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要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必须加强家风建设。传统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用以约束家族成员行为的,并能彰显家族风尚的一系列规范的总和。传统家风的精神内核在于倡导修行、励志与维伦之道,而修行、励志与维伦的本质在于锤炼个体人格修养、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因此,传统家风具有较强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它不仅可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客体的精神品质,而且可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有效预防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家风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切实抓好“四个注重”:注重充实时代内容、注重创新渗透方法、注重拓展实践路径、注重营造舆论氛围。
传统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用以约束家族成员行为的,并能彰显家族风尚的一系列规范的总和,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东汉荀悦的《申鉴·政体》中早就有“天下之本在家”[1](P112)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2015年,他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2016年,他又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3](P355-356)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可见,家风是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要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必须加强家风建设。这就必然要求要积极挖掘传统家风的精神内核,充分发挥传统家风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一种重要精神动力,由于传统家风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与时代性,因此,它的内容体系可谓异彩纷呈。尽管如此,传统家风的精神内核总是聚焦于修行、励志与维伦三个方面。
所谓“修行之规”,就是指一个人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行为规则,是传统家风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家庭成员的做人问题,要求每个家庭做到德仁并举、诚实守信、勤奋俭朴、公正廉洁。
1.德仁并举。古代家庭提倡修身养德、存仁向善,并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内容。孔子早就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的名言。《韩诗外传》中有“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之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刘备在《遗诏敕后主》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5](P133)凡此种种,皆是传统家风中对“人无德不立”价值观的肯定。可以说,这种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要存仁向善、趋善避恶。孔子在《论语》中有句名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就是说,做人要常修德行,正确对待善恶。由于善的德和行与节制、奉献、坚持息息相关,因此,要常修德行,就必须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陆游一生自勉为善,并时刻教子为善。他告诫其子:“吾惟文辞一事颇得名过其实,其余自勉为善而不见之于人,盖有之矣。初无愿人知之心,故亦无憾。天理不昧,后世将有善士。使世世为善士,过于富贵多矣。此吾所望于天者也。”[6]《了凡四训》中有言:“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7](P98)《庭训格言》中有语:“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8]可见,传统家风始终要求后代树立坚定的意志,培养崇德向善的品质,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守住心灵中的一方净土。
2.诚实守信。传统家风把“诚”与“信”作为与人相处应秉持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理念,要求后代诚信做人、言行一致。《论语》中早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说。孟子多次告勉后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仁义忠信,乐善不疲。”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了“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的主张。这就是说,忠诚守信是德义的基础,人之交在于诚,世之交在于信。宋代的《袁氏家训》亦云:“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许,时刻不易。”[1](P352)曾国藩终身注重家庭家风教育,强调“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要求家门子弟在修身、修心、修行上砥砺磨炼,力争成为“贤人”,从而实现“家道长久”。
3.勤奋俭朴。古代家庭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反对骄奢淫逸、奢靡挥霍。墨子用“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来强调崇俭戒奢对于家国发展的重要性。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从而为秦的强大乃至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汉文帝一生崇尚勤俭,开创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留下了“露台惜费”的美谈。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其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写下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名言。“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9]是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对“俭”与“奢”关系的辩证思考。曾国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十六字家风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10]可见,勤奋俭朴一直是传统家风的精神内核。
4.公正廉洁。治国与“齐家”多有相通之处。古代家庭不仅倡导勤俭持家,而且告诫子女治国要与“齐家”一样勤于职守、公正廉洁。明代《官箴》留下了警世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十六字可谓字字警策、句句药石,有力地诠释了为官之道:一是公,二是廉。林则徐自幼家境寒苦,但其父林宾日是位多才而正直的私塾先生,他对为官清廉而颇有作为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十分敬仰,将其子取名“则徐”,意在希望其子效法为官清正的徐嗣曾。可以说,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一生淡泊、仁爱、勤奋的优秀品质,成为晚清官场上少有的贤能名臣。可见,公正廉洁也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
明确目标、砥砺志向。古代家庭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来勉励子女立志成才。《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名言传递的信念是君子当效法天道运行,做到持之以恒的自强不息。亦即《左传》所言:“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已定之。”苏轼笃信:“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成祖朱棣也秉持这样的观点:“人须立志,志力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成事者。”清代《格言联璧》中载有:“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可见,一个人心怀大志、不断求索的进取精神是历代文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同时,立大志、成大器的品格也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代代相传。在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以及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中,均提到家庭教育的“养志”。前者有“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11],后者提到“父母于赤子,无一件不是养志”[12]。所谓养志,指的是父母应该引导子女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不慕荣利的志向,并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给予指引。在明确目标理想之后,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这就要求做人做事更要善始善终,砥砺而至。可以看出,励志之道在父母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所谓“维伦之训”,就是指维护家庭成员间相处关系的家训,如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在传统家风文化中,内和孝亲、容仁济众是一个家庭良好家风的体现,也是奠定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的基础。
