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丹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1)
高原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体内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能够与氧气结合,所以运动员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运载着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向机体各个部位供应氧气。专业运动员基本上每年都要在高海拔地区训练练两周以上,如中国国家足球队集训基地昆明海埂。其实哪怕你练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后都能让你受益好几周的。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你的肌肉的无氧耐受能力也会大幅提升,这对与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77%,含氧量也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在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从而使血管体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粗,通过的血量增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增强了耐受乳酸的能力大赛前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提高红细胞结合氧的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能够感知高原的低氧、通过训练和适应,诱导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而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从而提高竞技能力。河南省赛艇队2017年10月份在千岛湖基地集训,围绕高原训练就做出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其中包括高原前的七周有氧积累训练(2017年10月至11月28号),高原训练七周(2017年11月29日至2018年1月17日),和下高原后的15天强度训练,主要以测功仪专项测试和水上测试为主。本研究在生理指标方面对高原训练过程中赛艇运动员的生理身体机能状态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河南省赛艇队把海拔2200m的云南会泽毛家村水库作为高原训练基地。运动员进行7周高原训练,尤其是所有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都是初次上高原,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机能监控和训练掌握提出了一定的难度。所以,生理指标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的研究结果,可让教练员清晰了解高原训练的效果,为下一次高原训练做好铺垫,提供参考性建议。
本研究对象为河南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赛艇训练队女子运动员15人。在高原前七周、高原七周和下高原后2周里的生理指标。所有运动员经医院体检检查均无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呼吸系统等方面疾病。
表1 测试指标主要内容
表2
采用时序测试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 (10月8日至11月28日)、高原训练中(11月28日至1月9日)、下高原后(1月10日至1月17日)的生理指标。根据训练计划和安排,在高原期间一共进行9次血常规检查,4次EPO、睾酮值检测和3次三级测试。在高原的前一周,每隔两天就会有血常规检查,目的是密切观察队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尤其是血色素、白细胞、红细胞压积等数值的变化。第一次EPO测试是在11月29日,第二次是在12月3日,第三次是在12月9日,由于初到高原队员的第一次EPO数值比第二次数值高一倍以上。睾酮、皮质醇测试有艾迪康检测中心检测,其他测试指标均有河南赛艇队科研人员独自完成。
体重指标检测主要意义在于能及时、直观地反映运动员体重过高和体重过低的情况,以便于运动员体重控制和赛前的体重调整。短期体重波动结合尿比重指标反映体液流失情况,长期体重波动结合训练强度与机能指标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与营养水平。为了更好地保证体重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从42周(2017年10月12日)开始测定每日晨起后的体重,至7周(2018年02月14日)结束,共检测了18周58次。高原训练准备阶段(41周到48周)为两周测一次,共测了8周5次,高原训练阶段(49周到3周)为每天测一次,共检查7周49次,高原后训练阶段(4周到7周)为每周测一次,共检查4周4次。算出每周体重的算术平均数与2017年整年体重的总平均作比较,做出17周平均体重变化做分析。
