规范答题语言,并且学会用历史语言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
近几年,高考命题更加凸显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所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要做到内化学科知识、外化迁移能力,形成思维方法,在复习备考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贯穿在高考试题中,考生应重视对唯物史观的培养,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把唯物史观落到实处。
(2)历史解释:考生应该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培养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3)时空观念:高考试题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时代背景中,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备考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特别重视对阶段特征的分析。
(4)史料实证:考生要学会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诸多方面对史料进行解读,同时,教师应切实落实史料教学,注重对相关史学理论的补充,从而提升考生的这一核心素养。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考生要学会通过历史事件去探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充满人文情怀去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如果想要轻松应对于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就要关注核心事件的发展演变及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思维的多元化。
(1)联系性思维。备考中应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规律,训练学生的联系性思维。
(2)整体性思维。考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要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要对材料的前后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和有效整合。
(3)发散性思维。考生应该针对材料信息的呈现方式,思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灵活应对。
(1) 提升审题技巧。面对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分析题目类型;其次,通过审题划定解题的知识范围,要特别注意划出材料时间、暗含时间以及材料出处的时间,这些都是关键信息,理清时代背景,明确可以调用哪些所学史实;最后,对答题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不放过每一点具体要求,根据要求构建答题框架,按要求规范作答。
(2)规范答题步骤。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每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类型如何变化,只要按照要求规范作答,做到思路准确、格式正确,就能获取高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另外,对于答题格式,考生表述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不能将开放性试题作答成语文作文的形式。
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在备考过程中只有精准把握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优化思维、强化素养,才能做到高效备考、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