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践行与启示*

2020-02-11 14:28何瑞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何瑞龄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急速发展的新时期,少数大学生极易在各种思想,尤其是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下,堕入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做出曲解、甚至是诋毁的恶劣举动,违背了道德标准,触犯了法律底线。新时代应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切实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的主基调,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策略,逐渐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切实落实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1]。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方向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广泛理解红色文化内涵,要将红色文化基因更好的传承、发扬下去,使得红色基因能够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中广为流传[2]。历史,尤其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教科书。因此,需要以党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为重要根基,以坚定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为重要方向,重视、继承、发扬红色文化。

综上,新时代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创新。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有机融合是实现思政课创新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重要指示的主题体现,还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追本溯源,切实提高思想觉悟、政治水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本文以诸多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成果为借鉴,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找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一、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的红色文化认知度与认同感分析

根据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重要方法论原理[3],做好学情分析是优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与逻辑起点。为此,联合本地区其它高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含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接触渠道等三个方面,共计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25份,有效率高达97.86%。基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学情分析结果如下。

1.具有相对较高的红色文化物质形态认知度

红色文化的体现形态主要有: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前者泛指实物,诸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等;后者泛指文艺作品、革命文献、精神传统,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等。

(1)根据调查结果,最受新时代大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基地依次是革命遗址、纪念馆、领袖故居、其它,占比分别为45.3%、25.2%、19.7%、9.8%。

(2)根据调查结果,最受新时代大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基地参观方式依次是体验式、讲解式、报告式、其它,占比分别为63.5%、21.7%、9.7%、5%。

(3)根据调查结果,约有96.3%的大学生参观并了解家乡及其周边的革命遗址、纪念馆、领袖故居。约有84.4%的大学生参观并了解大学所在地及其周边的革命遗址、纪念馆、领袖故居。

(4)根据调查结果,约有94.8%的大学生未来一年有参观相关红色文化基地的打算。

(5)根据调查结果,约占96.7%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观、学习能够切实提升对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与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综上,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具有相对较高的认知度。

2.具有相对偏低的红色文化精神形态认知度

(1)关于“是否经常阅读相关红色经典作品”,选择“经常阅读相关红色经典作品”、“课堂要求或特殊情况不得不接触”、“老一辈宣讲且不主动搜寻”、“完全没有”的比例依次是34.7%、28.4%、20.4%、16.5%。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著作、影视作品、经典歌曲的接触与了解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在思政课教育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实现当代大学生“接触→认知→认同”的转变。

(2)关于“是否观看、学习习近平同志相关重要精神与指示”,选择“认真观看、认真学习”、“知道、学习”、“不知道、未观看、没学习”的比例依次是71.2%、20.5%、8.3%。可见生活在红色文化环境中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热点关注热情,度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

(3)关于“红色文化精神本质内涵”的多项选择,选择“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比例依次是73.6%、66.9%、52.3%、50.5%、43.8%。可见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基本理解红色文化精神实质,但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通过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来进一步改进。

综上,相较于红色文化物质形态,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形态的认知度略微偏低。

3.具有很高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1)关于“红色文化与当前社会的关系”,选择“注重传承与发扬、注入新生命”、“红色文化不应与当前社会过度关联”的比例依次是88.3%、10.2%,仅有1.5%的受访者选择“完全没关系”。

(2)关于“是否愿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选择“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的比例依次是62.3%、23.6%、10.1%、4%。选择“非常愿意”与“愿意”的比例超过了85%,反映了大部分受访者觉得有必要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对此举有非常旺盛的教育需求。

(3)关于“红色文化作用”的多项选择,选择“民族凝聚、巩固爱国”、“正确树立三观”、“提升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比例依次是92.3%、82.1%、79.7%、65.8%。

综上,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肯定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与教育功能,对红色文化教育保有长期需求,对红色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具有深刻的认同感。

4.具有多元的红色文化接触途径

(1)关于“红色文化了解途径”的多项选择,选择“QQWEIBOWECHAT等新媒体平台”、“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动漫与网游”、“红色景区参观旅游”、“红色经典作品”、“报刊、纸质读物、广播等传统媒体”、“老一辈宣讲”的比例依次是87.6%、65.2%、55.8%、39.5%、32.3%、13.4%、9.1%。

