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霞 曹志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支撑。盐城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机化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为此,盐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坚持质量兴机、绿色兴机、效益优先原则,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以推进“两融、两适”(机艺、机信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装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精准施策、多维发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逐步探索出了符合盐城实际的“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资源节约、合作共用、协调发展、生态安全”的农机化发展道路,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实施“一项行动、两大工程”。
紧紧围绕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粮食生产六大环节,突出水稻机插、粮食烘干、高效植保机械发展重点,主推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精量播种、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烘干等技术,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获得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县立项,其中,亭湖区、东台市、响水县已经通过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考核验收,2020年将全部完成创建任务。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3.8万kW,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2万台、水稻插秧机达2.09万台、谷物联合收获机2.48万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05万台、烘干机4 366台、设施蔬菜机械11 354台、高效植保机2 958台(其中植保无人机720台),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全市机耕水平达到 99.31%,机播水平达到81.84%,三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22%。农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承担本地作业面积63.33万hm2,农机作业总收入达45亿元,农民农机服务人均增收495元。
加强与全市九大百亿元级产业、十大精品产业和50个万亩特色基地以及183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跟进配套,围绕设施农业耕整地、种植、施药、运输、灌溉追肥、环境调控等8个主要环节,重点打造一批设施农业装备较全、机具配置合理、集成技术应用和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机器换人”工程示范点。着力推动“三个一批”:推广普及应用一批成熟的、通用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引进配套示范一批专用的、定制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研究开发一批生产急需的、市场紧缺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全市拥有各类设施蔬菜机械11 354台(套),其中微耕机404台、铺膜机226台、秧苗移栽机368台、田园管理机3 790台、自走式机动植保机械2 489台、蔬菜收获机械60台、保鲜储藏设备1 730台(套)、果蔬初加工机械1 208台(套)。拥有植保无人机720台。设施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4.5%、50%、52.4%、60.1%。
积极稳妥地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稳定在56.67万hm2左右,还田率保持在68%以上,其中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5%。扩大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试点示范面积,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5万亩(3 333 hm2)年度目标任务。大力推广高效施肥施药机械。突出推广配方变量施肥、化肥深施等机械化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使用效率。重点推广使用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无人植保飞机,促进农药减量使用,提升植保机械统防统治效果。推广应用畜禽粪便机械化收集与处理、生物质基料肥料利用等装备和技术。开展绿色环保烘干等技术试验示范,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进行在用烘干机煤改电,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以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组织市、县、镇农机技术人员挂钩蹲点服务,制订完善主导产业机械化主推的技术、生产路线和机具配置方案,指导基层干,做给基层看,适时组织观摩交流,着力打造农机示范园区(基地),示范带动全市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
农机、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加工和科教等多部门联合攻关,品种、栽培、养殖、装备多学科协同联动,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支撑。围绕品种、栽培、养殖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耕整、种植、收获和植保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推动种植、养殖和产品初加工方式的改进,制定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养殖工艺和机械作业规范,建立完善主导特色产业机械化主推的技术、生产路线和机具配置方案,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能力。
盐城市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近期已通过专家组验收,东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建立了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结合国家农机深松试点和脱贫攻坚项目,滨海、响水、阜宁、射阳、大丰、东台等地在农机深松机上共安装智能监测设备568台,实现农机深松智能监测全覆盖。结合省植保无人机试点工作,全市新增加植保无人机738架,累计飞防作业面积7.8万hm2,提升了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在滨海县滨淮镇开展“嘀嘀农机”试点,农民可以在家随时点击手机,实现叫机服务。盐城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农场建设2万亩(1 333 hm2)智慧农场,开展智能化管理、无人驾驶操作农机试验示范。
盐城市把适宜机械化作业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农田“宜机化”建设,推进土地整理、田型调整和机耕道、生产便道等农田路网以及配套施肥、灌溉设施建设,特别是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明确田间道路、桥涵闸、田块平整度及农业设施大棚等“宜机化”要求,想方设法促进良田、良法、良机配套,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解决好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
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乡村振兴规划,主动融入、主动对接、系统谋划,做好农机综合服务设施、农机场库棚和维修点建设规划。立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需要,推广东台市时堰镇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响水县宝隆农机合作社、建湖县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业态,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充分发挥盐城市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平安农机通”短信平台的作用,重点加强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市场对接、机具调度和服务保障等信息化服务,推动构建左右相连、上下贯通的农机化服务“一张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盐城市各级地方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范围,根据同类产品的性能高低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适当提高大马力高性能机械单机补贴额上限,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对基层急需的机库建设优先落实用地指标,对农机维修点建设予以扶持,有效解决农机“存放难”“维修贵”等问题。将农机技能培训纳入农民培训项目体系,不断加强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农机金融服务和农机保险。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农机工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培育壮大农机作业市场,鼓励各类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农机作业服务。培育农机维修市场,以农机维修点为基础,农机合作社维修间和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网点为重点,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服务规范、便捷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培育发展农机中介市场,依托农机经纪人、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服务协会,开展跨区作业、二手机交易等中介服务。
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加强农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广“三个课堂”等培训模式,加快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组织开展农机技能竞赛,遴选和培养一批农机生产及使用“土专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既懂生产又善管理的新型农机职业经理人和实用人才。
以创建全国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示范基地为依托,在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管理等领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畅通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创新型农机装备的试验鉴定渠道。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压实农机产销企业和维修网点的维修主体责任。
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国家级示范市、县创建。组织开展“平安农机”示范镇村、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活动,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采取分类管理方式,对不同监管对象、不同作业场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重点查处无证驾驶、无牌行驶、逾期未检及农机使用环节中的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变形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注销907台,切实提高了农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投诉监督工作。聚焦问题开展农机质量调查,督促企业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建立由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围绕政策设计、重点工作安排,加强谋划指导和绩效评价,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市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由农机、种植、畜牧、渔业、种业、植保、农田建设、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设施农业和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专家组,负责农机化转型升级技术培训指导、相关决策咨询等工作,并明确具体处室负责牵头协调工作。
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层层压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市政府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宣传表彰先进,努力营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