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储明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1999)
持续性非卧床腹部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作为一种血液净化方法[1],被大量运用于肾功能障碍患者晚期的替代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经济负担低、可在家中进行的优点[2]。虽然CAPD应用相对安全,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手段,同样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腹透患者因为长时间忍受疾病的折磨,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消极情绪和生活质量下降。但是在CAPD患者的护理中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并不常见。我科针对上述问题对134例CAPD患者进行了院内-院外持续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我院肾内科接受CAPD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采用肾脏移植或其他肾脏替代治疗者。(2)患有严重感染、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并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或意识不清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30~72岁,平均(45.8±13.9)岁;观察组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29~71岁,平均(45.7±14.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肾内科常规干预方法,以护理人员的教育为主,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和治疗事项,出院前介绍腹膜透析及管道护理的注意事项,做好随访、叮嘱复查。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2.2.1院内 (1)患者入院时,通过口头宣教和案例示范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注重互动,教会患者腹膜透析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之后定时予患者腹膜透析的视频教学资料,并结合视频再落实到实操当中,确保患者在患者出院后能够掌握相关知识。(2)每2周开展护士与各患者及家属的座谈,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聆听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感受,引导患者讲述隐藏于心底情绪,及时发现患者的消极情绪,向患者举例治疗效果好的病友等方法,必要时引导患者进行感情宣泄,如听音乐、适度的身体活动。(3)定期组织病友会,邀请患者进行自身治疗经验的探讨,增进患者间的交流,加强病友联系,增强治疗信心,通过患者间的联系提高健康教育效率。
1.2.2.2院外 (1)嘱患者对家中透析环境进行定时、标准的消毒,将发放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悬挂于附近。(2)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的训练,采用坐位或者卧位,全身保持放松的状态进行上肢放松、头颈部放松、躯干放松和下肢放松等,保持肌肉的松弛,并且根据呼吸频率配合舒缓的音乐。(3)由营养师计划合理的营养方案,督促患者对自身体质量的管理,并反馈信息。(4)发放“非卧床透析患者常见问题解答”,采用网络平台进行定时的行为干预,统一推送相关规范操作、日常护理等知识,及时疏导患者。
1.3观察指标
1.3.1不确定感 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adult,MUIS-A)[3]进行评估,得分25~58分、59~91分、92~125代表疾病不确定感的低、中、高3种程度。
1.3.2应对方法 采用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4]进行评价,该问卷有面对、回避、屈服3种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使用该应对方式的频率越高。
1.3.3情绪状态 采用中文版简明心境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s-short form,POMS-SF)[5]评估,除精力-活力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心情越差。
1.3.4生存质量 采用肾脏病和生活质量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KDQOL)[6]进行评估,本次研究选取SF-12、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3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的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在该维度的生活质量越高。
2.1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情绪状态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情绪状态的比较 分
2.2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比较 分
注: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各维度组内比较(1)面对:观察组F=13.16,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回避: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屈服:观察组F=21.64,P<0.001;对照组F=5.43,P=0.036;
3.1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可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在非卧床腹透患者中,由于慢性肾病的终末期疾病不确定感往往是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因此在许多疾病的护理中给予患者良好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沟通,根据患者的病变轻重、个人及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了个性化的干预。在院期间向患者传输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腹膜透析的操作流程,并予患者配套相关操作视频,确保患者能够有效、安全地进行腹膜透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末、干预3个月末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员的疾病不确定感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组内比较人员不同时间点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合理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降低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此外,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医疗方面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应用。本次研究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对部分患者进行院外教育支持,相比于传统方式具有实时、方便的优点。
3.2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 国外研究[8]指出,腹膜透析患者一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且积极的应对能够使患者有效面对压力。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末屈服维度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干预3个月末面对、屈服维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面对维度、屈服维度以及对照组的屈服维度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腹膜透析患者面对疾病时,进行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能够减少屈服应对方式。究其原因,干预人员通过访谈等方式可以减少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通过自我暗示来低于消极心理,这有利于患者减轻肾病相关压力。
3.3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多为慢性肾病,因为病程长、预后情况、经济压力等因素,患者大都会出现负面情绪,从而降低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9]。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在相互理解、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给予了观察组患者心理、饮食、身体活动等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末、干预3个月末的POMS-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人员POMS-SF评分逐渐减小,对照组人员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人员在家中进行透析时,常常会出现干预空白期,尤其是性格较为孤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而观察组采用较为实时的情绪调节机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善患者的情绪问题,因此能够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观察组人员的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和出院后的延续干预密切相关,因CAPD的治疗时间较长,相关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时间同时应该延长,干预时间至少应该持续到过渡期之后。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能够改善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水平,减少消极情绪。而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和情绪状态最终都会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所体现。虽然一般延续性干预是对长时间腹膜透析患者最好的护理方式[10],但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紧缺而难以实现。非卧床腹透患者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存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做好在院期间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是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