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艳,王淑芳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强调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民族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过程,将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过渡到英语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而在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中,师生交互严重不足,交互的空间囿于课堂,时间受限于课时数。如何解决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受限于时空的问题?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无线通讯技术的结合使人们能够借助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应运而生。
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Wireless Andrew项目)率先开启移动学习的研究。2000年,移动学习的概念首次传入中国。“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爱尔兰远程教育技术专家基更(Desmond Keegan)指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从远程学习和电子学习向移动学习转化”[2]。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也指出移动学习将成为教育主流应用。国内学者桂清扬认为移动学习“是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3]。研究者呼吁英语教学要实现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他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利用网站、论坛、QQ等平台进行英语教学实践,来拓展师生的交互空间。将移动学习应用于英语教学既是实现师生间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交互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英语教学泛在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形式:手机短信、多媒体邮件、手机学习软件、在线浏览和实时交互软件。基于实时交互软件的移动学习模式交互功能强、简单易操作,为师生普遍接受。然而,其交互效果又取决于交互软件的选用。微信、手机QQ、微博是目前国内用户群较大的即时社交软件。其中,微信具有更强大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应用范围广、使用率高。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交互式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隐性的思政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壁垒,使大学英语的教学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微信(WeChat)专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实时通讯功能,用户通过移动网络或WIFI随时随地发送语音短信、文本信息、图片或视频进行交流互动。微信简便易用、交互功能强大、廉价高效,吸引了众多使用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的使用已基本普及,支持微信的五大操作系统平台(Android、Ios、Symbian、WindowsPhone和Black Berry)基本覆盖了目前用户所使用的智能手机。这为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目前,微信是国内用户群体最大的移动实时社交通讯软件。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为11.6亿,而国内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超过7.8亿”。教育部统计显示,“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据统计,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率超过90%。微信操作简单、更新容易、成本低廉(只消耗流量,无需另行付费)。师生可以方便地利用微信发布、接收并查看相关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课程思政内容,为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微信可接发语音、文本、图片和视频等,“整合了手机短信、手机通话、电子邮箱、微博、论坛等多种功能,构成了一个简便、高效的多模态、一体化的移动交互平台,多种互动模式使交互变得更加灵活通畅[4]”,能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实现教学信息和课程思政资源在微信平台上的点对点传递,相关信息可即时准确地传送给学习者,教学效率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教学效率。
微信是理想的交互平台,交互包括用户与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用户之间的交互,而用户之间的交互又包括线上和线下交互。交互呈现泛在化、多模态、立体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良好的虚拟沟通环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可通过微信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学生也可在微信中与教师或学习伙伴大胆自由地沟通讨论。在平等的交流和密切的沟通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按其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和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从教学设计、过程、方法、环境、资源着手,在设计中秉承变、做、组、评、引、激、德、才等理念体现自身的创新特色。“变”旨在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教育,提升教育的个体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做”重在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是指学习中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重视反馈,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评”着力于教学效果评价中的过程性考核,使得学习考评更为客观公正。“引”意在引导学生认知内在动机和学习内容的工具价值,激发学生内部成就动机。“激”指形成性考核环节激发学生行为投入,小组讨论点评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认知投入,实践教学环节各项任务的完成能够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德”强调通过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按照“四模块,三阶段,两结合”的建构模式进行设计。“四模块”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语言知识模块、音频视频模块、实践模块、考核评价模块。“三阶段”指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融合的一个整体。“两结合”是指线上、线下的结合。这种结合不单指方式的结合,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在线上与线下的衔接与延伸。“四模块,三阶段,两结合”的设计理念可以保证在移动教学模式中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明确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细致分析学情,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在“变”和“做”理念的指导下,组织专业课和课程思政的内容,设定相关任务,在学习平台发布。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微信进入学习平台,在课前完成线上学习内容、任务和测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秉承“组、引、激、评”的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反馈信息,基于PBL模式设定一个或多个驱动性问题,来组织和激发线下的课堂翻转学习活动。授课中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组织形式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模式为主,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在授课中,教师可随时利用移动设备推送相关的专业课内容和课程思政材料,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完成问卷调查、背对背讨论、课堂测试。课后,师生可以通过微信保持线上互动沟通,仍可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实现课堂的延展。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将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融入课下的日常交流中,这样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泛在化。最终对于学生的考核要从其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的综合表现来进行评判。