1.内和孝亲。维护家庭人伦关系的关键是“和”。内和孝亲是家风文化中治家之道的基础。《礼记》有言:“夫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说明家人齐心,财富就会自然聚集起来。江州义门陈氏从盛唐开始,近四千人的家族和谐义居300年,成为历史上聚居时间最长,孝义家风最为浓厚的古代家族。这一人类家族史上的奇迹,与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文化紧密相连。一位名为陈崇的家长为治理家族、训诫子孙,亲自制定家训《家法》使义门陈氏家风文化得以延续。其中的序言部分谈到:“崇所以殷殷致念者,第恐昆云渐众,知愚不同,敬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绳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扬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必令均等,务要和同,庶令子子孙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13]这一段话讲述陈崇通过制定一些规范来维持家族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同心同德,也表明了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的重要性。再到朱熹的《朱子家训》,其所倡导内和的家风家训成为治家之道的典范,譬如:“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2.容仁济众。容仁济众是从内和孝亲的治家之道延伸而来的处世哲学。维伦既关乎家庭也关乎社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为“推己及物”,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与人相处应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主张宽恕待人。“人者,仁也”是孟子提倡的广施仁爱应该先从对待亲友和贤能者做起,为人之根本在于人的仁爱之心。孟子进而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推及万物,廓然大公,使仁爱的温情景象在社会中蔚然成风。仁民爱物、救难济贫、扶危救困等优良美德也一直是曾国藩所秉持的家风家教传统,他希望子女在接人待物上做到爱亲、爱民、爱万物。中国传统家风文化非常重视亲情与道德价值的培养,并且将家庭美育和社会公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浸润着家风建设中维伦之道的魅力,这也塑造了传统家风教育中的家国情怀。
上述分析表明,传统家风倡导修行、励志与维伦之道,修行、励志与维伦的本质在于锤炼个体人格修养、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可见,传统家风具有重要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它不仅能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客体的精神品质,而且可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有效预防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其性情、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等高尚的人格不仅会使人倾倒折服,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强调家风的人格锤炼功能,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多次强调的内容。早在2014年,他就谈到:“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14](P184)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精神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再次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人。”[3](P354)良好的家风家教环境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养分,它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也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更是从个体层面奠定了人格基础。通过良好家风教育子女、涵养品德,是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15]无数华夏仁人志士都是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向善向上、修身齐家,缔造了中华民族慎终思远、民胞物与的独特精神品格。例如江州义门陈氏作为道德楷模屡受历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奖赏,翻阅义门陈氏家法、家训,它们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内核,无不彰显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伦理纲常。同时,好家风浸润“好作风”。如今,作为家风文化的优秀代表,红色家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私分明、艰苦节俭、廉洁自律的优秀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以身垂范,特别重视从严要求和家教传统,形成了优良家风,其一生俭朴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谈到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学习到了很多的高尚品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好的家风可以锤炼党员干部的高尚品格,而家风一旦奢侈拜金、好逸恶劳、思想堕落,反映在工作作风上就会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可见,传承良好家风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塑造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家庭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良好的家训家风。也就是说,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必须以良好的家训家风为基础。好的家风有助于匡正社会风气,通过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家风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行诸文字的,还是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都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判断。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良好家风是良好社会治理环境的道德基础。正所谓:家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因此,传统家风具有净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的功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对于社会风气、党风政风,都可以起到源头性的净化作用。相比于普通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型作用,更需要时刻在家庭家风建设中体现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虔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可见,要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就必须大力加强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以家规家训等为主要载体,对家庭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有利于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家风作为家庭文明开展的原点,它影响着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16]国之栋梁来源于家之苗圃,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7]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用“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句古诗谆谆教导青少年,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好品德、好思想。“寸功”极小,而“终身事”极大,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家风建设更像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家庭之中。在古代,像江州“义门陈氏”这样的家族,在稳固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州陈氏并非名门望族,世代耕读传家,在如此家境平平的条件下,宗族家长舍得投资于后代的教育培养,并且将教育纳入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中,创建书屋、兴办学堂,为家族子孙铺设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显然,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种家族规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8]可见,传统家教文化重视家风教育,不仅是一种基于身份产生的家庭义务,而且也是一种基于家族关系维系的社会责任。
