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耀明
近年来,射阳县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扶持、科学引导、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各级农机服务组织在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射阳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农机合作社又是农机服务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注册成立第一家农机合作社以来,射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发展势头迅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年来,射阳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不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指导农机合作社建立财务管理、维修保养、作业管理、安全生产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理事会日常管理运行机制。截至2018年底,全县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共216家,能正常运行的农机合作社有178家,其中省级示范社9家、市级平安农机示范社12家。农机合作社开展一条龙服务(稻麦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全程服务)的作业面积达到4.05万hm2,占全县稻、麦种植面积的55.27%。
一是农机(种植)大户牵头,社员带机入股。该模式是射阳县农机合作社的主导组织模式,采取该模式的农机合作社共150家,占比84.27%。二是村集体牵头、村民投资入股。采取该模式的合作社共6家,占比3.4%。三是村干部牵头领办。采取该模式的合作社共12家,占比6.7%。四是其他组织模式。采取该模式的合作社共10家,占比5.6%。
近年来,射阳县农机部门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按照“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规范运作、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是采取订单作业模式。合作社与农民签订耕、种、管、收订单作业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实施作业服务。二是采取“四统一”作业模式。合作社按照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机具维修保养、统一机具存放、统一安全管理“四统一”模式,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三是采取托管式服务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稻麦生产耕整地、种植、收获、田间管理、烘干和秸秆处理6个环节的一条龙、保姆式农机作业服务。四是采取合作式服务模式。实行内统外联,组建“舰队”闯市场,积极为县内外种植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虽然近几年射阳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调查情况看,农机服务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2]。以农机合作社为例,虽然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但是有些合作社还只是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合作社整体运转随意性较大。有的农机合作社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有的农机合作社关注农田作业多,而对如何搞好经营管理、如何做大做强过问的少、研究的少。
目前,射阳县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环节,而在产前、产后环节涉足的还不多,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完整度不高,导致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不高。由于作业项目较少,影响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全国各地农机数量逐渐趋于饱和,跨区作业发展空间被压缩,大部分农业机械仅局限于在本村、本镇、本县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就无法保证,影响到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虽然相关部门对农机库房用地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农机库房用地难审批,不少农机合作社的办公设施、库房不达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服务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近几年,虽然各级财政对农机合作社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由于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价格较高,动辄几十万元,加上土地流转、农资、人工等成本逐年上升,导致农机服务主体资金短缺。
从数量上看,当前农机服务组织基本能够满足射阳县农机化发展需求。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机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范畴,加大对镇区的工作考核,督促相关部门对农机合作社发展在信贷、政策性保险、用油、建设用地上给予大力扶持。二是以农机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为抓手,按照“装备先进、设施配套、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要求,鼓励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作业服务标准。三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机服务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经营,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四是积极引导农机服务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帮助合作社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机服务品牌,切实提高农机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当涵盖农机销售、农机维修(配件供应)、农机田间作业、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深加工、农机技术及市场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要引导农机合作组织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引导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努力培育建设覆盖全程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服务主体,配套机械化植保、粮食烘干、农机维修、产后加工等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要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和各类技术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农机化人才。对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要强化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企业家型的职业农民;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操作、维修和财务人员,要强化技能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使之成为技术专家型的职业农民。同时,要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引导高学历、高素质大学生投身到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要在项目安排、人才培训、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严格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想办法、寻对策,切实解决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