(2)关于“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的多项选择,选择“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方法落后”、“其它”的比例依次是79.7%、68.9%、54.6%、13.6%。

(3)关于“你所喜欢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多项选择,选择“拍摄微视频”、“参观革命博物馆”、“排练红色舞台剧”、“举办红色经典唱读会”的比例依次是82.6%、79.1%、74.3%、64.4%。

综上,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多元的红色文化接触渠道,依托于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模式已经略显滞后,如何在新时期结合新媒体、动漫、网游等渠道,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获取渠道,加强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解决。

整体来看,新时代的大学生并未因为优渥的生活条件而贪图享乐,并不容易丧失理想追求,对红色文化保有一份赤子之心,具有较好的认知度、认同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

二、以教材为切入点的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的实践

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均具有复杂的内容体系,常规做法多是将红色文化作为素材零星嵌入思政课,既无法保证系统性,也无法实现深度融合。所以若想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机统一,需要从教材分析入手,切实找准切入点,完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践行。

1.红色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融入践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新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政课,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修订后的整体框架[3],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素质、法律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生的青春之问”,可以将《为人民服务》融入,深切体会毛泽东同志悼念张思德同志的深情厚谊,促进大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融入诸如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不仅可以融入诸如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操,还可以重点融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融入王仕花、张定宇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基因之间的传承,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又是对红色文化基因的发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以结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融入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理解革命道德的理论修养,牢固铸就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内涵,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价值与意义[4]。“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可以结合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5],融入红色文化讲纪律、重诚信的革命传统,突出红色文化的纪律性、组织性、法规性的优良传统,促使大学生明白当前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步入法治轨道,切莫侮辱诽谤英雄烈士。

2.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融入践行

习近平同志指出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又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有序前进的必要条件[6]。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使得新时代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7]。

红色文化始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2],发展于党和各族人民长期的民族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最终凝练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融入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红船精神”;可以融入土地革命蕴含的井冈山精神;可以融入面对五次反围剿形成的“长征精神”;可以融入抗日战争衍生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可以融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融入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凝练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新时代精神,将这些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阶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形成历史,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性认知,加深对“四个选择”的理性认同。

3.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融入践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武装头脑,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理性、公正的认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性较强,要求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如果能够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必将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可以融入中国共产党纠正“左”倾、右倾等错误的实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性、历史性、战略性、创新性,确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融入毛泽东同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当前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大讨论,这既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红色文化的发扬。“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融入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可以融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系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明确其本质就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8]。

4.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融入践行

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形态,也留下了鲜明的精神形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一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二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从本质上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身就是红色文化精髓的体现,不需要刻意融入红色文化。

这四门思政主干课程,既与红色文化的内容、精髓相契合,彼此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既应根据课程各自的特点,广泛收集、利用具有普遍性、地域性、多维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推动红色文化的育人能力,又应该加强课程之间的协调合作,确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顺序、程度、效果,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融入体系。

三、基于创新分析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启示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滞后是制约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瓶颈,如何在基于教材分析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践行基础上,突破这些瓶颈,加强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增强针对性、代入感、亲和力,就需要继续沿用好方法、不断改进老方法、积极探索新方法,做到创新。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构建主体转换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且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的强行灌输,所以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学生抬起头来,教师与学生同时承担两种角色,即“倾听者”与“主导者”,并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平等交流、自由沟通、互动讨论中将红色文化深深植入头脑中。

2.以“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多元载体的教学形式。新时代大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类媒体平台,创造出极富个性化特征、极具独到见解的网络用语,因此,可以借助新时代大学生的创造力,依托于“互联网”,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渗透的教学形式,通过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时代性。

3.依托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搭建多层次的教学环境。校园文化是每所学校的精神积淀与文化氛围。若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打造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有助于发挥其隐性育人功能。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扩大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学生们的国情认知、才能提升、品格培养、毅力锻炼。如此,既能让学生们在校园耳濡目染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能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