古语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苏轼曾指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就是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经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和松懈。传统家风不仅在传统社会中起着维系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客体精神品质、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预防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等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9],就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家风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着力做到以下“四个注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到:“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P313)可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是现代人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要打破思维定式,更新理念观念,实现创造性改变。这既是推进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彰显的重要路径,也是顺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要充实传统家风的时代内容,就必须在家风建设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家风精神修行之规、励志之道、维伦之训内核的承接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0]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内容是中华优秀家风的最终诉求。[21]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讨论在家风建设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一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中国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一种积淀。中华传统美德育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两者紧密相嵌,反映了人民顺应时代的精神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风就是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风文化。古往今来,家风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先辈的重视内容。颜氏家训、诫子格言、朱子家训等经典教义影响千年,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是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在家庭教育中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2]优秀传统家风有效映射了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价值。将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理念渗透到家庭中去,势必会对基层社会治理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树立先进典型,建设现代家风。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正确的大道理”凌空蹈虚,要让公众感同身受、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而“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无论是航天英雄、奥运冠军、科学家等行业精英,还是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守时、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平常百姓,都可以成为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标杆。他们帮助我们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效果。在现代家风建设中,将先进典型与德才兼备的标兵事例渗透到家庭教育里,以此训诫引导下一代成人成才。放眼于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从一线和基层做起,才能更接地气、通民生、懂国情。今天,治理一个古老复杂的中国,必须不断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机制。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广大党员干部需要来自优秀家风的培养并且在实践中磨砺,才能一步步成长起来。
首先,要掀起学习传统家风文献之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着无数治家治国之道。传统家风文化积淀着中国家庭史上最厚重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多次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23]同时,他还要求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少一些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研读古代优秀家风文献经典,注重家庭教育,带动家人乃至社会公众建设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鉴是非、知兴替的社会风气。总之,要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优秀传统家风典籍,固本培元,拓展传统家风的实践路径,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其次,要实现“以文化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文化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培养一个学习习惯、建立一个尚学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从博学到笃行的教化理念,如何将优秀家风精神内核用于律己修身、规范家庭、净化社会,需要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曾提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善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邓小平同志也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政治责任。换言之,一个人要上进,一个家庭要上进,我们的社会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把“以文化人”落到实处,自然就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
首先,要创新宣传内容。时下,人们对于新闻舆论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单一说教和大水漫灌只会造成千报一面,效果不彰。要让优秀传统家风深入每一个家庭,就必须创新正面宣传工作的理念,善于设置议题,善于打动人心,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例如,抓住身边具体生动的典型开展宣传,用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阐述背后蕴涵的大道理,增强人们对正面宣传教育的认同感。让传统家风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正面典型,从一个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上“播”、网络上“载”、微信上“传”、报纸上“刊”、街道上“挂”等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次,要创新宣传途径。当今中国,要实现家风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多变的技术、多样的利益、多元的观念,让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舆论环境。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优秀传统家风建设亦如此。如何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让更多人参与到家风文化传承中去,再内化到社会治理层面中,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譬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宣传家风文化,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传播更新速度快、信息内容丰富的优点。传统家风文化可以与新媒体的宣传形式相结合,制作优质的文字内容、图片、视频用以广泛宣传。另一方面,新媒体检索容易且传播成本低,对于更广泛地传播思想文化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互动作用,可以让全民参与到家风文化的学习中。通过互动,从网络到实践,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制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提升社会成员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以提高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效能。[18]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3]当今中国,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巨大。越是这样,越需要每个家庭贡献给社会最根本的力量。家庭是人生的出发点,是理想信念的萌发地。新时代的优秀家风文化不仅要让家庭成员树立修身齐家的个人梦、家庭梦,而且要通过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承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国家繁荣稳定,从而实现更宏伟、更厚重的民族梦、国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