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勇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安区农业农村局)
2017年以来,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淮安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淮安区坚持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融入到全区乡村振兴战略中谋发展、抓推进,探索实施了“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集成改革,改革经验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以及《新华日报》《江苏改革简报》《江苏农村要情》等媒体刊载推介。三年来,全区新增高速插秧机465台,新增高效植保机械271台,新增单批次粮食烘干能力60 t以上粮食烘干中心42家,发放购机补贴资金4 950万元,各项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认真分析创建工作基础条件,在“资金怎么来、怎么用”等关键问题上,突破惯性思维,研究破解路径,探索实施以“党建引领、一点五试”为特色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模式。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富民、社区股份制改革等涉农项目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项目有机整合,推动多个项目在同一个点上布局、资金在同一个点上使用、示范典型在同一个点上打造。两年中,共整合使用省级以上财政资金3 9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610万元,镇村集体、村干部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资金600万元,一改以往布局散、项目小、效益低的现象,实现了项目共建共享、综合打造、多方共赢,放大了资金使用的富民效应,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双增强。
按照“以点带面、系统集成,补齐短板、整体提升”的思路,两年来淮安区共建设1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坚持资金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运作理念,指导各试点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此为核心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实现村土地集中流转、规模化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建设。
各示范村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根据各自粮食生产六大环节薄弱短板,主要用于购建生产经营服务所必需的固定资产和农机装备,提升了“耕、种、防、收、烘和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也降低了财政资金及项目资产管理风险。两年来,15个示范村共建设单批次粮食烘干能力60 t以上烘干中心12家(其中1家200 t)、标准化机库15家、工厂化育秧中心15个,新增单批次粮食烘干能力1 000 t,新增大型农机具240台(套),新增育秧机插服务面积2 333 hm2,新增其他农机全程服务辐射面积约3 333 hm2。
有效整合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和其他农机服务组织的资源,通过订单服务、联耕联种等方式,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推动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发挥村集体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平台优势,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其他经营主体和个人以资金或资产入股,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全程机械化。
区、镇、村分别成立“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级工作协同机制,合力推进集成改革试点。
实行改革推进周例会、问题会办等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指导机制,农机、农技、农经等部门各司其责,共同抓好各项指导服务,适时组织现场会、培训会,保障各项工作环环相扣。
将改革试点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与各镇签订创建责任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奖补政策,按标准对不同作业环节和创建主体给予资金奖补激励,对成绩突出的镇给予考核加分。
2020年是淮安区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决胜之年,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启航之年。淮安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各方优势,弹好“协奏曲”,打好“组合拳”,确保决战决胜。一是加快以点扩面。新建15家“党建引领、一点五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提升示范创建整体水平。二是加快提档升级。在示范创建通过省级验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档升级,发展智慧农机,努力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三是探索模式创新。以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导向,通过机械化链接引领,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