高原训练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体重的减少。在49周进入高原后前4周体重持续下降,与在平原的体重平均75.2kg相比下降0.7kg。主要是付曼、库玉婷、孙红旭、杨怡欣四人体重下降的厉害。付曼体重下降2.2g,库玉婷体重下降1kg,孙红旭体重下降1.1Kg,杨怡欣体重下降1kg。杨美丽、张燕、王飞三人体重也有所下降。在高原最后3周中教练员加强了运动员的饮食管理,科研、医务在运动员训练后加强了营养品的保障,体重逐渐恢复平原水平。下高原后队员体重都有所增加,但是队伍中体重较轻的队员仍需要加强体重的增长。世界级优秀赛艇女子运动员的体重为76.0±4.5kg。如果从体重对赛艇运动员有利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运动员体重有些偏低。
晨脉即基础脉搏,是清晨起床前,清醒状态下,卧位的脉搏数,其特点是较为稳定,且随训练年限延长,训练水平提高而适当减慢。如果基础脉搏突然加快或减慢,常常提示身体过度疲劳或有疾病存在。在实际训练监控中常以连续3天及以上晨脉次数超过基础晨脉5次及以上判定为训练疲劳。本研究从49周(2017年11月30日)开始测定每日晨脉(晨睡醒后不起床时的脉搏数),至2周(2018年01月10日)结束,共检测了6周42次。由上一个冬训的7到11周所测的晨脉平均值做平原基准值作比较,来判断高原晨脉的状况。
在前3周的高原训练适应中,整体心率呈现下降趋势。在第三周以后测定的平均心率中部分人已经降低到平原训练心率水平甚至稍低,也有部分人心率略高于平原训练心率水平,显示出个体适应性与差异性。在51周后检测到女子组王飞在拉完测功仪6km后出现间歇性心率暂停,并与医务沟通交流,在大强度训练后及时补充营养品。
尿液的检测指标包括:尿比重、尿酮体、尿潜血、尿蛋白。
从2015年12月11日开始收集尿样检查尿常规,到2016年01月10日,共进行监测31天。根据训练需要女队定测10人,实测383次,缺样率为35.0%。其中女队缺样率为52.3%。部分人缺样次数较多,对酮体、蛋白尿、尿潜血等的出现比例测定就有影响。一般训练情况下运动员偶尔出现微量的酮体、潜血、尿蛋白等属于正常的运动反应。若连续出现上述指标3天以上,机体不能适应当前训练强度,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尿比重反映机体内的水含量。一般来说,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出汗量较大,容易造成失水状态,当尿比重大于1.030时,表明运动员处于严重失水状态。
其中绝大多数比例占到50%以上,可以推测全队人员机体一直处于水含量严重缺失状态,长此以往,会造成电解质缺失和内分泌紊乱。全队需要注意及时的补水。经过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以及跟随训练课训练,了解到运动员在晚上睡觉前的饮水相对较少。运动员的饮水量不能满足晚间机体的消耗需要。使运动员处于一个缺水状态,不利于运动员的机能恢复。需要加强运动在运动后的补水。
尿中的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产生极少,因此正常人通体定性试验为阴性。但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加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在高原期间给予了全体队员很好的营养品保障,保障运动员在训练前、中、后都能得到营养的补充,保证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及其训练后的恢复。在每次大强度训练课(力量训练课、6km测功仪训练课)后,有科研人员专人负责把蛋白粉、糖饮料等营养品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运动营养饮料,再给及每人300ml的量在运动后10分钟内饮用。在营养品的大力保障下全队只出现极少的尿酮体,为正常的运动反应。
女队员的尿潜血比例排除了月经期。女运动员在经期受运动训练影响,更容易发生尿潜血,视个人体质情况而定,尿潜血的量与时间也会不同。运动员安静时尿蛋白含量甚微,采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来,运动会引起肾功能的机理性变化造成大分子蛋白质透过肾小球进入肾小管,排除体外。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根据资料来说,运动员个人出现尿蛋白的基本情况,尿蛋白的出现比例整体上男子大于女子,实为不连续阶段性出现,属于对高强度训练出现的运动训练反应,过了反应阶段后尿蛋白指标阴性。
综上所述,通过日常指标监控,女子组运动员在上高原第一周机体高原反应明显。一是高原干燥气候导致大部分人出现上呼吸道不适、鼻腔粘膜充血、眼球红赤等症状,血常规表现为单纯性白细胞增高;二是高原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的第一周平均心率特异性抬高以及血压改变的现象。女子公开级组运动员体重高原期先降后升,表明高原环境训练易造成运动员体重丢失,但是加大营养补充力度、加强饮食监督力度能有效保持运动员体重。虽然未进行体脂含量的监测,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推测,高原中期减少的体重应该为瘦体重,下高原后第4、5周增长的体重应该为体脂。提示在以后的高原训练中,考虑将体成分分析纳入机能监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