这一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的具体运用中,首先要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要求,“遵循模块化、完整性、逻辑性、趣味性、情境性原则[5]”合理划分、构建课程内容模块。专业内容的学习旨在巩固基本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的技能,增加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知,同时以专业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思政元素。因而,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语言知识模块、音频视频模块、实践模块、考核评价模块。
各模块学习资源的确定是构建该模式的关键。按照“一基两性”的原则来构建学习资源,(“一基”指学习资源的组织要基于移动学习的特点;“两性”是指讲授专业课知识的显性教学及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教学)并根据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模块内容。
1.语言知识模块
语言知识模块包括词汇模块和阅读模块。在词汇模块中,利用语料库来统计常用词汇,结合相关教材、专著及词典,紧跟时代的脉搏,选定热词和特殊词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选取阅读模块的资源时应注意: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学习时间具有零碎性、间断性的特点,学习者注意力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在选取、组织阅读模块的学习内容时应遵循:辅助教材、短小精炼、图文并茂、由浅入深、难易结合等原则。网络资源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篇章难度不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不易辨别筛选。因此,在确定内容时要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利用英文可读性分析软件,选取适宜的文章来组织阅读模块的资源,弥补教材编写滞后的不足。另外,该课程的讲授要做到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内外局势,如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卫的最新动态。教师在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要素的同时,可在词汇和阅读模块中推送相关内容来充实思政资源。微信平台上所推送的学习资料应灵活机动,密切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加强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
2.音频、视频模块
在学习中可按专业课内容和思政要素选取相关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进行课堂展示和课后推送。音视频内容可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在学习英国媒体时,会涉及英国广播公司(BBC),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BBC原声节目在课堂上播放,使同学对BBC有更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同时,展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经典节目片段,引入中国媒体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在介绍英美诗歌、戏剧时,选取剧作精彩的视频片段进行课堂展示,而完整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可进行课后推送。在欣赏英文诗歌的同时可融入唐诗、宋词的对比研究、翻译欣赏,既可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提升文化自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资源的选用要把握好度,分清主次。课上音频、视频素材不宜过多。推送的电子文件、音频和视频等课外学习资料,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可能适得其反。素材过难、过多,可能使学生厌学,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微信辅助英语教学的意义。
3.实践模块
移动学习引入到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交互学习模式。微信良好的交互功能为新模式的建立提供理想的平台。在实践模块中,利用微信的各种功能,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实践模式。教师利用微信辅助教学,积极设计有效的课堂、课后体验式实践活动。比如,学习英美名胜古迹时,将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秀美山川融入其中,通过“猜猜看”这一游戏进行热身,学生通过微信进入雨课堂,参与课堂实践。而后要求同学以微视频、PPT、演讲等形式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秀美山川;而介绍中西方电影文化时,可事先在微信上推送相关的国内外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进行模仿表演或片段配音等,并将作品上传至实践模块。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在微信上定期地推送相应的学习内容,学生可利用课后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关注并实践所推送的内容。另外,在课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利用记事本、朋友圈等方式进行课后师生互动与实践。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要秉承学生永远是主体这一原则。
4.考核评价模块
考核评价模块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子模块,两个模块的比重各占50%。因此,教师要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内容和标准,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其中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也应占一定比重。制定“平时成绩月反馈”制度,及时将形成性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评价方式和考核方法要做到多样性,以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可采用测试、投票、统计转发量和评论量、问卷、研究报告、实践实习、师生互评等方式。其中,师生互评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在学生互评中,针对某些项目或内容的评估可以打破行政班级界限,进行班级互评。在利用记事本、朋友圈等方式进行互动与实践时,统计转发量和评论量,通过微信进入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对学生给予奖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考核评价中,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提高其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模块旨在增强末考成绩的信度和效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微信的交互移动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各个模块内容的设定成为价值引领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英语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将思政教育隐身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其次,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学生熟悉的微信社交模式,可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缓解学习焦虑,形成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另外,这一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师生交互不足、交互囿于课堂的问题,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形式多样的交互,教学变得更有时效、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该模式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师生通过公众平台推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自行控制学习进度,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在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在交互中完成专业知识的建构,合作精神、分享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今后在移动教学意识的培养、移动教学理论框架的完善、应用模型的构建、微信平台的技术开发、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上仍应做深入研究[6]。