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权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 莆田 351254)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伟大成就及可贵经验,并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深切的期盼。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精炼地归纳了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学习《讲话》来把握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学者刘军认为可以“从制度逻辑、理论的守正与创新逻辑、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并举逻辑、遵循渐进式发展逻辑”[1]48等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然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无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逻辑是我们分析、把握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是为人民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逻辑,即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改革开放经验贯穿的这种逻辑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而且对中国未来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终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人们通过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3]291人们追求幸福、创造价值的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也是人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而“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4]46同时,人是多种属性的综合体,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因此,只有物质财富的发展并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真正获得解放。人民群众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有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追求更好生活环境、吃得更健康等内容更丰富、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人的更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研究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519、525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从事着实际物质生产实践的人。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5]118“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3
同样,把握改革开放经验必须坚持联系现实生产实践的人民群众进行分析。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当时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当时全体中国民众穷则思变的根本要求。中国民众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着他们的创造性,使中国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变。诚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91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追求各种利益的人推动的,他们在追求各种利益的实践活动中促进了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4]287,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118-119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实践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理解改革开放经验要始终坚持从满足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为主体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进行。未来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均等机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受益的社会过程。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把握必须牢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追求幸福与自由的人民群众作为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或功能。
“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6]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民的改革开放,改革政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果,“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7]287。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是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从浙江龙港镇开始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8]382。邓小平曾指出,中国取得的成功是集体搞成的,他个人也做了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别人发明的,是群众发明的,他只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政策方针。[8]272习近平指出,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就必须“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9]55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实践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满足是改革开放的价值追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一开放,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8]135改革措施正确如否,要让人民群众来判断,中国的改革,“关键是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8]26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意发现和研究人民群众的创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只要紧紧依靠13亿多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最终实现确立的目标。[10]100中国要飞得快、跑得快,就得依靠十三亿人民的力量。“没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什么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只要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改革中的任何困难都能克服。”[9]554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利益展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拥护。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就是没有人民的参与,没有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利益诉求。毛泽东不但自己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解决群众问题,关心群众生活,而且要求其他党员干部注重调查研究,时时注意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在考虑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时,鉴于苏联过于强调重工业造成的问题。他提出,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确定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按照此顺序安排国民经济生产。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准的,表明我们党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判断改革开放政策对错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改革开放是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目标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1978年时邓小平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133,他特别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上。”[11]128习近平指出,要“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的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9]497“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引”。[12]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都取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减贫成效巨大,40年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00倍。[17]这些成就证明了一点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人学逻辑是内在统一的。
恩格斯指出,“平等是正义的表现,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原则。”[13]352“正义是撑起整座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如果它被移走了,则人类社会这个伟大的结构……一定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化成灰烬。”[14]104全面深化改革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512必须坚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完善发展成果考核体系必须“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9]52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5]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须坚定地团结各族人民,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习近平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9]54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有崇高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信仰不动摇、不脱离群众,就能无往不胜。[15]要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提高道德水平,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各族人民不断推进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道德保证和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挨打。但是资本主义依靠资本商品与炮舰优势推行的全球化,造成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加剧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今天各地动荡不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旧式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今天,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对外合作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各国人民福祉的提高,才能获得其它国家的支持。因而,中国在对外合作中,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进行投资时中国企业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民众的一些诉求,增加当地民众就业,并通过派往国内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当地民众的劳动技能,还要积极参与当地各种公益事业,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教育等,让当地民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一带一路”成为互惠互利之路。习近平在2019年亚洲博鳌论坛上指出,未来中国将更加开放,“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这是中国在新时代对改革开放的庄严宣示和表白,这些措施将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重大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增长了200多倍,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正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普通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有些领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民主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党的治国理政能力越来越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大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较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青山绿水已经不再是梦想,正在成为现实。这些成就已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中国未来的发展仍将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逻辑,并且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最终为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提供了道路、理论和制度保证。
1.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改革成功了,就可以给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8]135中国的成功经验已经为一些非洲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经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国发展模式吸引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非洲、亚洲国家向中国学习,希望成为下一个中国。尤其是中国在改革中坚持关注、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水准。中国在消灭贫困方面的成就,成为世界的奇迹与亮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17]到2020年中国将彻底消灭贫困。中国式的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各种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成功经验,这是对世界减贫工作的最大贡献。中国在致力于消除国内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帮助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2.中国坚定地不断扩大开放,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强。顺应时代潮流,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成为必然。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国内市场,必将给其它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机遇。2019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满足国内群众需求的举措,也是主动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重要举措,让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同时,中国在对外合作中,没有像过去列强采用霸王条款(附加政治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创新全球经济合作模式,使合作变得更加真诚,也更容易令人接受。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为一些缺少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总之,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所总结的九个“必须坚持”的可贵经验,需要理解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逻辑。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深水区。无论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改革,还是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开放,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有可能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民众的持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